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800000041

第41章 长陵

朱棣(1360~1424年)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被明太祖封为燕王,多次出师北上,保卫北疆。1403年,在争夺皇位中,他取得了胜利,登上皇帝宝座。此后他迁都北京,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多次率兵亲征漠北,打击蒙元残余的侵扰,保卫了国家安宁,促进了经济发展。朱棣当政时下令编辑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举。他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在中西海上丝绸之路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十三陵陵区的选定,朱棣起了决定作用,长陵的规划、营建实际是在他领导下进行的。

长陵陵园建筑形制与孝陵基本相同,平面前方后圆。

前面自南向北由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南部中央辟门,称为陵门。院内东部有神厨五间,是为渴陵人准备餐食和制作供奉祭品的厨房;西部有神库五间,是储存食物的库房。神厨西侧有一碑亭,原为世宗皇帝所立的无字碑。碑上现有文字是清代刻上的。

第二进院落南部中央为凌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东西31.44米,南北14.37米。棱恩门东西侧各辟有一掖门。院落中央偏北的棱恩殿是陵园的正殿,供奉着皇帝和皇后的牌位,上陵祭祀活动就在这里举行。

棱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东西66.56米,南北29.12米,总面积1938平方米。正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为重檐庑殿式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内“金砖”铺地,梁、柱、仿、檩、椽、斗拱等木构件均以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六十根楠木大柱支椁殿宇,殿内二十二根重檐金柱,各高12.58米,底径均在一米以上。棱恩殿与明、清两朝皇宫的金銮殿(明皇宫中的奉天殿、清故宫中的太和殿)规模相同,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帝陵陵寝正殿,是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珍贵的、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之一。棱恩门与棱恩殿之间的东西两庑原来各有十五间配殿。东西配殿之间、棱恩殿前两侧各有一座“神帛炉”,炉体由琉璃件组装而成,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

第三进院落南面中央设内红门,门内由南向北依次为两柱灵星门、石五供。三进院落之北为宝顶二者之间有方城。方城高12.95米,其上建有明楼。明楼实际是座碑亭,楼内立“圣号碑”,碑文“成祖文皇帝之陵”

字大盈尺,字中填金。现存的明楼和“圣号碑”为公元1605年仁宗所重建。

穿过方城即进入宝顶。宝顶也称宝城,直径约三百四十米,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宝城。宝城周围筑墙,雉堞林立,高七十三米。宝城内为帝陵圆丘状封土,封土之下为帝陵玄宫。

文献记载,徐皇后与成祖合葬长陵。徐氏系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之女,以贤惠称誉于史。

神宗定陵定陵系神宗朱翊钧与两位王皇后的合葬陵墓,是我国境内迄今惟一一座进行全面考古发掘的,统一帝国时期的没被盗掘的皇帝陵墓。

朱翊钧(1563~1620年)是穆宗朱载后之子,他四岁当皇帝,执政近半个世纪,是明代享国最久的皇帝。

神宗即位之初,由于政治家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方面都取得不少成就。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神宗任用宦官、陷害忠良、荒淫怠惰,明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1583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神宗朱翊钧就开始为自己预建寿陵——定陵,他多次率领朝廷大臣赴昌平,最后选定大峪山为陵址。当时参加营建帝陵的工匠、兵士,每天有二三万人之多。其陵寝规模远在其父穆宗昭陵之上。

定陵营建历时约六年,用银八百余万两,相当于万历中期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

定陵陵园地面建筑自明朝灭亡后曾多次遭到严重破坏,陵园的正殿棱恩殿早已成废墟,仅存千疮百孔的宝城、明楼、陵门和陵园的残垣断壁。

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建筑遗迹可知,定陵陵园建筑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有两重城墙,外城南部正中辟门;内城南部陵门面阔五间,门内左侧有神厨五间;右侧有神库五间;棱恩门是内城第二道门,面阔五间,北与棱恩殿相对,棱恩殿面阔七间;棱恩门与棱想殿之间东、西各有配殿九间,神路两边各有神帛炉一座;棱恩殿后神道之上由南向北排列有灵星门、石五供,向北为方城、明楼、宝城。

定陵出土各类器物2648件,主要有帝后冠服、织锦匹料,金、铜、锡、玉、瓷、木器,谥册、溢宝,金、银元宝等,其中有不少稀世之宝。如皇帝的翼善冠精致绝顶,以金丝编造,图案中的双龙戏珠,呼之欲出。皇话的凤冠之上以金丝和翠鸟羽毛编织成龙、凤、花树、翠云等图案,每冠之上所镶珍珠五千颗,使用宝石百余块。定陵出土的珍贵文物目前都已在定陵博物馆公开展出。供人们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