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800000083

第83章 端庄凝重的北京宅园

在北方私家园林中,北京宅园是最具成熟风格的一派。这是因为北京城是元、明、清三代的国都,特别是明、清两代城市改建定局,经济、文化复兴,大量皇亲国戚、高官显宦世代定居京城,子孙繁衍分居,府第不断增加;外地高官和满、蒙族贵族多在京购置带有园林的府邸,以求晚年在此定居。正是由于以贵族、官僚的宅园为主流,因此北京宅园不同于江南或其他地方,所以形成一种统治阶级情趣的富贵和凝重并带有宗法秩序感的格调。同时由于北方的地理特点——比南方冷的气候、生长期短的植物品种、附近山区提供的凝重和冷峻的“北太湖石”及“青石”

叠山材料等等,再加上造型敦厚、色彩华丽的府邸建筑这些都促成了北京宅园特有的风格。

明代北京宅园,仅《长安客话》和《帝京景物略》两部书,就提到七八十处。宅园、别墅较集中的是内城风景优美的什刹海一带。在明代,这里一直是寺院和高级府邸园林区。当时以清雅幽致而闻名京师的定国公的私园——太师囿,就在什刹海的西岸;莫国公的新园在银锭桥畔、观音庵旁。外城宅园,以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梁梦龙的“梁园”

为最别致。梁园反映士大夫的情趣,水景是“半顷湖光摇画艇,一帘香气扑新荷”“野旷天高启八窗,门前一碧响淙淙。”临水建野亭、半山房、朝爽楼、警露轩、香云楼、晴云阁等。园中牡丹、芍药尤有盛名,有人把它与洛阳名园媲美。

高级别墅园则多在北京西北郊海淀一带,最着名的如:明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明末着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官至太仆寺少卿的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的勺园。

清初北京宅园大增,一些着名文人、士大夫和官僚都有宅园,如纪晓岚的阅微革堂、李渔的芥子园、贾胶侯的半亩园、王熙的怡园、冯溥的万柳堂等等。

乾隆以后,见于文献的北京一般宅园,大约就有一百五十多处,保存到本世纪50年代,还有五十多处。如果再加上王府园林和会馆园林就更多了。满、蒙亲王府和贝子府、贝勒府等都有不同规模的府邸和所附的园林。北京是都城,全国各地方、各行业的会馆很多,这些会馆也都有园林。其中两座规模不同的北京宅园颇具特色:

半亩园——在东城黄米胡同,为清康熙年间贾胶侯的宅园,是着名文人造园家李渔参与创作的。道光年间园中原有建筑大部分被毁,只剩下李渔创作的叠山。园归麟庆所有后,重加修整和改建,据麟庆所着《鸿雪因缘图记》载:“正堂名曰‘云荫’,其旁轩曰‘拜石’,廊曰‘曝画’,阁曰‘近光’,斋曰‘退思’,亭曰‘赏春’,室曰‘凝光’。此外有螂嫘妙境’‘海集吟社’‘玲珑池馆’‘潇湘小影’‘云容石态’‘罨秀山房’诸额。”以后又有一些变化至清末所形成的格局,一直保存到新中国,虽有破坏但仍有六角门,叠石等遗存,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彻底拆毁。

半亩园占地约0.4公顷,主体景象在南部,以纵长的水池和池中的十字形玲珑池馆为构图中心。池岸叠石自然有致,玲珑池馆的基座也叠成自然石的岛屿形象。池南依墙叠成“峭壁山”,山上偏西建六角亭,可以登眺园景。池的西北也有石山,叠石与退思斋墙面融合一体。《鸿雪因缘图记》描写:退思斋在半亩园海棠吟社之南,后倚石山,有洞可出。前三间朝北,内一间只开东窗。夏天借阴凉中的清爽石气,冬晨有暖和的阳光照射。退思斋平顶作成台的形式,是赏月的好地方,题名“蓬莱台”,由叠石山蹬道上下。从退思斋、蓬莱台向北有游廊与近光阁相连,阁东便是园林正厅——云荫堂。堂前有月台临水,隔水望岛上的玲珑池馆。

半亩园的精华是李渔创作的叠山、组石和水的处理。叠山和池岸组石所用的都是西山青石,以刚萃锦园即恭王府花园——位于什刹海附近,恭王府后部。恭王府是清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恭忠亲王奕诉的府邸,它原为乾隆时大学士和坤府。

园林可能旧有基础,同治、光绪年间都重修过。光绪重修后有二十景:曲径通幽、垂青樾、沁秋亭、吟香醉月、藐蔬圃、樵香径、渡鹤桥、滴翠岩、秘云洞、绿天小隐、倚松屏、延清籁、诗画舫、花月玲珑、吟青霭、烷云居、枫风水月、凌倒景、养云精舍、雨香岑。

园址面积约2.7公顷,分中、东、西三路布置,中路体现亲王的尊严,一如皇帝宫苑、作成中轴对称的格局。中路前沿的园门,为圆明园“西洋楼”式拱券大门,门左右为“垂青越”和“翠云岭”青石山环绕。进园门为两山间的“曲径通幽”入口,里面正对“飞来石”点景。沿中轴线再向北,有水池如蝙蝠状,称“蝠河”,这是取吉利“福”字的谐音。再北即正厅——安善堂,为打破对称的刻板,堂采取自然叠石台基。安善堂的北面第二进院落,正面是一座太湖石山——滴翠岩,载滢诗序说:“岩以太湖石为之,叠壁姗呀,不可具状;复凿池其下。每风幽山静,暮雨初来,则鲜迹云根,空翠欲滴。吟啸徘徊,觉世俗尘气为之一息。”石山有洞府,与水池相连。洞题名“秘云”,内有康熙御笔“福”字题刻。上有盈顶敝轩,额题“绿天小隐”,前有“邀胎”。轩两侧爬山廊连接东、西厢房。这里东、西各有一门,分别通往东路大戏楼和西路水池。山北为第三进院落,是一平面类似蝙蝠的厅堂,称为“蝠厅”

隐含有福之意。

东路前方垂花门小院内,原来满是竹林,十分幽静,后院以装修华贵的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前厅、观众厅、舞台及扮戏房一组。

西路主体景象是一个自然石岸边的大方池,中央有水榭——观鱼台;池西、南有土山林木环抱;池东有游廊;池北有建筑。

这座恭王府花园,有人认为是《红楼梦》大观园的生活原形,其实乾隆年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

时,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园林。看宅园中有园,与大观园一景景相对照真有些相像。那是因为清代皇亲国戚的私园大体上都是这个样子,《红楼梦》行世后,首先在王公大臣之间传阅,恭亲王就是一个“红楼迷”,他的园林经营受到大观园的影响倒是十分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