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700000045

第45章 历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7-6世纪。此时,正值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互相兼并的结果,华夏大地出现了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它们彼此之间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

由于这种城墙长达几十、数百乃至上千里,且与一般城墙不同,是一长条形而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当时就称其为长城或长垣等。

根据防御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推断,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然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诗经》上的一首诗中说:“天子命我,城彼塑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这“城彼朔方”就是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为了防御猃狁的进攻而修建的小城。这种小城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防御城堡,并配合着烽火台传递军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正反映了用烽来传递军情的情景。

长城虽然是我国古代国内封建割据集团和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战争的产物,但各民族的统治者并未亲自在长城上砌过一砖一石,并未为这一伟大工程流过一滴血汗。

今天,当我们登上山海关城楼、居庸关八达岭城墙或其他关城,遥望那宛如长龙般奔腾在崇山峻岭中的长城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这样伟大艰巨的工程,古代各族劳动人民是怎样成就了她?他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智慧和血汗?在劳动力的调配、建筑材料的采制运输、整个工程的规划和施工管理方面,他们是如何运作的?

据史记载修筑长城的人力来源,一是戍防的军队,这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修长城时,即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后,以30万大军经过9年多时间才修成的。二是强迫征调民夫,这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修筑首都平城(今大同)南面的“畿上塞围”即征调民夫10万人。隋时由于男丁人口已经征调殆尽,最后连寡妇也被强征去修长城了。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四是巧立名目强迫人民去修长城。

长城行经的地理状况千变万化,可以说是高山峻岭、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滩石应有尽有。如果劳动人民不总结采用“因地形,用险制塞”这一宝贵经验,而硬是平地筑墙,所费人力物力将会更大。拿修筑烽火台来说,既要注意距离,又要照顾地形,使用起来必须使烽火能互相看到,达到传递军情及时援救等目的。稍有疏漏,这一建筑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再以施工管理来说,由于战线太长,运输、施工、管理十分复杂。为此,当时所采取的办法是守防与建筑相统一,即采用分片、分区、分段包干的办法。如汉朝河西四郡的长城就由各郡的郡守各自负责,郡守再把任务分到各防守据点和戍卒身上。当然,根据需要,中央政权也常集调全国的人力物力统一使用。

在八达岭长城上有一块记载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修筑长城的石碑。从中可以看出,约200米的城墙和一个石券门,曾征用了几千名官军和许多民夫,可以想见,修建工程量是多么大,任务是多么艰巨,组织施工是多么复杂。

关于修长城的建筑材料,在没有大量用砖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需用的土石因量大,一般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岭,就开山取石,用石块砌筑;在平原地带就挖取土,用土夯筑;在沙漠地区还采用了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铺沙的办法来修筑。所用砖瓦石灰,则就地开窑场烧制,木料就地采伐,当地没有的,就从远地采运,每一段分包修筑施工组织中都设专门部门专门人办料,而且队伍庞大,足以看出采料任务之艰难。

运输是修筑长城施工中的重要问题。长城一般都地势险峻,游人徒手上城还感到十分吃力,而当时的筑城人要把两于多斤重的大条石和一块就有数十斤重的大城砖以及大量原料运送上去,其难度可想而知。据记载和传说,当时搬运建材上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人力搬运。这方法最原始,即用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等方法把建材运上山岭。还有的用人工传递的方法运料,这对山高路窄的地段,比较适合。二是简单机械运输。如推小车,采用滚木撬棍、绞盘、走索等办法运料,这些办法比较节省人力。三是利用动物运输,诸如善于爬行的山羊和毛驴常被用来运料。在这三种办法中,人力搬运还是最多、最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