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000000056

第56章 中国历朝皇宫建筑(3)

内朝除宫殿外,堂、阁、斋、楼、台、轩、观、亭,星罗棋布。这是南宋的特点,帝王居处的奢华不表现在宫殿上,而多表现在苑囿上。南宋朝廷借助于临安的山灵水秀,建造了大量的供帝、后闲适生活的场所。后宫及后苑的堂有三十余座,如观赏牡丹的钟美堂,观赏海棠的灿美堂,四周环水的澄碧堂,玛瑙石砌成的会景堂,四周遍植日本罗木建古松的翠寒堂。楼有博雅书楼,观德、万景、清暑等楼阁有二十余座,其中有源自北宋的龙图、宝文、天章等阁。轩有晚清轩。观有云涛观。台有钦天、舒啸等台。亭有八十座,其中赏梅的有春信亭、香玉亭;桃花丛中有锦浪亭;竹林中有凌寒、此君亭;海棠花旁有照妆亭;梨花掩映下有缀琼亭;水旁有垂纶亭、鱼乐亭、喷雪亭、流芳亭、泛羽亭;山顶有凌穹亭。后苑有各成一景的小园,其中有梅花千树组成的梅冈,有杏坞,有小桃园,等等。禁中还仿照杭州名胜西湖和飞来蜂,建造了太龙池和万岁山。

此外,南宋还有许多独立于宫城的皇家苑囿。如聚景园、玉津园、富景园、屏山园、玉壶园、琼华园、小隐园、集芳园、延祥园等。南宋的御园较北宋晚期数量更多、更加兴盛。南宋偏安的一百多年中,各朝帝后游玩、享乐,极尽荣华富贵,过着人间仙境的生活。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元宫城——隆福官——兴圣宫。气吞欧亚的蒙古帝国,最终选中了燕京作为首都,定名为大都。燕京作为帝王之都,这不是第一次,在蒙古军队打败金人之前,燕京已是金国的首府。战争中,金国的宫室变成废墟,蒙古帝国重又兴建本朝的宫室。经二十余年的兴建,元宫的规制与华美又胜于金代一等。

元代的皇宫以太液池为中心,分三个部分,即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

大内是正式的宫城,宫城呈长方形,长有六、七里,周迥二十里,四隅各有一个角楼。宫城的正门为崇天门,自中南海引出的水渠从崇天门前流过。宫的正殿为大明殿,是举行重大节庆、大朝会的场所。殿内设皇帝与皇后的宝座,元代制度规定,帝、后并坐临朝,大明殿后有寝殿,作为皇帝休息或暂时居住之所。大明殿是整个宫殿中规制最大的一座,装修也摄华丽。

大明殿的东西分别有文思殿、紫檀殿,后有宝云殿,宝云殿两旁分设钟楼、鼓楼。

大明殿内有两样精巧的东西值得一提。一为灯漏,漏是古代计时用的器具。元宫灯漏用机械控制,上设十二个小木偶人,捧十二个时辰标志,每当时辰交替时,下一个小偶人便从小门中出来,捧着时辰牌,立于御床对回。

郭守敬进献给元世祖的七宝灯漏,朝会时陈设于殿中,灯漏中的钟鼓能应时自鸣。另一样精巧的东西是机械控制的笙,笙又与一个机械控制的孔雀相连,笙一鸣则孔雀相应起舞。宴会时此笙又是乐队的首席,笙鸣则众乐齐作,笙止则众乐亦止。

以延春阁为主的后官区,结构与前廷相似。延春阁为后宫的正殿,阁后有柱廊,柱廊后为七间寝殿。寝宫当时俗称为拿头殿。朱红镶金的窗棂,用玉板明花没纸糊窗,间缀双金花,外罩一层黄油绢幕,油浸过的纸、绢可以透光。冬天则用油皮罩在窗外。殿内遍铺红黄色的厚地毯,寝处屏幢帷幄几重,床上茵褥重叠,上盖纳失失(一种皮褥),纳失失上贴以金花,再熏以异香。后廷的东西两庑有一百七十二间,供嫔妃居住,寝殿与长庑相通。此外,后廷还分布着许多小型的殿阁。

宫城的北门叫厚载门。厚载门建有高阁,四周建旋梯,称为飞桥,舞台与飞桥连接,元顺帝最爱观看十六天魔女的舞姿,每临幸厚载门的高阁时,便命天魔舞女歌舞于旋台上,前面由吹奏乐队导引,自飞桥而升。厚载门外的市民可隐隐听见、望见那里的歌舞景象,宛若仙境。

史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命令将塞外的青草植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提示子孙勿忘创业艰难,但后世君主却忽视了这些青草,忙于追金逐玉。

太液池的西部,为隆福宫和兴圣宫两个宫区。隆福宫主要供太后居住,兴圣宫主要供太后、皇后、嫔妃居住。嫔妃能够到这里来住,算是宠遇。女性在蒙古族中的地位高于汉族,皇后可与皇帝并坐临朝,后妃可单独占据一两个宫区,而不像汉族皇宫那样,后妃的住所位于遮拦密匝、无人窥视的后官深处,不与外人相通。而元代的兴圣宫却有文士往来其间,兴圣宫内有奎章阁,选文翰才俊在奎章阁中任学士兼经筵讲官。

太液池水源自京西的玉泉山,太液池俗称海子。池中有小岛名琼华岛,该岛以玲珑石砌为山,元时称为万岁山。据说这些石头取自于宋代的艮擞。

该岛岩洞窈富,林木郁郁,岛上建有广寒、玉虹等殿。广寒殿是元帝观景、饮宴的佳处。此殿装潢华丽,窗为朱红色,镶以金线,窗楹镂刻云龙图案,上铺一层黄金。殿内设间玉金花玲珑屏台床,四周排列金红连椅,殿中设一黑玉酒瓮,可贮酒二十余石。殿后有两个石笋,为龙首形状,太液池中的水被抽上来,又从龙嘴中喷出。殿的窗外有露台伸出,旁有一个数丈长的铁杆,上置三个金葫芦,以镇岛下的龙潭。皇帝在琼华岛凭栏四望,视野空阔,前面是瀛洲桥,太液池东西宫殿金碧流辉,回望西山云气,与高大的城阙相接,天宇显得低沉可就,人在一片清虚之中……太液池中,皇帝与嫔妃泛舟娱乐,中秋之夜泛舟于池上更是美妙无比,元武宗时,中秋太液池上,皇帝与嫔妃乘船赏月,令宫女编为两队,左为凤队,右为鹤团,驾彩帛装饰的采菱、采莲之舟,往来如飞。武宗仰望中天一轮圆月,彩云四合,乃开宴张乐,令宫女们上前起舞,歌一曲“贺新凉”。

随后又令两队宫女用水激战,宫女们在各自的船上摆开战场,交战的水柱在月光下如剑戟的寒光。最后,武宗携众女乐们在“龙归洞”歌声中归去。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工于匠作,曾亲自设计龙舟式样。制成的龙舟,上有穿廊、暖阁、殿楼,全部用五彩金妆。舟身落在龙背上。龙舟在太液池中行进时,龙的头、眼、口、爪、尾皆动。虽然驾船的动力来自水手的篙杆,但远望金光闪跃的巨龙在水上行进,足以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

明清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至今仍保存完好。从构建的技术、艺术水平上讲,紫禁城遥居于历代宫室之上,尽管它的占地面积并不很大。

紫禁城位于城的正中央,中轴线穿过皇宫的正中,也即是穿过正殿太和殿的正中。紫禁城体现着古代的中央集权观念和均衡意识。它的高大、庄严、肃穆更体现着皇权至上。

天安门(明代叫做承天门)是皇城的大门,雄伟壮丽。进入天安门后,迎面而来的是端门,端门处于皇城的大门与宫城的大门之间,起一种缓冲作用。端门之北,高大的午门矗立着,雄浑凝重。午门是宫城的正门,是宫城中最大的门座,重大仪式如大赦、献俘在此举行。紫禁城的北门为神武门,东西各为东华门、西华门。

进入午门,建筑物渐趋紧凑。由午门跨过内金水桥,入太和门,抬头便可仰望太和殿。殿前广场空阔,可容纳万人。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登基和大节庆(包括元旦、冬至、万寿节等)仪式的地方。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殿后的保和殿,是策试进士的场所,皇帝也常在此接见大臣,举行宴会。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前朝位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在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武英两殿。文华殿在东侧,是进行文事活动的地方。明代文华殿正堂按期举行经筵,由翰林院学士向皇帝进讲经由:文华殿的廊庑,是太子读书的地方。清代废除预立太子制度,文华殿除经筵进讲外,还贮藏书籍。清代重建厂文渊阁,贮藏四库全书。太和门右侧的武英殿,也主要作为宫廷文化活动的场所,清廷在武英殿用当时先进的铜活字印刷书籍,称为“武英殿本”,该殿附近有南熏殿,收藏历代帝王与名贤画像。

从保和殿北的乾清门迤北,便进入内朝。乾清宫是内朝的正殿,是明代和清初皇帝的寝殿。乾清官堂中有一个匾额,上有“正大光明”四个字。清雍正皇帝创立秘密建储法,将预先写好的皇位继承人名字装入密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临终时才开匣验看。

乾清宫之北,是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乾以配天,坤以配地。乾清、坤宁分别为帝后的寝殿,象征着天人合一的秩序,也表明皇宫在人间的崇高地位。坤宁宫的东暖阁,是清代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婚期时在这里居住几天,然后皇帝再回到乾清官。在乾清与坤宁两宫之间,还有一个殿,名目交泰殿,取天地交泰之意。交泰殿是皇后受贺和举行亲蚕礼的地方。乾隆以后,在这里存放了二十五颗宝玺。

内朝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十二宫,东六宫,西六宫。分别由太后、嫔妃、太子居住。每个宫又是各自独立的单位。

除上述主要宫殿的组成的大致格局以外,紫禁城内还有难以一一尽数的殿、阁、门,分布有序。

然而紫禁城并不是皇帝惟一居住、生活的地方,尤其对于清代皇帝而言,离宫、苑囿是任何一朝都不可或缺的,明清两代在这方面不逊于任何一代,特别是清代皇帝对苑囿的“需要”更大。清代皇帝每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离宫。

明清的离宫苑囿有圆明园、避暑山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颐和园。这当中,只有三海明代已有,其他均为清代所建。这些离宫苑囿今人能够亲眼目睹、亲身游历,这里就不再详细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