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16353500000006

第6章 淝水之战——帝王的叹息

1.前奏:天下苍生望谢安

自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之后,中国又陷入了长达200多年的混战割据局面。长江以南是不思进取的偏安王朝东晋、宋、齐、梁、陈,北方则走马灯似的换着不同民族的统治者。这是中国历史上所经历的最长的分裂阶段。在这200百余年里,曾经有那么一次,来自北方的氐族所建立的前秦政权的雄主苻坚,差一点就将南方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收入囊中,完成中国的统一了,他甚至已经在自己的首都长安为他认为很快就会投降的东晋君臣准备好了住宅。然而,在短短几年之后,当苻坚面临着业已土崩瓦解的前秦帝国,他一定会无比后悔当初自己攻打东晋的决定……

1.前奏:天下苍生望谢安

公元383年,悠久灿烂的中国历史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在这场流传千古的战役中,东晋仅以区区八万人之力一举击溃前秦20万悍军,不仅保住了国家,还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佳话。这场运筹帷幄的漂亮战役就是淝水之战,而里面第一位功臣就是东晋宰相谢安。

谢安出生于绵延了300年左右的显赫贵族世家——陈郡谢氏家族。谢安祖父谢衡是东汉时期的大儒,而谢安无疑是家族华彩中最为绚烂的一笔。他的人生历程标志着这个家族的顶峰,散发出流盖一世的辉煌。他将自身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结合,扶持了其半个世纪,承托了安然平稳的世道,后人无不记挂着这位风度绝佳的宰相。

谢安虽然只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但是从小就比他们更有名气。聪明绝顶的他在青年时对仕途毫无兴趣,每天除了跟王羲之、李充等文人雅士在一起吟诗作对、畅谈玄理外,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修身养性,借着秀丽的风光与险峻的山川寄托心中的诗情画意。

有一天,他和朋友相约去海上泛舟垂钓,谁知风浪大起,黑云压顶,白浪滔天,同伴都慌得脸色发白,手忙脚乱地想要马上返程,只见那时的谢安依旧从容淡定,好像根本没事发生一样兴致浓厚,面对惊涛骇浪依旧吹箫念诗。艄公见他气定神闲,看起来十分平静,也就放心大胆地把船继续往海中驶去。不料越走风浪越急,小舟在海中像树叶一样被上下抛掷,谢安的同伴都忍不住惊恐地喊叫起来,谢安却淡淡说道:“现在这样乱成一团,就更加回不去了!”于是同伴才稍微平静,船也得以顺利返回。通过这件事,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胆量和远见,这样的人足以镇朝安野。

当时在谢氏家族里,谢安的兄弟中已经有许多人踏上仕途做了高官。谢家高高的屋檐底下经常是宾客不断,车水马龙,门庭若市。

有一次,谢安的夫人刘氏看到这种情况,指着那些本家兄弟富丽堂皇的场面偷偷跟他开玩笑道:“做一个大男人,至少要这样吧?”谢安连忙捂住口鼻,好像闻到了什么恶臭一样,说:“谁说不是呢?可能我也逃不了要这样吧!”

虽然他知道家中的传统使他不得不踏上为官之路,但还是一再拒绝举荐信,屡次无视朝廷的征召。倾慕他名声的人都感叹道:“要是谢安不来为百姓做主,那天下该如何是好?”谢安对于外界一向古井无波、不屑一顾,但是在他胞弟谢万因为妄自尊大被废黜之后,为了保住家族地位,更为了满腹才华得以施展,谢安还是决定步入仕途。

刚开始他只是担任了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太守、侍中、礼部尚书直到宰相,短短时间内谢安就由一名小小文人变成了万人之上的重臣,不可不说才华横溢。

在苻坚入侵,东晋王朝面对强敌压境、生死存亡的时候,是宰相谢安挺身而出,奋起抵抗,经过他的举荐,晋王朝组成了一支由他弟弟统率,侄子为先锋的8万“北府兵”,迎击前秦大军。

从古到今,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是无数的,但是东晋在备战前秦之际却不相同。宰相谢安一边紧锣密鼓筹备,一边还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改革经济制度,每逢天灾还会降低租税或者除去租布,开仓赈米,下令官员从简,禁止铺张浪费,广受天下百姓的欢迎和好评。这种平均贫富状况、利在长久的做法不仅为百姓做了好事,更加集中了国家的财富物资,更好地为御敌作了准备。

2.投鞭断流:苻坚的南国梦

从公元378年开始,强大的前秦就对东晋虎视眈眈,就在同年派出17万大军,分兵四路展开攻击。东晋襄阳城粮草断绝,全城军民苦苦死守一年,最终城池还是沦陷。但是苻坚对待俘虏却还宽厚,招降了东晋刺史朱序,但是朱序没有真心归顺,相反心念着自己的故土。

攻下襄阳城之后,苻坚的势力已经极盛,统治的区域东面直达沧海,西边也兼并了龟兹,北边开到了茫茫沙漠,南边也把襄阳收入囊中。看着自己东征西讨无往不胜的百万大军,苻坚踌躇满志:“如今我军气势如此之盛,趁机一鼓作气消灭晋朝,天下统一指日可待!”

他这个决心一下,不光东晋王朝叫苦不迭,就连前秦的百姓也等同噩耗。因为苻坚说一不二,当时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每十个男丁就抽出一个充当士兵,征讨东晋。百姓不光要出人,还要出财力,因为全国所有马匹,不管是不是公有的都要统一征收作为战马。于是在短短时间内,苻坚大军达到了97万之多,就连骑兵都有27万,举国之力的效果就是人头攒动,战马奔腾,这种盛大的场面让苻坚极为满意。喜好面子的他还征集了富家子弟三万人,充当光鲜亮丽的仪仗队。

而反观东晋,全国人口也不过三四百万,能打仗的壮力也凑不到20万,苻坚的百万大军可谓是具有无须争议的优势。东晋军队看到这浩浩荡荡的阵势,除了投降别无他法。所以苻坚这么一盘算,乐不可支,尽管大臣都在耳边苦口婆心地规劝,说:“按照星象的预示,今年南下攻打恐怕不合时宜。再说东晋前面横着一条天险长江,这长江是波涛滚滚,雄伟无边,他们的君主和大臣都被百姓深深拥戴,我们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为好!还不如现在发展我们自己的国力,等待他们内讧起乱的时候,趁机攻打更有胜算!”

但是苻坚依旧充耳不闻。“星象这种事情,怎么可以相信!长江虽说是天险,但是你们看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还有三国的吴主孙权,他们不也凭借长江吗?最后不还是亡国了!你们就别啰唆了,我决心已定,大举伐晋,定在今秋!”

公元383年八月,淝水之战正式开战。

苻坚下令弟弟苻融率领精兵强将25万人,作为征战前锋,直奔淮南,而另外又拨了一支军队顺流东下,督导军事。至于自己,更是统领步兵60万人,骑兵27万,前后绵延数千里,战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前面望去是满满军旗,后面回顾同样也是看不到头的旗帜。水军和陆军一齐进发,堵塞了所有河流和道路。

战争还没开打,苻坚已经有了必胜的打算,他甚至美滋滋地开始盘算,统一之后让东晋的孝武帝做个尚书左仆射,谢安是个人才,必须重用。

因为从前秦到东晋路途遥远,当时并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马车也数量不多,士兵要赶路只能步行。当时士兵身负沉重装备,适逢乱世,道路荒芜,崇山峻岭十分艰苦。苻坚所进行的战争准备因为是当机立断,所以相当仓促,七月份下达了征伐令,这个命令经过下达执行,等人手好不容易征齐,已经一个月过去了。

未等军队齐整及好好操练,苻坚便觉得时不我待,此时不打更待何时?八月份人手刚刚到位他就命前锋部队出击,紧接着又亲率军士从长安前往战场。

九月初,秋意萧瑟,寒风逼人,而前锋部队刚刚到达淮河流域的颍口,苻坚的主力也抵达到此附近,看到自己人多势众,苻坚异常骄狂地宣称:“靠我们这么多人,只要把手中的马鞭扔到江中,整条宽大浩瀚的长江都会因此断流!

3.无为而无所不为:谢安的应对

在东晋方面,全国都陷入惊慌之中。东晋此时可以倚仗的力量也就是谢玄统率的8万“北府兵”了,在谢安的主持下,朝廷立刻通过决议,由“北府兵”北上备战。

北府兵整装待发,在出征前夜,谢玄向叔父谢安问计,结果谢安脸色还是波澜不惊,跟平时一样淡淡地说道:“到时候我自然会有主张,不用担心,你先出发吧!”接下来就继续闭目养神,不发一言。

这个回答让谢玄心中惴惴不安,他实在不知道叔父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但是也不敢多问惹他生气,于是又派了手下再次请示了一遍,这次谢安却稍显不耐烦了:“什么都不要多问,快去准备你们的车马!我要和朋友去山间别墅下棋!”

下完棋,谢安挥挥手辞别众人又去登山欣赏风光,跟以前一样在山水间流连忘返,到天黑都没有回来。

于是谢玄只能七上八下地出发了。

为了抵御前秦的进攻,谢安的准备不可谓不积极,首先他派遣谢玄前去镇守广陵,接着操练北府兵以逸待劳,进可攻退可守,在长江的北岸牢牢看守住京师的大门。另外,他还建立了一支民兵队伍,赋闲时务农来填充军粮,备战时加紧操练,形成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此外桓冲已经稳稳坐在了长江中游,防止前秦来个拦腰一截,这样的布阵形成了京师、夏口、广陵的犄角之势,谢安本人则亲自坐镇京师,俯瞰全局,因为自己部署周密,所以面对火烧眉毛的战况他还能显得不慌不忙,充分显露出儒将风度。

十月份的时候,前秦的先锋部队已经把寿阳攻占下来,将东晋援兵困在中央,由胡彬带领的援兵眼看粮草就要用光,士兵们在忍着饥饿咬牙战斗,只能派人遣送密报往大军寻求支援。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封关键的求援书在半路被秦兵给截住了,先锋苻融得此消息喜不自胜,按捺不住激动赶忙向苻坚汇报。苻坚一听,合掌大笑道:“太妙了!如今晋军粮草不足,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赶紧进攻,打他个落花流水!”

4.身在曹营心在汉:朱序的关键抉择

苻坚亲率8000轻骑赶去与先锋会合。这个时候他还不忘劝降,于是任用了前文提到的朱序,这个错误犯得如此严重,以至于战局就此变更。

朱序此人,十分隐忍负重,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从死守襄阳城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能屈能伸,在实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他也只能顺从苻坚,但是表面上一声不吭的朱序心中却燃烧着熊熊的复仇怒火,眼下侵占自己城镇的贼子居然要把爪子伸到自己的朝都,这让朱序只能强行按捺下恼怒,暗暗观察晋朝有没有需要自己出力的地方。

虽然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小人物,朱序却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超出他想象的力量。

一收到苻坚让他劝降的命令,他心中暗喜,立刻收拾出发。

朱序一到晋营,在表面上恐吓规劝了一番,而等到四周无人,没有耳目的时候却悄悄对谢石说:“现在前秦的百万大军还没有全部会合,要趁这个时候迅速攻击。把先锋部队一打败,苻坚的士气一定会大受打击,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乘胜追击,取得胜利了。”

领军主将谢安之弟谢石见对手强大,本打算采取守势,待敌军疲惫再伺机攻击,但听过朱序的报告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改变策略,转守为攻。

十一月份,江水萧瑟,草木肃杀,谢玄派遣部下带领精兵5000人向秦军发动进攻。因为晋军成竹在胸,也知此仗系战局关键,所以纷纷奋勇向前,强行渡河,一举把来不及反应的秦军打得落花流水,晋军当场就斩了秦军将领梁成。遭到意外打击的秦军吓破了胆,争先恐后地渡淮水溃逃,一路上惊魂未定的秦兵因为多日疲惫,加上攻击突然,均魂不附体,个个脸色苍白。

晋军一直追赶到苻坚所在的寿阳,与秦军隔淝水对峙。

当时秋风瑟瑟,残阳似血,在凛冽的寒风中苻坚登上了城楼观望局势,看到追击而来的晋兵军容颇为齐整,士气十足,比起自己慌不择路的残兵败将来是天壤之别,心里面已经隐隐有了寒意。当苻坚转望八公山的时候,一阵大风袭来,整个八公山树林摇动,草叶互相击打着发出的声音,令苻坚大吃一惊,在他眼里看到的仿佛是漫山遍野的晋兵,正伏着身子,那幢幢暗影好似他们手舞兵刃!

“哎呀!那山上全是他们的士兵啊!”苻坚失声喊道。身边的人劝慰他那只不过是草木,但是挽回不了他颓唐的神色:“谁说他们是弱旅,这分明是强敌啊!”惆怅的语气透露出了他的畏怯,和以前的嚣张完全不同。

为什么晋军会突然发动这么强势的袭击呢?苻坚想不明白的道理,到后面给他吃了更大的苦头。

5.风声鹤唳:领导者的决策摇摆

此时的形势已经变成东晋军队斗志昂扬,与庞大的前秦军队隔着淝水遥遥对峙。其实战争发展到此时,对苻坚来说也没有多大压力,尽管先锋受了很大的挫败,但是主力还在,而且十倍于晋军。形势对晋军并没有很大的转变,依然严峻。足智多谋的东晋将领在谢安的主持下,经过周密策划,终于琢磨出一条妙计。

谢玄派遣使臣前往秦军阵营对苻坚说:“你们先锋部队孤军深入,但是为什么要在这淝水的岸边停住不动呢?还安营扎寨,看起来有跟我们长期较量的意思,这样可不利于速战速决啊!既然你们这么有信心赢,那还不如干脆稍微往后退一退,好留出块战场,我们就勉为其难亲自渡过淝水来跟你们决一死战,这样不是更好吗?也省得我们双方麻烦了!”

苻坚当然不会被对手的说辞所打动,但是他内心其实还有自己的想法,他心想如果晋军渡河到一半,发动铁骑杀他们个措手不及,肯定会取得大胜。于是他说:“答应你们也未尝不可,我宽厚为人,就让你们一步。”

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秦军收到后退的命令正摸不着头脑,这时候朱序知道自己的时机到了,于是扯起嗓子到处喊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刚刚被晋兵打击过的秦军立刻阵脚大乱,更何况秦兵中大多数人都是被强行征来,心中自然不情不愿,还夹杂着大量各族战俘,人心各异,同时长久的舟车劳顿使得他们早已精疲力竭,丝毫没有奋起抵御的意思。相反每个士兵都奔走呼号,表现出丧家犬似的惶惶不安。在这个当口,东晋军队已经渡过淝水,真的到来了,他们借着秦军大乱的时候大举进攻,在一片混乱中杀死了前锋主帅。

苻坚一看大事不好,立刻策马准备再次组织军队,正好这时一支乱箭射来,他也负伤倒下。秦军人数众多,此刻溃不成军,都成了乱民,为了逃命他们不惜自相践踏,被东晋军队杀死的少,被自己人踩死的多。一时哀鸿遍野,哭喊声、逃命声震天。因为秦军人数太多了,逃亡的士兵根本摸不清方向,到处被人所围,一路狂奔中,很多士兵哪怕是听到脑后有风声,空中有白鹤的叫声,都以为晋兵正在赶来,吓得魂不附体,一刻也不敢停下。

在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淝水岸边还布满20多万杀气腾腾的前秦士兵。而等到残阳如血,被余光照耀着的,只有前秦士兵面目全非的尸体。前秦帝国的国运,就此衰落。

前秦的兵力其实此时也完全抵挡得住晋朝进攻,后续部队还未到达淝水就听到战败的消息,于是一哄而散。

苻坚在慕容垂的护卫下,总算是保了一条命回到了洛阳,淝水之战正式结束,秦军却落得了这个惨不忍睹的下场。

苻坚的妄自尊大、独断专行给了他一个惨痛的教训,当初就是不听劝阻一心开战,在内部不稳、意见不一的情况下盲目布下过长的战线,此时手中还有企图叛乱的降将闹得人心浮动,兵力又因战线拉长颇为分散,舍弃了自己的长处,而用短处去跟别人的优点相撞,刚刚开战受挫就失去了信心,连情况都没弄清楚就慌忙后撤,自乱阵脚,给晋军可乘之机。

淝水之战大捷,消息传到晋朝京城时,一向笑看花开花落的宰相谢安正在府中和客人下棋。他接过捷报,随便看了一眼就继续下棋,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客人忍不住好奇地问道:“前方战事怎么样了?”谢安淡淡地回答:“那些孩子已经把敌人打败了。”

下完棋客人一走,谢安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转身回房的时候居然忘记迈门槛,把木屐都踢断了。淝水之战赢得如此漂亮,使得东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谢家的声望也如日中天,谢安从容安详地修养,获得了世人的一致称赞,谢安“不动如山”退百万秦兵的佳话也流传了下来。

6.战典回响

决心和意志——决定战争胜负的思维

苻坚大举进攻晋朝,完全是十拿九稳的战役却意外溃败,这里输的不是军力谋略,更多的是输在决心与意志上。

苻坚的士兵来自北方,许多人从未踏足南地,精疲力竭,水土不服,在军队发生混乱之时,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与平日的良好训练,也不至于立刻发生这么大规模的溃败。但是苻坚强行征兵,士兵多有埋怨,战斗欲望不高,对战争和死亡有着极度的恐惧感,这样就引发了群体性的恐慌。

此时如果有冷静得当的指挥官来制止这场集体狂奔,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而当时苻坚本人也是惧意十足,明明自己掌握着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军,到后来却自讨苦吃,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民族大融合的浩荡画卷

淝水一战,东晋取得了全面胜利,王朝统治得到巩固,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也因此暂时停止侵扰,广阔南方因此避免了一场巨大的破坏,江南地带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而北方前秦损失惨重,对于苻坚的前秦政权来说,更是北方地区统一局面的解体。苻坚带伤北归,一路聚集散兵,到达洛阳时仅仅是出征时的十分之一。慕容垂等少数民族贵族趁机游说贵族权力的回归,肢解了前秦统治,在淝水之战的后半个世纪里,北方又重新分裂成燕、夏、凉三块势力地区,公元384年还出现了羌族人统治的后秦,鲜卑人建立的后燕与氐族人建立的后凉,各民族贵族纷纷登上北方政权舞台,稳定崛起的南方与分裂的北方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7.沙场点兵

人物:谢安

谢安出身显赫士族,字安石,是东晋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从小聪颖过人,年少时就颇负盛名。但是生性淡泊的谢安一开始并不愿意踏上仕途,宁愿隐居在东山与友人寄情山水。经人推举他不得不当官,一个多月就辞职回家。因为谢安的才华过人,民间都仰慕他,都说:“如果谢安不出来做官,那这个国家怎么办?”直到四十多岁,因为弟弟惹出祸端,为了家族荣誉,谢安踏入政坛,这一段佳话也被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在朝,锐意改革,挽救晋朝于危急之时,从军事到经济,都给晋朝贡献了无数良计,作战时从容淡定,常常能震慑军心,稳定大局,赢得天下人的敬佩。谢安死后被追封为太傅兼庐陵郡公,世人皆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武器:骑兵

骑兵即指骑马作战的军队或士兵,既能骑马作战,也能下马徒步,通常在兵阵两侧担任包围追击和奔袭的任务,也常常参加正面的突袭。骑兵的优势在于行动敏捷,冲击力极强,对步兵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势。骑兵有组织,能够快速地打击敌人,也能够迅速撤退,保住实力。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游牧民族的骑兵往往成为以步兵为主的汉族军队的致命威胁。但是,骑兵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地理条件下的威力发挥会受到极大限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淝水之战中,拥有强大骑兵部队的前秦军队在进入长江流域后,因为水土不服及地形不适等原因造成的战斗力下降是前秦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术:伺机而动

伺机而动,即窥伺时机来采取行动。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以逸待劳,寻得前秦漏洞或者合适时机再迅速出击。这种战术灵活性强,适合游击战、保卫战,也属于小股的攻击战。这种打击会扰乱敌人的注意力,改变敌人战术,破坏敌人阵型。在面对大军压阵、敌多我少的情况时,借助天险和防卫攻势,伺机而动,大大提高了己方士兵的利用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这种战术必须具有相当敏锐的眼光和精准的判断以及快速的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