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000000016

第16章 宋元时期的民居建筑形象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城市格局打破了汉唐以来的封闭的里坊制度,出现了形式复杂、秀丽灿烂的殿阁楼台,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建筑法规《营造法式》,传统园林园地制宜更密切地同自然环境结合等方面,而且民间居住建筑也随着农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多样化,呈现出规划严整而又自然淡雅的时代风貌。

城市中的民居建筑,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描绘。张择端的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写实性很强,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仅就画中的建筑而言,汴梁郊外的乡村住宅多较简陋,有些是墙身低矮的茅屋,有些是建有瓦房和茅舍的院落。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汴京城内则是高大雄伟的城楼,飞跨河上的拱桥,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住宅及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等。住宅中既有平房,也有楼房,多为瓦顶,屋顶结构为悬山式和歇山式;山面的两厦及正面的引檐多用竹篷,也有的在屋顶上建天窗,转角屋屋顶往往将两条正脊延长而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梁架、栏杆、棂格、悬鱼、惹草等朴素而又灵活。小型住宅多使用长方形平面,中等住宅常常是外建门屋,院内四面配置房屋。至于宋代官僚贵族的第宅,据其他宋画可以看到,有的建乌头门,有的是建门屋而中央一间用“断砌造”以便车马出入。

院落周围的回廊代之以廊屋,使居住面积增加,四合院的功能与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宋画中的民居建筑形象显示出,宋代的住宅布局紧凑而不呆板、灵活而又不失传统的原则,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辽、金都是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契丹人,兴起于辽西一带,本以穹庐为住居;女真人,发源于松花江流域,本用穴居,但他们立国后南侵并入主中原,逐渐汉化,仿汉制建造城郭、井邑、馆舍、宫室。住居亦然,与宋代略同。

13世纪70年代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统一了南北方,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的高面,使中国再次走向了统一。元朝是短命的,立国不足百年,但由于疆域的扩大,中西交通和贸易的发达,建筑上仍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居住建筑并没有大的发展。蒙古族传统的居住方式是蒙古包,立国之后,聚居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蒙古人依然是以蒙古包为住居。对此,《马可·波罗行记》一书作了这样的描述:蒙古人结枝为垣,其形圆,高与人齐,承以椽,其端以木环节之,外覆以毡,并以马尾绳系之。门亦用毡,户永向南,顶开天窗,以通气吐炊烟。灶在中央,全家皆寓居此宅之内……可见,元朝的蒙古包与今日之蒙古包已相差无几。

当时的汉族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居住方式,即使是居住在大都以及其他汉族地区的蒙古人,也都尽可能地采用汉制,使用汉族传统的居住建筑,只不过有些人在室内布置上保留某些本民族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