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结客少年场行
16350600000012

第12章 《问天酹月集》作品选(3)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五月四日,也是青年的节日,更应该是文化的盛会。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青年,我们认为,我们不但要纪念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继承五四精神、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作为年轻的诗歌爱好者,我们认为,这些又和诗歌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对酒当歌的节日,我们应该在这个节日引吭高歌。因为,所谓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就是热情奔放、雄豪壮阔的青春旋律;就是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蓬勃气息;是碧海擎鲸、幽岩跨豹的奇情壮采;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英风逸气;力排千里之浪,气压百尺之楼,而且形式完美、格调明朗、语言清丽。

燕赵自古称诗国。今年3月,又是我们燕赵青春诗社成立两周年。于是,我们出版了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暨庆祝本社成立两周年诗集《年轻真好》,已经发到大家手中,衷心地希望大家批评斧正。

两年以来,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朋友们对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让我们一起讴歌“五四”、赞美青春,高唱爱国主义。

朗诵会现在开始!

2009 4 26

末路英雄的悲歌,爱国主义的绝唱

——读文天祥《酹江月 和邓光荐》

张雷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一直庆幸,零五年我在北京大学购买了范晓燕的《宋词三百首赏析》,原因是她选编了文天祥的这首《酹江月 和邓光荐》,因为事后我才发现,许多版本的《宋词三百首》,都未选编此词。许多填词爱好者,甚至是长者,也不知此词。我也注意过许多书籍、报纸和网络对文天祥的介绍,几乎都是“文天祥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乐府》。其中《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都很少提到这首《酹江月》,不知何故。或许英雄一世,文名为英名所掩。然其诗其词,亦一代奇杰。我作此文,就是觉得人们不应该忽视,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首奇吟绝唱。

曾几何时,我最喜欢谪仙的诗,飘逸奔放;我最喜欢坡仙的词,潇洒风流。我曾请当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音乐家汪国真先生手书我的一句诗:“若问平生何所慕,东坡乐府太白诗。”东坡乐府中,我又最喜欢那阕大气而又风雅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可谓千古一词!我一直断言,古今再无乐府堪与其争锋。

可是,自从读了文天祥的《酹江月 和邓光荐》,打破了我心中“大江东去”古今无二的神话。以我论之,此词堪与彼词并称为千古双璧。文公此词,读来令人酣畅淋漓,每当我吟诵这首词的时候,就想饮酒;每在痛饮的时候,我就想朗吟这首词。真是横槊气概、英雄本色。世间有此物,足慰平生矣!

文天祥,南宋王朝的最后一道长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史书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秀眉长目,器宇轩昂。二十岁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后人评价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南宋帝祥兴元年(1278)12月,文天祥率兵继续与元军作战,于宋祥兴元年(1728年)12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捕。第二年4月,他被押送到燕京。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二人“共患难数月”,一路多有酬唱。抵达金陵后,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文天祥继续北上。临别之际,感触良多。邓剡借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韵作《酹江月?驿中言别》为文天祥送行。文天祥步此韵,和词酬答邓剡。

首句以乾坤阔大起首,气魄非凡笼下全篇。“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乾坤是如许的辽阔,算来,蛟龙应腾飞九宇、纵横四海。而不应蛰伏在池沼泥潭中。“能”,同恁,如许、这样之意。壮哉!真奇男子也!初读此词,仅首句就令我眼前一惊,真可谓横空出世。“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出自《三国志? 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文天祥写出了自己直贯斗牛的堂堂英气,并与友人共勉。期冀彼此早脱牢笼,再干一番宏图伟业。三国时,司马氏专权,魏帝曹髦曾写一《潜龙诗》,亦曰:龙非池中物。意思虽相近,但读其诗句唯令人感觉到将尽之气数。冥冥中,无能帝王被逼挥涕泪而就之无奈庸碌之相依稀可见。而文公此句,则是气吞山河、志凌云汉的宏伟气象。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秋风秋雨中,身陷囹圄的文天祥,沉浸在深愁剧痛中,无处倾诉,更无法消释。山河破碎,国脉危悬,民族浩劫令他长夜难寐,愁肠百结。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蟋蟀在牢房的四角下,一声声不停的凄咽,更使人倍增愁绪。此句借写眼前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囚徒的凄苦生活,抒发沉痛情怀。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想当年,我也曾像曹孟德一样横槊赋诗,踌躇满志、豪情万丈。我也曾像王粲一样登楼作赋,风流儒雅曾逊何人?而现在抗元失败,回过头来,那些往事就向空中的雪片一样,尽皆消逝了。此处以历史典故写自己的不凡抱负,虽国事艰难,事业渺茫,然情不可遏,气不可阻。难怪文天祥被俘后,“观者如堵,北人有骇其英毅者,曰:诸葛军师也。”苏轼《前赤壁赋》称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汉末,王粲以《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乱离之感。文天祥才大辞雄,连以这两个典故自况,寓意很深。从文治武功方面写自己抱负的不凡,既回忆了自己起斋文山,寄意于林泉山水之间,啸傲于风月烟云之际的早期岁月。同时,更把整顿乾坤,平乱扶衰,恢复山河的重担加在自己身上。放眼文天祥的一生,的确是千磨百炼,丈夫功烈。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南宋朝最后的十三万兵全部被元歼灭,于是长江防线全线崩溃,南宋朝廷已无力抗元,只好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组织兵马勤王。然而应者寥寥,只有三路兵马赶来,其中便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天祥。文天祥时任赣州知府,接招后捧诏而泣,捐出自己所有家资充作军费,组建了一支万余人(有书记载为两万)的义军,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赴临安,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之后,文天祥向朝廷奏献四条救国之策,陈四镇屯兵之计以及背城决战之策。虽切实可行,根本不被南宋掌权者采纳,最终导致“万事空中雪”;1276年5月26日,出使元营被扣,冒死出逃后,文天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7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在南剑州(古代传说中宝剑化龙之地)开府聚兵,号召四方英杰起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率兵进攻江西,一连收复了几十个州县,又围困赣州。一时间,各地豪杰闻风而动,纷纷响应文天祥,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通达于江淮。于是整个江南震撼,风雨飘摇的南宋,忽然间又风起云涌,人心振奋,仿佛迎来了伟大的转机。元方大为惊慌,派四十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又派出精兵五万,追击文天祥,时文天祥只有五千人,于是兵败;1278年,文天祥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到广东潮阳,继续抗元。然而,君主昏庸,权臣误国,斯时的大宋王朝,已然被当国者经营得一塌糊涂、病入膏肓。天下事,已不可为。即使文天祥这样的奇杰来尽智尽忠,业已无力回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名为谈判,实是到元营了解敌情之际。他毁家纾难,辛苦组建起的一万余勤王人马,竟被南宋朝廷遣散。杜牧之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里套用一下,即“亡宋者宋也,非夏辽金元也”。南宋当灭!而文公惜哉!在蒙古铁蹄即将踏进都门之时,才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把这个集政务、国防于一身的职务交给他,让他来收拾一个已经无法收拾的残局。生不逢辰,千古之下,不知有多少后来人,痛惜文丞相之才识,痛悲文相公之遭遇。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不要悲哀,你看这长江流水,后浪推前浪,滚滚滔滔,无穷无尽,没有枯竭的时候。抗敌复国的事业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我们之后,还会有很多英雄豪杰继承我们的遗志,恢复我们的山河。“方来还有英杰”,也是对邓剡“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的极为有力的回答。相比之下,文更加乐观、豪迈、自信。

“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可笑我就像一枚孤苦伶仃的秋叶,又漂来这淮河之畔,且正是秋风初起的时令,怎能不感慨万端?宋德祐二年(1276),南宋朝廷向元军乞降,元大将伯颜要求南宋右丞相陈宜中到元营谈判(时左丞相留梦炎早已降元),陈宜中听说要自己去元营谈判,吓得连夜逃走。于是,谢太后便派文天祥出使元营,文天祥毅然受命。但是,他出使元营不是乞降,他想在“战守迁皆不及施”的情况下,借此机会到敌营刺探军情,看还有无机会击破元军。到元营后,文天祥因痛斥伯颜被扣,后从京口脱逃,间道走淮,浮海万里南归。一路千难万险,惊心动魄,百死一生。这次被俘,又抵金陵一带,故称“重来淮水”。下阕换头之句承上,作者意识到自己已是深秋的一枚落叶,对救国事业已无能为力。“一叶飘零”,正是文天祥独力支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之际的生动写照——国难当头,南宋皇室与上下臣僚多数主降。公卿将相,走的走,降的降。“从来富贵是危机”的文天祥,本以愤世为心、归隐为志,却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尝尽了艰难辛酸。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隔岸观火,后又临阵脱逃;夜走真州时,救国心切的文天祥,见“北虏军悬军深入,犯兵家之大忌,可以一擒,江南一举而遂定也”。便与守将苗再成商议纠合两淮以图复兴之计,“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却遭到李庭芝的误解、猜疑,最终痛失一次中兴机会,文天祥还险些丧生。“是行也,中兴之机也,一个狐疑,事乃大缪,惜哉!”文天祥为此计未成而终生怀撼;还有那些“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即仕之后”的贾似道、留梦炎之流充塞朝廷;遂使后来“天祥乞移军入朝,不许”;再后来,“督抚累请入觐,世杰日以迎候宜中还朝为辞,诸大将多忌天祥,又位枢密使出己上,皆不便其入”……真是“一叶飘零”!国之将亡,诸臣尚相互提防、猜忌。权臣误国,用舍失宜,焉能不败。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镜子里面发现,囚徒生活使我的朱颜已然凋尽了,一头霜丝让人寒怯。然而,依旧光华烁烁、皑皑如雪、皎皎似月的,是我报国的雄心,它永不会磨灭。“丹心难灭”、军力孤单的文天祥,不但自己为国捐躯,而且在战乱流离中妻离子散,几乎家属皆尽。景炎二年,空坑兵败,妻欧阳氏,妾颜氏、黄氏,女柳娘、环娘被俘,次子佛生被俘后失散,死于道路。景炎三年母殁,同年十一月长子道生夭折,真是“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他的八个子女几乎都在战乱中夭亡,然丹心始终不灭,铁骨至死铮铮。中华民族,有这样感天动地的英雄而甚幸!本句是全词的中心,与作者诗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是光昭千古的名句。但是,与那首众人皆知的《过零丁洋》相比,这首词则以英雄气象胜出。是的,文公的结局证实了他的“丹心难灭”。服毒未遂而被俘后,请剑不果,饿死不成。到燕京后,元廷千方百计劝降,“虽示以骨肉而不顾(他死后,妻女皆沦为奴,柳小娘从公主下嫁,寿年不及四十),许以穹职而不从,南冠而囚,未尝面北。留梦炎说之,被其唾骂,瀛国公往说之,一见,北面拜号,乞回圣驾”……元方“相顾动色,称为丈夫”。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去了,去了,老朋友啊,我要去的地方是无边的荒漠。当我在那里回头遥望故国的时候,那青山、那翠峦,应该会像一丝毫发一样微渺了。身陷夷狄之手,这是作者用永别故国、永别故人的泣血词笔写成的句子,有着风萧水寒的悲壮。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老朋友,你要记着,我死以后,魂兮归来,将化成一只暮春啼血的杜鹃,在我悲鸣的夜晚,枝上正斜挂着一钩残月。此词以鹃泣残月收尾,情怀苍凉。不仅表示对故国沦亡的凄切怀念,而且还在向友人表示,这一去他不会向敌人妥协投降,宁死不会屈节。就连以身殉国后,他的魂魄都要变成杜鹃飞回南方,为故国的灭亡而哀啼泣血。在生离死别之际,展示出一个爱国词人的崇高灵魂。这种思想感情在同一时期写的《金陵驿》一诗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所不同的是,诗直词曲而已。

真丈夫也!首次读罢此词,令我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范晓燕也称赞文天祥“虽然身陷风雨囚笼,但浅滩难以久困蛟龙;虽然横槊登楼往事已矣,但江流奔涌后继英杰大有人在;虽然朱颜凋尽不堪憔悴,但丹心不灭铁骨铮铮;虽然一叶飘零将身死荒漠,但啼鹃精魂不散犹眷故国”。文天祥用他那掷地有声、吐气如虹的凌云气概,高昂的唱出了民族气节和战斗精神。读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陈子龙称赏此词“气冲斗牛,无一毫萎靡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