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000000018

第18章 明清民居的典型——丁村民居

丁村是山西襄汾县城南的一个小村子,东依塔山,西临汾河。村里有三分之二的居民为丁姓,故曰丁村。村内保留有明清时建造的住宅院落四十座,房舍五百余间,并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丁村的布局。

村子周围有寨墙环绕,住宅以村中两组丁字形道路为经纬分四群布列。在现存的明清住宅中,有6座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其余建于清代。

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多、装修之巧、保存之完整,在中国北方地区是罕见的,1988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住宅庭院的设置,沿袭了中国汉族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即门房、倒座、东西厢房、正堂,但进数上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明代以单体四合院为主,天井宽敞,台阶踏步较低矮。如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一座单体四合院住宅,由正厅、厢房、倒座、门楼等部分组成,大门开在庭院的东南角,与门相对筑影壁,入大门后折向西行进入院内。到了清代,院落变窄,二进院成为主要程式,有的还在左右两侧建跨院,形成连体四合院建筑群。如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的11号院,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影壁、倒座(明间开大门)、前院、中厅、后院、后楼,前、后院东西两侧对称配置厢房。大门建有高大华丽的门楼,出大门向东设牌坊,与牌坊相对处设影壁。西厢房南北两侧及后院东厢房南侧辟门以通向东西两侧的跨院,可知11号院是一处由多座四合院组成的四合院建筑群。这种连体四合院的建造,是与当时家族支脉繁衍、人口增多、在宗族观念支配下多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相适应而形成的。

明清时期房屋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格调大致相同,都为抬梁式构架。明代以悬山式为主,清代多为硬山;房顶用瓦铺装,檐口置瓦当、滴水。厅堂一般高大气派,明代为“三间两跨”(即厅堂两端各添建一跨间),清末出现“明三暗五”(即外观似为3间,室内实际是五间)的格局。厅堂内一种是“彻上明造”,给人以高大辉煌之感;一种是楼阁式,即以隔扇门上槛为界将厅堂上下一分为二。厅堂前廊建筑考究,在其檐杭花板雀替等处饰以彩绘或精美的木雕.周案,庄重而典雅。

后楼之设始于清代,因为在二进四合院中,前后两院之间的中厅往往建得高大,而汉族以北为上的习俗又要求主体建筑必须高领全局,位于后院正厅位置的建筑物必须高于中厅,后楼便应运而生。后楼的结构,一般是楼内架设二层楼板,前面开窗,后面封闭,形态修长。饶有趣味的是,丁村居民虽然在观念上以北为上,但与这些地区喜住北房的习惯不同,不把厅堂及后楼作为居室,而是把厅堂作为供奉神只和婚丧嫁娶时宴请宾客的场所,把后楼用作库房,形成丁村民居独有的地方特色。

丁村居民的主要寝卧起居生活空间是东西厢房。

厢房均为面阔三间、明间居中作隔墙将三间分隔成两室的“三间二室”楼阁式建筑,楼上用于储物,楼下住人,楼口设在前墙与山墙的夹角处,以悬梯上下。房门开在各自临隔舌墙一侧,门与隔墙间砌出供猫出入的“猫道”。室内依山墙筑火炕,约占室内面积的三分之二。靠后墙设灶台与火炕相连,烟火通过烟道巡贯全炕再自设于墙角的竖洞式烟道排出。设壁完之风盛行,山墙皆设大壁龛以储被褥,平时悬挂帘幔遮挡;灶台土方亦设壁龛,以供奉灶君、财神并放置碗筷等食具;火炕前壁下开“鞋窑”和“便盆窑”,门后墙上设“灯盏窑”。

丁村民居的门窗也颇具特色。院门和家门都是木板门,明代尚素,华丽者不过镶两只饶钱状铺首衔环,或着数排梅花铁皮帽钉。清代则更加注重装饰,如在大门厚重的木板上包以铁皮,表面镶钉乳头盖钉,多者可达大钉220枚、小钉3500枚;在二门门板上镶以各式各样的铁页裁成的图案花纹,如福禄寿、博古图、卷云纹、连续万字纹等。在明代,与“三间二室”相呼应,厢房的门盛行一种“单框双门式”连体门,即将两个居室的门框合成一个方框,内分两门。厅堂的正面均安格扇门,每间六抹,三间计18扇,格心花纹常见六出梅花、几何形格子花纹等。厢房的窗户多采用唐宋以来的直权窗,只是为了牢固而加两根横穿。

丁村民居的地方特色还突出地表现在建筑装饰方面。梁仿是装饰的重点,尤其是在厅堂的檐杭花板、雀替、斗拱及厅内梁架等部位,更是刻意求精。在明代,这些部位的装饰除斗拱和耍头外,均以彩绘来表现,即以灰、白、黄、蓝为基本色调绘出缠枝莲花、菊、花鸟及较规矩的龟背纹图案;斗拱则雕以海马流云、喜鹊闹梅、双狮舞球等图案。木雕风格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明末一般为单层浮雕,粗犷简朴,刻工流畅,概括力强,如凤凰牡丹图,构图匀称自如;清代前期以镂空技法为主,多者可达数层,繁密细腻,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感,图案常见跑竹马、放风筝、跑驴、狮子舞、大头和尚戏柳翠、司马光破缸救友、和合二仙、驯狮、三羊开泰、天官赐福,以及表现忠孝节义的宁武关、岳母刺字和表现古代生活的八仙庆寿、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内容;到了清代后期,木雕多采用浅浮雕,图案以几何形结构和方折的草龙纹为主,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丁村民居建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石作艺术。丁村民居建筑门多、柱多、台阶多的特色,使得建筑石构件的加工和装饰丰富多彩,不论门砧石、柱础石还是踏石都刻意装饰。厅堂和门廊的柱础石多精雕细刻,如廊柱的柱础用卧鼓加六角须弥座,座台四角雕出四对小狮子,形态生动,活泼可爱,鼓的四周还线刻出福寿海马之类的图案。大门和二门的门砧石,一般是外侧雕石狮,内侧作成平台,在平台的外露部分雕出图案。厢房的门砧石形体较小,但在其外露平面部位都精细地雕刻出金钱太平、松竹梅兰、马、鹿、驴等之类的图案花纹。踏石的正面常常雕刻出猫蝶图、喜禄封侯、三羊开泰、连中三元、五福捧寿、九鹿图等各种内容的图案。丁村民居的各种建筑装饰同建筑结构、住宅布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而富有特色的整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