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体育国粹京剧(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900000060

第60章 “同光十三绝”

清光绪初年画家沈蓉圃画了一幅京剧演员写生图。图中收进了同、光年间在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这幅画就是在“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所谓的《同光名伶十三绝》。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1)程长庚(2)卢胜奎(1822~1889)又名卢台子,安徽人。演老生,三庆班演员,程长庚的好搭档。擅于做戏,演全本《三国志》,有“活孔明”美誉。擅长编写京剧剧本,最着名的是一至三十六本连台戏《三国志》。

(3)张胜奎(生卒年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在四喜班演出多年,擅演哀派老生,精于“念”和“做”。他扮演《一捧雪》的莫成、《清风亭》的张元秀深受观众欢迎。

(4)杨月楼(1849~1890)名久昌,外号杨猴子,安徽怀宁人。兼演武生和老生。他的武生戏是长靠、短打都精,既善于演《长坂坡》的赵云、《贾家楼》的唐璧,又长于演猴戏。他的老生戏以学张二奎为主。

(5)谭鑫培(6)徐小香(1831~1902)号蝶仙,苏州人。初学昆曲,后学皮黄,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精通。嗓音好,有“膛音”,用真假嗓演唱,声中带情,举止动作,潇洒自如。有“活周瑜”美誉。

(7)时小福(1846~1900)字琴香,苏州人。初学皮黄与昆曲青衣。嗓音嘹亮淳厚,气韵充沛。在吐字上吸收了昆曲的发音特色,曲腔上效法梅巧玲,“一字一腔,皆细针密线”,唱来颇见功夫,曾有“第一青衣”之称。他扮演《桑园会》的罗敷、《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探寒窑》的王宝钏等深受观众欢迎。传说,他与着名京剧演员孙菊仙在清官内合演《三娘教子》时,光绪皇帝曾亲自司鼓伴奏。

(8)梅巧玲(1842~1881)名芳,字慧仙,苏州人。梅兰芳祖父。当时旦行演员中成名最早的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先学昆曲,后学皮黄,掌四喜班多年。首先打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成功地塑造了《雁门关》萧太后的人物形象。在表演上既用了青衣的端庄,也使了花旦的表情,开京剧表演艺术的先河。

(9)余紫云(1855~1899)名金梁,字砚芳,湖北罗田人,自幼随父余三胜进京,向梅巧玲学艺,戏路很宽。擅演青衣、花旦,其跃工(即过去脚下绑一寸左右的木制假足)时称一绝。

他的唱工戏以典雅取胜,演花旦戏以流利活泼见长。据说他还擅长琵琶,演《出塞》时扮王昭君能自弹自唱,可称是多才多艺。他擅长的剧目有《彩楼配》《宇宙锋》《玉堂春》《梅玉配》《梅龙镇》《出塞》等。

(10)朱莲芬(1836一?)原名福寿,江苏元和县人。他是昆曲演员,演旦角,并经常在北京同昆丑杨鸣玉合演,以擅演《思凡下山》《刺梁》等剧着名。兼演京剧,又长于书画。

(11)郝兰田(1832-1872)安徽人。三庆班演员,原演老生,后兼演老旦。他把各家老旦之长,融于一炉,更以老生的声调糅进了旦角的唱腔,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老生,又别于旦角的韵味,风格独具,为老旦行奠定了基础。

(12)刘赶三(1817-1894)原名宝山,号芝轩,天津人。

初学老生,后改演丑角。以擅演彩旦戏着名。演《探亲家》时,骑真驴上台。常在剧中借题发挥,大胆嘲笑统治阶级。传因讽刺李鸿章丧权辱国受杖责,郁愤而死。

(13)杨鸣玉(1815一?)又名阿金,字俪笙,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排行第三,习称“杨三”。科班出身,习昆丑,文武兼长,后入京剧班。擅演《起布问探》《时迁盗甲》《访鼠测字》《思凡下山》等剧。民谚有“杨三已死无苏丑”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