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100000063

第63章 酒与少数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丰富内涵。同样,在这个和睦团结的民族大家庭中,由于历史条件、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生活经验诸方面的差异,每个成员在风俗习惯上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着本民族生活的鲜明个性,仅就饮酒习俗的千姿百态而言,便足可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待客与酒。热情好客是中国各民族所共同具有的一项优秀传统,而这种传统最直接最热情的表达方式,恰恰就是饮酒。

蒙古族因成吉思汗曾创建过蒙古汗国而闻名于世界,他们对酒的钟情也是举世公认的。蒙古族人待客通常用本民族特产的奶酒,即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所提到的“马乳”,当时称“忽迷思”。敬酒时,主人将斟满奶酒的银碗托举在哈达上,恭敬地向客人连献三次。客人则要先以右手中指蘸上少许酒液,分别向上、向前、向下各弹一次,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敬意之后,才能饮享所献之酒。蒙古人还以醉客为尽兴之道,认为客人喝得酩酊大醉,才是对主人最好的回报。相反,如果客人干杯后,杯底总留有余酒,主人便会大为扫兴。不过,要是碰上不善饮的客人,主人也不会一味地为难。一般在敬酒三巡的过程中,客人可以浅尝辄止,但是绝对不能拒绝或推辞,更不可将酒液酒到地上,那样将被视为对主人的轻侮。饮酒时,一旦主人双手举杯,即表示主客双方要互换酒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蒙古人坦诚好客的礼俗。

发祥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是该地区人数最多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女真人曾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宋辽时期,女真人建立了金朝政权。

史载元太宗窝阔台派人出使金朝使臣人见,金朝皇帝命令他下跪行礼,可使臣却理直气壮,声称自己是大国来使,不能随便对人屈膝。金朝皇帝闻言,非但没有怪罪使臣的粗鲁,反而赞他为人豪爽,让人取金杯出来,与来使举杯共饮,展示了女真人好酒待客的品性。满族人在宴饮中,一般是客人坐在南炕上,主人先敬烟,然后献奶茶,接着把酒斟满,以盘子托着献给客人。若客为长者,主人应长跪客前,单手献酒,至客人饮后起身,若客仅稍年长于主人,主人跪献时,客人也跪接,饮毕,客人归座,主人方起身;若做客者年少,主人则站着给客人献酒,客人跪接而饮,饮后起身归座。饮至半酣时,主人家里的妇女便要出来给客人们敬酒,按规矩当以大碗满斟,跪劝客饮,直到客人饮毕才能起身。妇女们敬酒往往不仅一次,因此客人们大多被劝得大醉,酒量小者通常在妇女出来劝酒时,主动向主人告辞,以免见笑。

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流传着“汉人贵茶,彝人贵酒”

的谚语。彝人常自称“无酒不成宴”,素有饮酒不需菜的习惯。他们饮酒的方式挺独特,每当客人来到山寨,不论生熟与否,都要就地围成一圈,以示平等相待。酒杯从一个人手中顺次传接下去,谁拿到酒杯,谁就要饮上一口,俗称“转转酒”。关于“转转酒”的由来,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相传很早的时候,在彝人聚居的地方生活着兄弟三人,老大是汉族人,老二是藏族人,老三是彝族人。有一年秋天,小弟种的荞子喜获好收成,便请两位哥哥来吃荞面饭。三人兴高采烈,美美地饱餐一顿。

有趣的是,他们吃剩下的荞面饭第二天竟变成了浓香四溢的水酒。三人惊喜不已。将酒收集起来,舀进碗里,彼此推让,都不肯先喝。正在这时,天上忽然有位仙人驾临,来到兄弟三人的面前,告诉他们说,只要认真劳动,辛勤耕耘,碗中的酒总也不会喝光。于是,三人你一口,我一口,高高兴兴地轮番开怀痛饮,碗中的酒果然丝毫不见减少。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从天而降的仙人名叫“觉撒斯惹”,彝语意思是“幸福之神”,因为发现彝家有酒可饮,才肯降身下来。从此,喝“转转酒”

便在彝家人中流传开来。

与彝族人类似,贵州一带的苗族人也喜欢“转转酒”

这种饮酒形式,他们称之“碗碗酒”。苗族人很早就掌握了酿酒技术,许多苗家都喜欢自制酒曲,酿造合乎自身口味的甜酒、泡酒以及烧酒,有些人家还用糯米、玉米、高粱等作原料,酿制香味沉郁的窖酒。每逢年节,凡路过苗寨的人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苗家人在寨中设立了许多“拦路酒”,少则一道,多则数道,客人必须一一喝过“拦路酒”,方能走进山寨。对于不善饮者,只须引颈浅啜便可,但千万不要接过酒杯,那样就必须饮尽杯中之酒,不出洋相才怪呢!

湖北长阳一带的土家族素以“顺酒”待客。据当地县志记载,土家人待客是将酒坛放置在桌子当中,把已通节的竹竿插进坛中,上席及两边各设一双筷子而不设座位,客人入屋分坐在堂屋左右。开饮时,由主妇先饮第一竿酒,然后将一碗开水倒入坛中,客人再上前依次就饮。前一位客人饮罢,用布巾擦拭一下竿口,让给后一位客人吸饮。每位客人饮后,主人都要注水于坛,如果歉满或溢出,皆罚酒再吸。整个宴会显得十分热闹而有趣。据说这种习俗的源流上溯甚为久远,许多古老的民族如彝族、苗族等都曾盛饮“咂酒”。这种酒又称“钓藤酒”,其酿制的方法一般是将原料放在容器中,经过加热、火烧或水煮的处理,待酒熟不再压榨和过滤,连同糟滓一块进饮。饮用时,把空心的藤管(也可用芦管、竹管等)插入器皿中,靠嘴吸取。这就是“钓藤酒”的来由。而“顺酒”之称则是取意于吸饮时的摹声。

侗族人待客,总是先要请客人口尝甜酒。热天中用清泉泡过,美其名为“凉甜酒”;天冷的时候则以热水煮温,名为“热甜酒”。还有一种用包谷、小米等作原料酿成的甜酒,称“苦苦酒”,这是因为此酒味道清爽,甜中略带些苦,另有一番风味。另有一种“涝糟酒”,是在甜酒中加入食糖和凉开水,密封半月左右。因为这种酒度数不算高,比较适于招待女宾。

②节俗与酒。在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形成了许多广为认同的传统性节日,又同时保留着大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风格独具的分支。

中国古代一直都保留着正月晦日送穷的习俗,人们常在此弃旧迎新之际,拜祭火神,希望来年生活祥和如意。汉民族在腊月二十三规定祭灶,蒙古族则以此日为火日,摆放酒品,祭奠火神。每逢春节,蒙古族人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他们将木觚挂在墙上,勾勒出祖先的形象,行祭时把酒和肉涂抹在受祭者的嘴边,越多越象征着祖宗享受得越圆满,将来注定会降赐福惠给大家。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最喜爱饮青稞酒,此酒色微黄,味酸甜,为藏族所特有的酒品。藏历每年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藏族人都要举办“沐浴节活动”。大家携带着青稞酒,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一边沐浴,一边饮酒,十分的尽兴。每年十月十五日为唐公主的生日,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姻,文成公主入藏,为藏族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这一天,藏族人民都要供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像,举行规模盛大的酒会,互敬青稞美酒,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即满语能道神语,神灵应验的意思。每到元日,满族人都兴高采烈地准备酒肉,纷纷设堂祭神。春秋两季还选择特定的日子进行祭祀活动,名为“跳神”。据《清宫遗闻》记载,每当祀神的前一天,宫中都命人在神房敬造旨酒,用黍米糟曲行酿,办法依照江南造酒的成例。满族人关前,行祭过程中还将酒灌进祭牲的耳朵里,如果祭牲的身体发生了摇动,则被认为是吉瑞的征兆。每年冬尽春萌的时节,满族人还喜欢“耍青”野宴,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这样描绘:“四五月,春草初生,载酒牵羊,饮宴于江边林下,号曰‘耍青’。”

白族人常从农历六月二十四开始连续三天举行庆祝火把节的活动。届时,人们身着盛装,点燃火把,然后围火就坐,由当年新婚的夫妇和喜添子孙的人家拿出喜酒和糖果,再由当年获得小马、牛犊的人家摆上炒豆和瓜子,大家畅饮畅谈。人们形象地称此为“摆果酒”。聚居在湘西一带的苗族、土家族人,每年春播插秧时节,则喜欢请吃“插秧酒”。转至九月,农事已毕,土家人谚称“要喝重阳酒,土家寨子走”,他们用糯米或高粱拌上菊花,酿成“重阳菊花酒”。道光年间修撰的《长阳县志》记载:重阳酒为醪糟伏汁酒,其酒可经年不绝。后来,土家人又将桂花掺进包谷,制为浇酒,味道醇香,酒液冲起的泡沫长时间不散,人称“堆花酒”。酒成后放入窖中,来年春节启封,酒香愈发浓郁诱人。

③婚俗与酒。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民族而言,较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表现在婚姻习俗方面的社会行为,则显得自由活泼得多。在少数民族的婚礼中,饮酒犹如必不可少的一道生活景致,如果说汉民族生活崇尚无酒不足以成礼的话,那么少数民族又大多是以无酒难结婚缘为特色的。

蒙古族的婚俗分为定亲、成婚和回门三个步骤,每一个步骤中都对酒有具体的规定。定亲有大定、小定之别。小定是由媒人带上一瓶白酒、一条哈达到女家,申明求婚的意思,斟酒敬献给女家长辈。如果女家同意,则将哈达和酒收下,否则就喝光酒,再将空瓶装满,由媒人带回。大定指女家已经答应婚事,男家择日派人随媒人到女家商量成婚的日期。同时要带去整囊的成酒,首先由媒人向女家长辈敬酒两盅,随后大家才能开始酒宴。娶亲时,男家要向女家表演“献羊祝酒”的仪式,由男家请女家亲朋顺次入席,将带去的整只羊摆放在女家主婚人的桌子上,新郎面朝席位跪下,男家主婚人斟满一杯酒,向大家致喜辞,新郎起身至席逐位敬酒。席间,男女家的主婚人还要一面劝酒,一面对歌,哪一方被问得“卡壳”,便被罚饮。次日早晨,新郎迎接新娘回家,男家派出十数人策马迎出,将成酒、奶茶和羊肉等席地摆满,向新郎、新娘祝颂并献酒。随后,新郎执壶,新娘捧杯,向来宾逐个敬酒,大家共唱礼歌,气氛达到高潮。

满族人定婚时,女家备宴款待客人,男女双方长辈要易杯而饮,俗称“换盅”。壮族人则载歌载酒按照歌中所唱,应该饮满十杯酒,然后才能换定情信物,表示定婚仪式的结束,上家人在男家送去定酒之后,女家通常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吃酒庆贺,名为“放口酒”。云南楚雄地区的彝族人十分看重吃酒,一旦媒人提亲的要求被答应下来,媒人和男家的人便要去女家拜访,这顿庄重的定酒吃过之后,这门亲事就不准反悔了。

在迎娶过程中,饮酒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的。土家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喝“戴花酒”,新郎要喝“加冠酒”,以此表示男女双方可以立业成家。新娘上轿前,要喝“哥嫂酒”,以答谢他们往日的亲情。新娘被迎进家门,男家要置备“上马酒”款待女家送亲的客人。苗族青年的婚礼上,主婚人率先向新娘敬献一碗甜酒。然后再向新郎、新娘二人合献。新娘与新郎则手捧酒坛轮流向众人献酒,不论客人酒量如何,都必须先饮完满满一碗。大家都饮毕,才能载歌载舞,开始“闹婚”活动。

有些地区还规定,成婚后十三日不能同房,期满后,新娘回门,寨中长者及男家亲友挑酒担肉陪新娘回娘家,新郎在家中待客。女家门口要悬一对牛角盅,里面斟满酒,屋中设下宴席。送新娘的人进门时先饮牛角盅里的酒,然后才能入席。大家边饮边歌,饮过一杯,脸上便点一个斑点,最后看谁的脸上斑点少,谁就要被罚酒。客饮至醉也不得留宿。女家送客,一手提壶,一手执盅,边行边饮,在一派欢笑声中把客人们送出寨子。

从上述的一个个侧面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确不愧为一个好酒善饮的民族。不论岁时节令中的社会景观,还是人生礼俗中的生活风情,都共同反映出酒与民族时尚风俗的密切关系,编织了一幅幅令人称叹欣羡的民俗图画。这些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饮酒方式,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热爱生活、勇于创造、勤于耕耘的优秀品德,使人们在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时,还会从中发现饮酒习俗所折射出的整个民族凝聚亲合的那般奕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