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000000003

第3章 中国民居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文化

中国的民居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孕育出了精彩纷呈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抑或南方民居的洒脱灵秀,都于外在浪漫的意境中,蕴藏着“天人合一”的哲理。

其优良传统,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特点。

各地的民居建筑之所以各有其特点,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是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而建造的。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黄土地带的窑洞民居是如此,亚热带雨林中的傣族竹楼也是如此。正因为因地制宜,才能尽可能满足人们在当地自然环境中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因材致用,才使得各地民居的大量建造成为可能。东北地区的民居多设火炕,而新疆维吾尔族住宅中往往把厕所设在屋顶,这在当地是很适宜的,但在其他地区则行不通。当然,随着人类战胜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居住建筑的制约和影响将有所减弱,但违背当地自然条件,不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的民间住宅建筑,是缺乏生命力的。

2.与家庭结构及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家庭结构及经济生活的变化,往往引起住宅的变化;家庭结构及经济生活的不同,会使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结构的住宅。永宁纳西族院落大、正房宽敞、房屋多的住宅格局,适应了当地居民对偶婚母系大家庭和小农经济生活;西双版纳哈尼族奇特的“住房群”,是与他们父系家长制大家庭相适应而存在的;北京城里的深宅大院,则是封建制大家庭的产物。在北方草原,蒙古族居民中从事游牧者以蒙古包为住居,而从事农耕者则建造固定式房屋。在江南水乡,城镇中从事工商业的居民住宅,往往作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结构,而乡村中农民的住宅则设前后院落。总之,住宅不与家庭结构及经济生活相适应,就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3.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特点。

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民居建筑都有其显着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可以看到它前一个时代民居建筑的影子;任何一个地区的民居建筑,都有其突出的地方特色,但同时又包含相邻地区民居建筑的某些因素。这就说明民居建筑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借鉴、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如陕北的拱券式窑洞,是在继承当地传统的生土窑洞的基础上借鉴地面房屋建筑而形成的;粤中地区的楼式侨乡民居,是以当地传统的三间两廊式住宅为基础,又吸收了中亚及欧洲国家建筑的某些因素而产生的。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是民居建筑发展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4.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的特点。

民居建筑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和家庭生活的需求,而民居建筑的建造又需要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在需求与条件这一矛盾中,条件往往滞后于需求,尤其是历史上的民居建筑,是私有制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建筑,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而且更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这就要求人们充分发挥现有条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的要求,这也正是民居建筑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寒冷地带,采用地炕取暖;湿热地区,力求房屋通透以通风散热;江南水乡城镇,常用出挑、枕流等方式争取空间;亭台楼阁高雅、华丽、舒适,乡村茅舍也简朴、自然、亲切。实用性与经济性在民居建筑上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5.功能与艺术的统一的特点。

追求美,是人类的特征之一,而建筑本身又具有艺术特征。因此,人们在居住建筑上倾注了对美的追求,追求美的造型、美的布局、美的空间、美的装饰、美的色彩,并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处理与其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屋宇高矮搭配,错落有致,也有利于通风采光。游廊穿插,使方正的庭院回味无穷,同时又可使行者晴天遮阳,雨天挡雨。深宅大院之中设一花园,使呆板、严肃的大院生机顿起,又可供家庭成员休息之用。墙壁粉自,洁净淡雅,同时又加固了墙面;窗檐凸出,使平淡的墙面顿生活泼之感,同时又可防止雨水对窗户的侵蚀。南方民居中那形式多样、造型别致的封火山墙,高低起伏,线条优美,成为南方民居的一大特色,但它是因防火之需而设、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即使是某些装饰性极强的建筑装饰,也往往是在实用构建的设备的基础上加以美化而发展起来的。柱础是防止柱脚腐烂的构件,成为石雕的重点;窗棂、雀替等都是必备的木构件,成为木雕的集中之处。当然,由于建筑结构和技术的改变,某些流传下来的装饰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实用价值而成为纯装饰性构件,但最初的作用往往是与结构功能连在一起的。

6.环境、建筑与人的统一的特点。

在环境、建筑、人这三者之间,人是关键,是核心;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既服务和影响着人类,又被人类所改造;建筑是人所建造的,它所形成的建筑环境对自然环境和人直接产生着影响。因此,环境、建筑与人的统一,就是要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服务。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一个显着不同在于,中国人讲究最大限度地结合自然,融入于自然之中。

民居建筑更是这样。在村落的选址上,水旁台地,既便于生活生产用水,又可避洪水之患;背山向阳,可以充分利用日照资源,遮避寒风,减轻潮湿;农耕地的边缘,便于农业耕作,同时也节省可耕地。在村落布局上,一般没有统一的规划,但顺山就势,疏密得当,街巷尺度合理;不拘泥于一定的规制和模式,强调人、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在空间组织上,强调过渡性空间的运用,通过院落把住房与街道联系在一起;通过街巷,将住宅与村外联系在一起;通过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达到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结合。在住宅布局和房屋建造上,不追求大尺度,而讲究与人体及人的活动相适应,追求的是含蓄、动与静、开与合的统一。在人工环境的营造上,注重内外有别:房屋及住宅外观力求简朴,不论在质感还是在色彩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加以房前屋后、村内村外广植树木,使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但在住宅内部,尤其是房屋内部,精心装饰,无论是空间陈设还是色彩的运用,力求营造出适合人类室内活动、休息的柔和的环境。正是这一系列追求和探索,使民居建筑在环境、建筑与人的统一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