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000000051

第51章 砖瓦

我国古代房屋建筑从土墙草顶发展成砖墙瓦顶,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一大进步。历史上传说夏禹住的房子还是“茅茨”,到了夏桀才作“瓦室”,但由于考古者目前还未见陶瓦,因此夏代用瓦作屋可能性不大。

近年考古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早期宫殿遗址,首次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瓦和土坯。当时的瓦只用于屋脊上。到了西周中期,才用瓦覆盖房屋。

从这一时期的宫殿遗址的发掘来看,当时建筑的顶部全部用瓦覆盖。其中有带瓦钉的板瓦、筒瓦。瓦的各种纹饰,约有数十种之多。凤雏村附近的周代遗址中还发现了素面的半瓦当。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都发现过西周中、晚期的筒瓦、板瓦。这说明当时已普遍用瓦了。当时的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的,烧造的火候还比较低。瓦的制法是成圆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人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古人称瓦为“削”,削开后谓之“瓦解”。

战国时制瓦业发展很快,瓦的质量比春秋时为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一种大瓦,瓦身外面有黼黻纹装饰。黼黻纹是古代丝织物习用的一种图案,把它用在瓦上,仿佛瓦面上铺开了一层锦绣。有些又长又宽的黼黻纹大瓦,是屋脊上的“护脊瓦”或墙头上的“护墙瓦”。由于古代宫室顶脊和板筑的土墙,都要有遮雨的设备,因而把一块一块的大瓦接连覆在上面,这样不但可以防风遮雨,而且还有壮观檐的作用。有些大瓦上面还装有带兽纹的陶栏杆。

板瓦是仰铺在瓦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头。战国时,半瓦当都印有花纹,并有了圆瓦当饰乳钉纹地凹云纹。

瓦钉为菱形花式帽。秦国的圆瓦当上出现了卷云纹图案,这是从东周王城洛阳的半瓦当上发展而来的,并为统一后的秦所继承,沿用了很长时间。汉代,盛行一种用吉祥语句“延年益寿”“长乐未央”等组成图案的瓦当。直到南北朝时,这种瓦当才为莲花纹、兽头纹瓦当所取代。

西汉武帝前后,开始把轮制技术应用到制瓦业中,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北魏时,有了由“遗主”经营的瓦窑,下设“匠”(主管制瓦的工师)、匠下有“轮头”(用陶轮制瓦坯)、“削人”(分割瓦坯)、“昆人”(打磨瓦面)等工种。制瓦技术较高。我国的琉璃瓦就是这时出现的。但直到唐代,琉璃瓦还只是用于檐脊,而不用于整个殿顶,称为“剪边琉璃”。到了宋代,在若干绘画中才出现了满铺琉璃瓦的殿顶。唐代以前,屋檐前的板瓦没有“滴水”,唐代才开始有“滴水瓦”。板瓦有了滴水,和瓦当组合在一起,可以防止雨雪侵蚀屋檐和墙壁。辽代的滴水有的边缘呈波状弧线。元代的滴水则多由对称的海棠曲线合出下尖,使其平面略成三角形。这种式样为明清所因袭。

砖的出现比瓦为晚。砖的古名叫“甓”。但古文的甓并非都指砖而言。

未烧的土坯也叫甓,后来真正的砖出现了,但有一时期仍称甓。

最早的砖,有方形的、曲形的和空心的。方砖和今天瓷砖的用法有些相似,在室内多用于铺墁地面或包镶屋壁四周的下部。铺地砖多素面无纹饰,包镶屋壁砖多带几何纹图案。唐长安宫殿铺地的方砖多带有莲花纹。曲形砖作形,是专为包砌台阶用的,有的上面带纹饰,我国空心砖多作长方形扁平状,中空如形,表面往往有鸟兽、纺织物等纹饰。秦始皇陵出土一种大空心砖,空心呈椭圆,表面有龙纹。我国西汉时的小贵族常用空心砖砌成墓室。

整齐划一的条砖出现于西汉武帝时,秦代使用不很普遍,条砖质量很高、坚实细致。汉代砖室墓的墓壁上,常砌有一种模制的浅浮雕图像的实心砖,一般称之为“画像砖”。其图像有收获、渔猎、煮盐、酿酒、宴乐、收租、车马出行、房屋等,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反映。长江以南地区,用砖要迟一些,到东吴和东晋时才被广泛使用。

砖字出现较晚,从隋唐起,举凡墓砖、仓砖、塔砖等,都自铭为砖,甓字遂渐渐不为人所熟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