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创造中华美食(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600000049

第49章 藏式菜肴和茶酒

藏餐主食有煮、烤、干、炒、酿、生、炖、汤、蒸、拌等许多种不同风味的制作法。

糌粑它是藏族一年四季都食用的一种主要食品,无论是城区、农牧区都少不了它。其原料为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营养丰富,味香耐饥,而且携带方便,易于保存。它又分为:“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磨成)、“散玛”

(豌豆糌粑)、“白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几种。

糌粑的吃法颇有些讲究。一般在碗里倒上一点儿茶,加入一小块酥油,一点儿奶渣并辅以少量白糖,用手调和均匀后抓捏食之。首先用左手托住碗底,右手食指和中指将浮在大拇指以外的糌粑尽量压入茶中,然后慢慢地左右手朝不同方向转动,右手则在转动的同时边抓边捏将糌粑捏成团,之后,将捏得的糌粑团倒过来食之。因为倒过来吃的才是糌粑团的头,由头而食。如果不知道糌粑团的头就会被人耻笑,认为他(她)无知。

吃糌粑看起来非常容易,但试着吃时却常常将面洒满一身一地。如果面和茶的比例不对,就拌不好,干了就捏不成团,湿了则成了粥。老人及主妇们却能做到面不洒,茶不滴,拌好之后的糌粑,十分可口。

在早上或天冷的时候,人们爱将糌粑在碗中用勺压平,并倒入茶,当然最好是酥油茶,然后一点点地用小勺儿舀食。牧区则喜欢搅成稀糊喝。在康区的牧区还有一种吃法是在一碗中放糌粑,另一碗中倒入酥油茶,边喝茶,边用舌头舔糌粑,并不断添茶,直到吃饱喝足为止。

另外除了在碗中食用糌粑外,还有一种称之为“塘古”的餐具,即揉糌粑的小皮口袋,这种塘古几乎家家都备有。用此揉出的糌粑与碗中抓捏的糌粑味道基本相同。这种塘古用于外出旅游十分方便。

包子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牛肉与牛油剁碎,然后放入葱花、花椒、盐、少许水,搅拌成肉馅。在安多地区,夏季吃包子时肉馅中放少许韭菜、包上蒸熟食之。而拉萨则在馅中放芹菜。

每当食用包子时,人们先在包子底下用嘴咬一小口,将包子中的汁吸入口中,然后再吃皮和馅。

帕勒撒波(面饼)形同春卷。看时为一张,食时撕开则为二层,又薄又软。制作方法也不难。将面和好,切成若干小面团,然后将二小面团分别抹油叠放着,擀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饼,放在烙饼锅中烙。由于擀得薄,所以一会儿就得。吃时将撕开的饼中夹上各种炒好或凉拌的菜,然后准备二根筷子,将一根放在饼外,另一根放饼内,朝一个方向同时卷起,然后从筷子抽出方可食之。许多人非常喜欢吃这种饼子,会吃的人吃得干干净净,不会吃的则满手是油。

夏帕勒(馅饼)藏区人爱吃的一种食物。它的制作方法有好几种。其一,是把鲜肉剁碎,放入少许盐、葱作馅,在外包一层和好的面,然后放在烫油中油炸;其二,是将肉剁碎炒熟,裹上和得很稀的面为皮,然后抹油,尽量多抹,在锅里烤熟即成;其三,把肉剁碎,略炒一下作馅,用面粉包裹起来干烙而成。夏帕勒特别好吃,比较讲究的家中喜欢做奶油汤和肉饼一块吃。制作时火候得掌握好。

铺吐(藏式面条)将冷开水溶化的食用碱和面,揉成细圆面条。在清水里煮熟后,滤去水,浇些熟清油拌匀,放置阴凉处,凉干。临吃时加些烧热的牛骨头汤和切成丁的熟牦牛小腿肉即可。食用时可根据个人的嗜好加辣椒或别的调味品。

库孜日肚(面疙瘩)状似猫耳。将面和好,捏成细条,用右手将细条揪成小块并放在左手掌心用右手的大拇指或无名指轻压一下,使其凹进去并顺势往下一滚,就成了猫耳形。面做好了,就可炒肉,肉中放入盐、葱,然后倒入水,水开之后放萝卜丝,有时放奶渣和菜叶,待水再开之后,就可下面,煮熟之后放少许味精即可食用。

罗廓馍馍(油煎窝窝头)它的制作方法是在面粉中放少量苏打或碱和好,不干不粘,然后揪成一块块面块,做成窝窝头状,将其底部朝下放入有油的深口锅中烧烤,待烤成黄色后,倒入少许凉水,水位至罗廓馍馍的三分之一处便盖上锅盖,用文火蒸煎至水干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