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800000022

第22章 西汉帝陵

①分布。西汉一代有十一个皇帝。西汉帝陵中皇帝与皇后合葬,但他们不是埋在同一座坟墓之内,而是在同一莹地各筑一座坟墓。此外,西汉有些皇帝还为其父母按照帝陵规格修建坟墓,或以皇帝、皇后的礼仪进行安葬,如汉太上皇陵、薄太后南陵、钩弋夫人云陵,以及宣帝父母史皇孙和王夫人的陵墓。这些陵墓或在皇室帝陵陵区附近,或在陵区之外的京畿之地。

西汉十一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位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和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与杜东原。这些地方属于“风水宝地”“地高土厚”,在当时看来是修筑帝王陵墓分布在渭河北岸成阳原的九座西汉帝陵,西自兴平县南位乡,东至高陵县马家湾乡,东西一线排开,绵延自里。九座帝陵从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凌、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和景帝阳陵。其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五座附近,均设置了陵邑,所以咸阳原又称“五陵原”。西汉时代五陵原人文荟萃,堪称全国最为繁华的地方。

白鹿原和杜东原分别有文帝霸陵与宣帝杜陵。

②形成及构造。西汉帝陇两大陵区的形成,与昭穆制度关系密切。所谓昭穆制度就是按父子辈分排列其陵墓位置,这是古代帝王陵墓分布的重要依据,远在西周时代已经存在,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多年。

西汉帝陵中皇帝与皇后各一座陵墓,西汉初期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皇帝与皇后的两座陵墓埋在一座陵园之内。自文帝霸陵开始,终西汉一代,皇帝与皇后陵墓各埋在一座陵园之中,但二陵毗邻,在同一陵区之内。这就是西汉时代皇帝与皇后陵墓的合葬制度。西汉帝陵中皇帝与皇后陵墓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皇帝陵在西,皇后陵在东。

西汉帝陵陵区之内,除了皇后与皇帝合葬墓,还有皇帝的许多“夫人”墓。汉代皇帝的“夫人”分十四等,此外还有未人等级、没有职号的“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等,这些人根据其等级,埋葬于陵区内不同位置。

西汉皇帝陵墓封土一般为覆斗形。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近方形,一般底部边长一百七十米,顶部边长五十米,高三十米左右。封土全部夯筑。汉代又称帝陵封土为“方上”“方”是因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上”则相对地下的墓室而言。

汉代帝陵的墓室称“方中”,这是与“方上”相对而言的。帝陵的“方中”犹如倒置的“方上”,墓室上部比封土底部面积略小。墓室深度与封土高度基本相近。帝陵方中四面居中位置各有一条墓道,四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

与帝陵四条墓道相连接的陵园地面上的道路叫“神道”,神道也有四条,分别与陵园四座司马门相对,因此也称“司马门道”或“司马道”。神道宽达百米,不容许任何人侵占。西汉帝陵中的四条神道,一般以东神遭为主要道路。汉代帝方中的营筑方法是从平地向下挖好墓穴,然后在穴中构筑成殿堂形状,其上再置木炭、砾石,然后堆沙、复土。木炭防潮,沙石防盗。有的地宫之上盖以膏泥,以与外面隔绝。由于方中规模宏大,所以用料之多相当惊人。如修建昭帝平陵时,仅方中填沙一项,就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平陵附近的渭河河滩拉运沙子。

汉陵方中的中心建筑是“明中”,就是通常所说的“墓室”,也称“玄宫”。文献记载,明中高四米,其中放置皇帝的葬具,主要有“梓宫”“便房”和“黄肠题凑”。天子的棺材称“梓宫”,系梓木制作的棺。汉代达官贵族也有以梓木为棺的,但这些只能称“梓棺”,不能叫“梓宫”。梓木产于江南,生长于深山之中,采伐和运输十分困难。一件梓木制作的棺具重达万斤,其劳民伤财的程度可想而知。皇帝的梓宫长约三米,宽和高各约零点九二米。梓宫有四重,内涂朱红色漆,外表施黑漆,上面画满日月鸟兽等彩绘图案。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大葆台西汉燕王墓发掘出的梓棺有五层棺木,由梓属的掀木、擦木和楠木制成。梓棺放在墓室后半部撑椁正中的棺床上。梓棺内棺的内外均裸黑漆,二三四五层外棺则内髹红漆、外髹黑漆。棺外有二层椁。这与文献记载的皇帝“棺椁七重”相符台。里层椁长五米七五,宽五米五,高三米;外层椁长九米,宽七米二,高三米三。椁由松木制成。两层椁间距一米六,其间放置漆器等随葬品。

“便房”仿照皇帝生前的居住和飨宴之所,位于梓宫前面。北京大葆台汉墓的便房东西长九米,南北宽七米,高四米。便房南面辟有一门,门高三米,宽三米六。便房内放置“黄熊桅和(神)”题字和夔龙边大;奈床两个,以及象牙雕刻的青龙、白虎六博棋,陶壶、魁钫等器物,天鹅、鸿雁、牛、羊、猫、鱼等动物。也有人认为,梓宫安置在“便房”之内,便房应为墓葬地下建筑的中心,是墓主人的主要“活动”区域。

天子梓宫之外的“黄肠题凑”,其实是皇帝特有的一种“椁”。北京大葆台汉燕王陵的“黄肠题凑”为长方形,南北长十四米二至十六米,东西宽九至十米八,高三米。南壁开一门,门高三米,宽三米六。“黄肠题凑”由一万五千八百八十根黄肠木堆叠而成。四壁三十层,南、北壁每层纵铺三十四根与一百零八根;东、西壁每层横铺一百零六根。

因四壁全见“木头”,所以称“题凑”。又因用的是“黄肠木”,故称为“黄肠题凑”。黄肠木均系柏木,绝大多数制作平整,表面打磨光滑,呈棕褐色,一般长九十厘米,高、宽各十厘米。

③随葬品。西汉帝陵中的随葬品五花八门,数量众多。

第一,葬玉。又名保存玉,包括玉衣、玉塞、玉含和玉握。玉衣是用金丝缀连的几千个玉片做成的“衣服”,所以又叫“金缕玉衣”。这种“衣服”很像“匣子”,所以又称“玉柙”,古代“押”即“匣”字。考古工作者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发现死者身穿“金缕玉衣”。他们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罩由脸盖和头罩组成,脸盖上刻出眼睛、鼻、嘴的部位。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套和鞋都有左右。

玉衣各部分是用细金丝编缀了许多四角有孔的玉片而成的。刘胜玉衣全长一米八八,由二千四百九十八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一千一百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全长一米七二,由二千一百六十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七百克。皇帝和皇后的玉衣形制与刘胜夫妇墓中的玉衣大体相近,但肯定前者做工更细致、玉料更讲究、形式更繁复。

古人认为,使用形状不同的玉石填塞或遮盖人的耳、鼻、口、肛门、眼和生殖器等九窍,就能防止死者精气由体内逸出,这些玉石称为“玉塞”。

玉握是死者手中握的瑛形无孔玉器。

汉代皇帝和皇后使用葬玉是想让自己的尸体长久不腐。但是,考古发掘证明,死者尸体保存是否完好,并不在于有无玉衣、玉塞等葬玉。

第二,印玺。印玺是古代人们权力、地位和身分的象征,生前须臾不离,死后葬于身旁。曾经以皇后身分安葬的孝元傅昭仪,陵墓中就有帝太后、皇太后的印玺。帝陵之中的印玺不只一二枚,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十九枚印章,有金印、包金铜印、玉印和玛瑙印等。

一座王墓之中竟有如此众多印章,可以想见西汉帝陵之中随葬印玺之情况。

第三,珠玉珍宝、金钱财物。从文献记载来看,西汉帝陵中随葬的珠玉珍宝、金钱财物相当丰富。皇帝的梓宫之内,置放“畦璋诸物”。史载尹桓、解武等盗掘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时,“多获珍宝”。帝陵中随葬的金钱财物,更是多得惊人。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政权财政困难,专门盗掘陵墓,发掘一座西汉帝陵,所得金钱财物可以维持国家和宫廷多半年的财政开支。

第四,礼器。礼器在随葬品中占的比重很大,其种类和数量与死者身分、地位密切相关。西汉帝陵中的礼器有铜器和漆器。铜器大多饰有错金银花纹。漆器价值比铜器高几倍。礼器包括容器和乐器。容器有鼎、敦(盆)、钫、壶、瓤、盘、匝等;乐器有钟、搏、磐、埙、箫、笙、琴、瑟、竿、筑等。

第五,其他。西汉帝陵中的随葬品几乎包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如车马、陶俑、食物、器皿、动物、竹简等等。汉陵中的车马多为明器,但其造价可能高于真车马③帝陵的防腐处理。我国古代特别重视死者的尸体防腐处理。西汉时尸体防腐技术已达相当高水平。

④陵园与寝殿。西汉帝陵是当时都城的缩影,皇帝和皇后陵园则为其宫城的象征。若把帝陵陵园比作皇宫——未央宫的话,则皇后陵陵园当比做长乐宫。

⑤陪葬坑、园邑、陵邑。西汉帝陵附近一般分布有数量不等的陪葬坑。

汉代帝陵附近普遍地设置埋葬钱币的陪葬坑,陪葬坑中也有不少车马明器和各种各样的粮食、加工食品等。

西汉诸陵邑的设置突出了皇帝的权威。西汉皇帝一般预建寿陵、同时营建陵邑,朝廷的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云集于此。

⑥西汉十一陵。西汉十一陵中的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宣帝杜陵比较重要,有一定代表性,开展的考古工作也较多。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陵墓附近曾经出土“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汉代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长陵东西并列两座陵墓,分别为吕后与高祖陵墓。

文帝霸陵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0年~前157年)是高祖刘邦和薄姬的儿子。公元前196年,高祖刘邦率兵打败了陈稀,占据了代地(今山西),立其子刘恒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朱虚侯刘章等粉碎了吕氏宫廷政变,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文帝刘恒废苛刑、重农桑、减赋税,加强边防建设,阻止匈奴南侵。他所开创的“文景之治”被后人誉为“盛世”。

在厚葬成风的秦汉时代,文帝要求为自己建造的陵墓——霸陵,力求节省,不得以金银为装饰,只能用陶器来随葬,尽量减少对百姓的负担、干扰。对于一位封建皇帝来说,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

霸陵在汉长安城东南五十七里。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合葬文帝霸陵。

窦皇后陵墓在霸陵东南一千九百米,位于今西安市溉桥区毛西乡任家坡村西南。

景帝与其父文帝共同开创的“文景之治”,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他们也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着名皇帝。

景帝陵与王皇后陵均为平地起家。阳陵的礼制建筑分布在陵园东南部。

武帝茂陵汉武帝刘彻是景帝和孝景王皇后之子,在位五十四年,是汉代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执政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黄金时代。武帝死后,葬于茂陵。茂陵位于今陕西兴平县南位乡策村。此地汉代为槐里县茂乡,汉武帝在此营建寿陵,故名“茂陵”。

茂陵是西汉帝陵中修建时间最长的一座,汉武帝执政五十四年,茂陵就修了五十三年,汉武帝下葬时,封土上的树木已经可以合抱。茂陵也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边长分别为二百三十米与四十米,封土高四十六米五。茂陵地宫随葬了大量金银财宝,鸟兽鱼鳖、器用百物应有尽有。

据历史文献记载,茂陵的陪葬墓有卫青、平阳公主、霍去病、金日禅、霍光、董仲舒、公孙弘、李延年等墓,这些陪葬墓分布在茂陵的东司马门道南北两侧。

宣帝杜陵宣帝刘询的杜陵是开展考古工作最多的一座西汉帝陵。

与宣帝合葬的王皇后陵墓、陵园形制与帝陵基本相同,只是规模略小。

杜陵陪葬坑绝大多数在陵北。杜陵是西汉诸帝陵中陪葬墓最多的帝陵之一,地面现存封土的陪葬墓有六十二座,主要分布在东司马道南北,在杜陵北部也分布不少。杜陵东南的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规格高,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陪葬杜陵的有大司马张安世、丞相丙吉、中山哀王刘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