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的24个悖论
16367500000033

第33章 鸟笼悖论——清理掉无谓的烦恼(1)

所谓“鸟笼效应”,其规律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或空花瓶)放在自己家过不了多长时间,他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丢掉这个鸟笼(或空花瓶),或者买一只鸟(或一束鲜花)回来。这是事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一种潜在的影响。

1907年,詹姆斯与好友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退休后的生活十分安闲,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突发奇想,打起赌来。詹姆斯说:“老朋友,几天后,我送你一只鸟。”卡尔森耸耸肩道;“我并没有养鸟的兴趣,养鸟的想法,所以我不不感兴趣!”詹姆斯就说,“我打赌你会养一只鸟儿的!”卡尔森不屑一顾“不见得,我对此不感兴趣,你怎么让我养一只鸟儿?”

几天后,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了一个精致的鸟笼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给卡尔森。卡尔森明白了朋友的意图,但是他仍然没有一丁点儿要养鸟的想法,因此笑着说:“我只当它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没那么容易上你的当。”于是,卡尔森把詹姆斯送的鸟笼当做工艺品挂在放在自己的书桌旁。

从此以后,前来拜访的客人只要看见那只空鸟笼,都几乎无一例外地问:“教投.您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向客人解释说:“我从未没有养过鸟。”一次次地解释,换回的部是客人们困惑甚至有些十分疑惑的眼神。无奈之余,卡尔森只好买来一只鸟放在房好斯送的那个空鸟笼中。

在家中挂上一个空鸟笼,不但不会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反会让人感觉别扭。即使主人不在意,来访的客人也都会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会惊讶地询问关于空鸟笼的事,或者即使不问,也会投之以怪异和质询的目光。这样,卡尔森就不得不去解释,但是,时间一长、他就感觉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解释实在是麻烦,所以他只能选择要么择丢掉鸟笼,要么买只鸟回来与鸟笼相匹配。可是,鸟笼毕竟是好朋日礼物,丢掉显然会不安有点对不起好友的感觉,这样,只剩下第二种选择了——买只鸟来与笼子相配套。

显然,买一只鸟要比起想每一个客人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而且,心理学家还解释说,即使无人问津,或名根本不需要去一一向客人解释,那么,长时间地面对一个空鸟笼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时,“乌笼效应”也台使其主动买一只鸟来与笼子相配套。这样形容,人们经常在自己的心理框定一些条条框框,然后将无谓的烦恼加进去,看似与原先的条框相匹配,实则为生活增加烦恼,就像有些人会先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鸟笼,然后为了匹配鸟笼,不得不增加一些鸟儿(烦恼)来让鸟笼看起来更加的顺眼。

人最难摆脱的是无谓的烦恼。许多人不正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目标或是欲望),然后再不中自主地拄里面填一些东西(无谓的烦恼)吗?简单来说,鸟笼悖论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往往按理说会感到满足,但是事实往往与之相悖,不但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产生一种心理需求,促使他们不断配置与这件新物品相适应的其他物品,以达到物品之间的平衡。

近几年,随着房价的攀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加大,房子成了人们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可是一个人一旦买了房子就想去装修,于是麻烦就开始了,整体布局、房间的主色调、每件物品的搭配、家具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受前一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会为了藏书去做个书柜,做了书柜就要配一个舒适的椅子,配了椅子可能还需要配一个落地窗,这样看书才有情调,配了落地窗,又发现房子太小,必须把房间给打通或者买个别墅……

“鸟笼悖论”就这样发生在买了房子本该感到满足的时候,发现平添了许多无谓的烦恼:装修、色调匹配、以及家具等等。所以生活中如果把握不好自己的心理,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够知足常乐,恐怕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烦恼。

苏格拉底的几位学生怂恿他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苏格拉底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讲堂,学生们立刻热情地围了上来.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得要的东西。”

苏格拉底如此总结,当人们为舒适、安逸以及奢侈的生活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就离人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注往很简单,每天有饭吃不饿肚子,有地方睡觉,不会风吹雨淋;有衣裹体,不忍受寒冬,这样的生活就已经很幸福,如果能够在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有一个可爱的孩子,那么就要感激上帝了。可是人们的欲望将简单的幸福变得复杂起来,有了地方住,就像要最好的房间,就是好房子里的必需物品一个也不少。如果做人能够知足,做事能够知不足,做学问要更加的不知足,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健儿而幸福。”

人们只是看到了鸟笼悖论的消极影响,却不知也有积极地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了与奥运会相匹配,之前的几年间,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城市绿化的力度,城市变漂亮了,市民的素质也要与之相匹配,于是又相应的开展了城市文明礼貌活动,全面提升了北京市市民的素质,素质提升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外国游客,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又高涨起来。。。。。。就这样因为“鸟笼悖论”,当北京挂上一个鸟笼(申奥成功)时,为了与鸟笼相匹配,有添加了鸟儿、鸟食和鸟饮用的水(绿化、提升素质、全民学英语),这里鸟笼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促进了城市的美化和市民的提升。

在老板的心里挂上“鸟笼”,让他不由自主的放进鸟儿

职场上也存在着鸟笼悖论,当一个人期望进入职场后的五年,有所晋升时,就会为了晋升这个鸟笼,添加一些相应的努力工作、加强学习、强化人际关系等等与之相匹配,这样鸟笼悖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职场中鸟笼悖论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当一个人得到了一定的职位之后,为了与这个职位相匹配,买了一块劳力士手表,那么他就想买一辆宝马车,因为只有宝马车才能配得上那块劳力士手表,一般的丰田、本田是配不上的。可是为了配宝马和劳力士,还得需要买奢侈品牌的外套,就会去买一件配得上的皮包……这种思维方式会让职场中的人堕入一种为寻找某种“相匹配”而疲于奔命的境地,对自己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他们的职场:

于飞刚大学毕业后刚进某家广告公司时,误以为广告公司内的文化必然是自由、开放,个性展示,以特殊唯美。结果他为了凸显自己的“特殊”,会议中老总点名让他发言时,于飞刚总是停顿十秒以上,然后才很白痴地回答老总:“我在思考。”再不然就是身着奇装异服进公司,涂着黑色指甲油,把头发染成绿色。

结果,每次当他回答“我在思考”时,老总刚开始不知缘故还马上关心地问他:“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但是他仍然自觉很有个性地回答:“没有,我不是身体不舒服,我只是需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几次下来,老总的耐性也被于飞刚磨完了,直截了当的对于飞刚说:“如果你无法和大家讨论这个案子,那么就换人接手好了。”但是他依旧不改自己的作风,回答:“我没有拒绝和大家讨论,我只是需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到最后,老总就说:“公司是一个团队,如果你这么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思考,那我看你回家慢慢思考好了,我相信你家里的空间和时间一定很充裕。”

其实于飞刚并不是不愿意和人讨论,但是他不了解人和人在说话、互动时,是符合鸟笼效应的,如果别人有一只精美的鸟笼,你不在其中放上相应的鸟儿,不但会很别扭,而且会让送你鸟笼的人很生气。这是一种惯性的反应时间和交互方式的。一般来说,当对方问话后,你停顿三秒以上的时间,就会引起对方的不舒服,感觉你在刻意忽略他,更何况于飞刚是当众在老总让他发言之后故意停顿十秒钟,才说自己需要思考的时间。这无异于挑衅老总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