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100000028

第28章 天地造酒

中华民族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单从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充满翩翩奇想的神话传说来看,就不难领略到这种精神意绪的跃动。

神话传说源于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古人对生活当中与自身密切相关而一时又难于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往往灌注以极大的热情和憧憬,通过瑰丽奇幻的想象,以达成理解上某种程度的满足。但限于其所处时代的知识水平,常常又或多或少地使这些有待进一步认识的事物被涂抹上层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人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在造酒起源问题上同样也能够得到真实的反映。

古时,人在之物,认为在浩瀚穹宇的深处,存在着一种专门负责人间酒事的酒星。《晋书·天文志》记载的“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认识。照此懈释,酒星本应称做滔星。

轩辕是我国古代星名之一,共由十七颗子星组成,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内有三颗即为酒旗星。它们总体呈纵线排列状态,南面紧傍二十八宿中的柳宿八星,亮度不太明显,肉眼通常难于看到。酒旗作为星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战国时期着名的《甘石星经》解释说,酒旗三星掌管着天子的宴飨酬饮。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对饮食观念的影响作用。先秦时期,帝王们在宫廷中宴请来使或臣僚,往往在旁边放置一面酒旗借此营造一种严肃庄重的气氛。后来,私营的酒家也逐渐效仿这种形式。此风一开,渐成时尚,馆肆楼台纷纷张挂酒旗,向过往客旅招徕生意。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虽未称天有造酒之功,却为我们记述了“天酒”的存在。它说远古时,在诸沃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先民们食凤卵,饮甘露,自从所欲,其乐融融。而所谓“甘露”乃天降之美露,神灵之精华,饮之解饥止渴,故又名“天酒”。《神异经·西北荒经》讲,在西北海外有位巨人,身长二千里,两脚相隔千余里,腹围一千六百里。此公平素不食五谷,不饮溪水,“忽有饥时,向天乃饱”,看来他是靠饮取“天酒”

来维持生命的,而且每日要喝五斗之巨,从未间断过。

这种传说,颇有些怪诞意味,不足为信。

由天及地,后来在《神异经·西北荒经》中又出现了一个关于“玉馈酒”的传说。它描述远古时期,北荒漠有处地造酒泉,宽一丈,长三丈,深亦三丈。

酒泉中酒甘如肉,液澄如镜,泉边备有玉樽、玉笾,泉中酒液取之不尽,饮之不竭,号称能与天地同休。凡饮此酒者皆可长生不老,堪与万占同寿。素有“诗仙”美誉的李白不禁感慨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月下独酌·其二》)天地在诗人眼中俨然成为美酒的知音,沁脾的醇香透地盈天,一同分享了那蓬勃四溢的诗情。总是自诩“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魏晋名士孔融也为此留下过“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名句。

天上是不是有酒星,在科学发达的今日已成常识,不必多述。饶有趣味的是,历史上确实有“酒泉”的存在。《左传·庄公二十一年》曾有过“王与之酒泉”的记载。“酒泉”作为周朝封邑的一处地名,今已难悉其所指。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酒泉郡,倒绝对没有什么神话色彩,尤可以为信说。

据称,西汉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已有一座酒泉城(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在靠城边的洼地中有眼水泉,时名“金泉”。武帝元狩至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1年),膘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军队平定河西地区,屡次重创匈奴,解除了边患,战功卓着。后来,他移师驻扎酒泉城里,武帝为嘉奖将士,拆使臣携带御酒去军中犒赏。霍将军率军在城外列队迎候,接旨谢恩已毕,却发觉来使所带御酒太少,根本不够数万将士分享,遂心生一念,吩咐士卒把御酒尽数倒进泉中,命令全体将士汲酒畅饮。顷刻之间,酒香四溢,欢声阵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从此,“金泉”之名便为“酒泉”所取代。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又下令在当地设置酒泉郡,酒泉美名得以传遍天下。清代,安肃兵备廷栋特意书写“西汉酒泉胜迹”数字,命人镌于碑石上面,树立在酒泉旁边,以资纪念。

归根到底,酒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成果,不论是天之酒星,抑或是地之酒泉,均无法替代这个漫长而艰辛的创造过程。至于《淮南子》中所谓“酒感东方木水风之气而生”之类十分离谱的说法,只好归之于无稽妄谈的行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