书城文化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500000026

第26章 历代太极拳名家简介

伴随着太极拳的诞生、发展、推广的历史进程,涌现出一大批在太极拳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造诣深邃的太极拳名家。他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丰富着太极拳这一中华瑰宝的内涵,扩展着它的外延。这些太极名家的英名与日月共辉。

陈王庭

陈王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他是太极拳这一崭新武林流派的开山鼻祖。

陈王庭祖上曾经做官,他本人曾任明政府山东、直隶(河北)、辽东巡按兼监军,在对满洲贵族作战中立过战功。明亡后,他隐居家乡。从他所作的一首词中,可以看出这位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的风云人物,已是烈士暮年,他消极之情顿生,对世间红尘看破,以安心忍让为先,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闲居中,惟一令老人快慰的,就是整理民间武学,创造新的拳术招式。在无心插柳之中,却成就了一桩千秋善事。这样,汇合众家所长,融诸派之学的内外合一的太极拳由此诞生了。

陈王庭是继戚继光之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在继承中创新,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成就,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

和主张作腹式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孟子等人的着作中都有所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创编的“六禽戏”和汉末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此为原理的健身方法。

陈王庭将之与所创太极拳结合起来,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相统一的内功拳运动。锻炼时,要求眼神、呼吸和动作密切配合,汗流而气不喘,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第二,把中医学传统的经络学说与太极拳相融合。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太极拳动作要求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背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等等。这些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第三,创造了综合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的太极双人推手运动。

太极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可以搭手练习的运动项目,并为我国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丰富了技击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此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王宗岳

王宗岳,山西人,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他是太极拳理论研究上颇具造诣之人,可谓最早的太极拳理论大师。

王宗岳年少时喜欢读书,诸子百家、兵书战策无不涉猎。得武当派衣钵,精通内家拳和击刺之术。尤其擅长枪法,而且自成一派,称为“阴符枪”。他曾寄居于洛阳、开封一带,以教书为生。开封、洛阳与陈家沟只隔一条黄河,交通较为便利。这时的太极拳在陈家沟已传至12、13世,名家辈出,呈鼎盛之势。而王宗岳也就是在此时得到了真传。究竟何人,何时所传,已经无从考证,但王宗岳学得了太极拳并深得要义是可信的。他在所学的基础上,加之对古典哲学的掌握,遂写就了阐述太极拳理论的《太极拳论》,开启了太极拳理论研究的先河,为修习者提供了学习的理论工具。

陈长兴(1771~1853)

陈长兴是陈氏第十四世,至此太极拳在陈家沟已传了5代,陈长兴所练之拳属陈氏旧传架式宽大的老架系统。陈长兴为人忠厚,品行端正,连身躯也常持太极拳特有的那种不偏不倚的庄重姿势,被尊称为“牌位李”。陈长兴本人对太极拳的发展不多,但他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启了陈氏太极拳外传的先河。他授技于杨露禅,将太极拳的发展引入了崭新的轨道,成为太极拳发展的转折点(由陈家沟一地到遍及全国)。

杨露禅(1799~1872)杨露禅,名福魁,河北永年人。幼年曾学过二郎拳,后知陈家沟太极拳名,遂前往求学。先是在陈长兴家中以哑巴身份做些杂活,当陈氏练拳时,每每偷看默记,夜深人静之时再依记忆而练。后被陈长兴知晓,被其精神感动,破不外传他姓先例,将太极拳秘诀悉数传于他。杨露禅心性聪明,加上勤学苦练,终成正果。学成之后,杨露禅返乡永年传艺,又赴北京开办武馆,其艺被京城武林称为刚柔相济、天下无双。

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名河清,河北永年人,年少时曾学习祖传武术,后来杨露禅返乡居于太和堂药号,授拳自给,他便从其学习太极拳。1852年,他前往哥哥家寄居,途经陈家沟,打算拜陈长兴学艺,但陈年事已交,无心收徒。他便拜陈青萍为师,苦修一月有余,学得理法。而恰巧此时,又从哥哥处得到一本王宗岳着的《太极拳谱》,于是潜心钻研,创编出一套新的小架太极拳。

武禹襄一生研习太极拳不止,功夫也高深莫测。年轻气盛、从不服人的杨露禅次子杨班侯曾拜他为师,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亦畲(1832~1892)李亦畲,名经纶,河北永年人。他是武禹襄妹妹的孩子,22岁时跟从舅父学习太极拳,此后几十年研修不断。李亦畲身材短小,又有些近视眼,先天条件较差。但他勤学苦练,而且善于总结经验,每每将学习心得随时记录,粘贴于墙壁之上,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悟得了太极拳真谛,成为太极拳顶尖高手。

相传曾有一个外地镖师上门比试,不问青红皂白,就发力攻击。

当时亦畲立于屋中央,只用手轻轻一拦一推,那个膀大腰圆的镖师就飞起离地,摔在墙壁上,跌于床上,好长时间不能活动。等到被亦畲扶起时,顿感羞愧,伏地谢罪,才知道太极拳的神妙之处。

后来,又有一个功夫不俗的僧人闻名而来。当时正赶上李亦畲家人举办婚礼,僧人借机前往祝贺。亦畲不知其意在比试武功,就未曾留意。当他送客人出门时,僧人暗发内功,用两臂按住他双肩,说声“请留步”,亦畲略一晃肩,说了声“不可”,轻抬手推让,僧人已被摔出大门,立于街上。之后,僧人到茶肆品茗,对伙计说:“李大先生拳法诚妙,名不虚传。”

郝为真(1849~1920)郝为真,名和,河北永年人。他身材魁伟,性情刚毅,曾拜李亦畲为师,学习太极拳。因其秉性好学,又勤勉有加,故深得李亦畲真传,功力颇深。能用手牵引壮士,使其摇晃不能自立,却始终粘随其手上。当时曾有一精通八方捶拳法、授徒上千人的拳师欲拜李亦畲为师,李将其引荐给郝为真。这位拳师很不服气,于是要与为真比试,结果被为真稍微发力擒住胳膊,再无力挣脱,身子也转动不得,才叹服为真武艺之深,就拜其为师。

孙禄堂(1861~1932)孙禄堂,河北定县人。他学习形意拳、八卦拳数十年,功夫造诣颇深,在京城有“活猴孙禄堂”的美誉。年逾五旬之时,正逢郝为真来北京访友,顿生学习太极拳的念头,于是将郝为真迎至家中,拜为恩师,自列为弟子。后来,他将三派长处融合一处,又创立了新的太极拳流派。孙禄堂老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吴鉴泉(1870~1942)吴鉴泉,河北大兴人。他是杨露禅弟子吴全佑的儿子,曾到北京传倡太极拳,并得到当时京城太极拳名师宋书铭的指点。他的成就在于继承了其父吴全佑的小架太极拳的衣钵,并大胆创新,创编出吴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