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800000079

第79章 清朝是皇家园林的创作高峰

1644年中国东北地区满族的清皇朝入关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在园林史上,清朝无论在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方面,也都达到了最后的辉煌。

清初鉴于明朝奢糜腐败之风,极力压缩宫廷开支,甚至皇城里的许多宫廷房产也改为寺庙或赏赐给国戚、勋臣,以致后来大部分成了民宅。皇家园林主要是继续经营使用明代的大内诸园。顺治皇帝早就有建造避暑离宫之念,直到康熙中叶平定三藩,全国统一之后,才开始在北京西北郊和塞外择地建设避暑离宫。

首先是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玉泉山、瓮山修建行宫御苑。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香山寺旧址建造香山行宫。康熙十九年,在玉泉山建成“澄心园”;康熙二十三年改名“静明园”。这两处殿宇简单,只是暂时消遣的御苑。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看到江南幽美的园林风景之后,非常欣赏,决定在京西北海淀原来明朝皇亲李伟的别墅清华园废址上仿照江南名园建造御园。当时由宫廷画师江南人叶挑规划设计、江南着名叠山专家张然主持叠山212程,建起了畅春园。这是清朝第一次引进江南民间园林艺术建造御苑的先例。畅春园建成后,康熙每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听政,从此形成了以后清帝园居听政的习惯。

康熙47年(1708年),又在承德建成了更大规模的避暑山庄。这是具有朝宫职能的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宫苑,皇帝在这里避暑听政,还有一个目的是便于“北巡”塞外,以及怀柔笼络蒙古上层,安定边陲。此后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只重点经营了他即位前的私园——圆明园,作为他长住的离宫。当时圆明园还没形成三园的局面,它的大发展是在乾隆时代。

乾隆是一位颇有汉文化素养的皇帝,他很喜欢大自然和园林艺术,他说“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

他六次下江南,游遍了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杭州、海宁等地的名园。凡是他喜欢的园林都命画师绘出粉本,“携图以归”,作为北京御苑建设的参考好的花木、峰石也要带回北京。在乾隆三年(1738年)至三十九年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皇家园林的建设一直没有间断。除了京城大内的御苑扩建,更重要的是扩建和新建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元、明时期的瓮山)清漪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

“三山五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都遭受英法联军的抢掠和焚毁;避暑山庄也同时被毁,晚清时一直无力修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修清漪园的前山和前湖,并改名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