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100000044

第44章 红曲、干酵及传醅

唐宋时期,曲种方面出现了一种新品,即红曲。它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内含丰富的红曲霉和酵母菌,具有很强的糖化和酒精发酵的效力。红曲霉的优点是耐酸、耐高温、耐缺氧、耐较浓的酒精,它的红色素溶解于酒液后,颜色鲜艳醒目,特别惹人喜爱,苏东坡曾以“夜倾闽酒赤如丹”的诗句来称赞它。但红曲霉也有不利的因素,因为必须在高温条件下才能保持旺盛的繁殖状态,而且生长速度十分缓慢,稍有不慎,便会被其他繁殖迅速的菌种所抑制和破坏。红曲制作工艺的难度可想而知。

红曲问世后,红酒也脱颖而出,成为华夏酒林中的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葩。宋时,江南及福建一带红酒的酿造十分兴旺,人称“流霞造此江南酒”,可见它博得了许多人的厚爱。红曲标志着我国制曲工艺又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突破,并开创了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制作食用色素的先河。

宋代在制曲技术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了制取于酵的造曲方法。当时,从事酿酒的人已经注意到,处于旺盛的发酵状态的酒醅,微生物酶化的效力最强,认识到“酵”才是引起酒精发酵的核心物质,从生产经验中发现了酵母菌的存在。于是,人们在料液急剧反应时,从液面撇取一定量的酒醅,收集起来作为酒母,控干之后伴以曲末,经湿匀再阴干,便制成了所谓的“干酵”。干酵可以使酵母菌保存的时间更为持久。这个方法被记录在宋人朱肱的《北山酒经》

中,比之于《齐民要术》里所讲的“曲势”原则,显然更为明确,也更为科学了。

《北山酒经》中还专门介绍了一种叫做“传酷”的制曲新法:“以旧曲末逐个为衣”和“更以曲母遍身糁过为衣”,意思是说,把优质的旧曲碾碎成粉后,均匀地涂抹到制成未久的曲坯表层,将旧曲的菌种接种到新曲上面。

这样一来,明显缩短了曲块的生长周期,又有效地防止了制曲过程中菌种易受污染的可能,实为一种十分优异的接种方式。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应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