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最著名的36桩暗杀事件
16389800000026

第26章 纳斯拉姆·古德斯刺杀圣雄甘地:“非暴力”下的大暗杀

对于印度来讲,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确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人,他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及国大党领袖,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印度才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步一步走向独立。因此,印度人民将“圣雄甘地”——这个承载着无限荣誉的、至高无上的称号送给他。毋庸置疑,甘地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被称为印度的国父。正是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鼓励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使他们有了争取和平变革的勇气。然而,正是甘地的这一正确做法使他招致了一个狂热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的仇视,并且使圣雄甘地在自己致力于实现印度和平的时候惨遭杀害。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于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甘地的家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印度教家族。1893年,一家印度公司派遣甘地前往南非工作。来到南非后的甘地看到了许多印度移民的自由和政治权利被剥夺,十分痛心。因此,甘地开始通过抗议和游说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南非对印度人的种种法律和种族歧视”的反对。1913年9月,甘地再次参加了反抗运动,这次甘地反对的是南非针对印度移民的“不按照天主教的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规定。1914年,南非政府承诺,减少对印度人的歧视。甘地的斗争初见成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甘地回到了印度。随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参加英印度陆军。甘地认为,这样可以表现出对英国的忠诚,并且使得英国同意印度作为一个自治政体进而使印度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甘地又投入到了国大党谋求的印度独立运动中。这次,国大党的运动和甘地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甘地依然在为印度的独立而战。他宣称,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够得到独立的印度的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企图将统一的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区域,以便于其继续实施殖民统治。其实,在印巴分治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宗教矛盾就非常尖锐。印度教徒对附近的穆斯林进行杀戮;同样,印度教徒也没有逃脱穆斯林的惨无人道的屠杀。而甘地的出现,则一次次平息了印巴之间的宗教战争。然而,就在圣雄甘地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来推动印度实现宗教和睦的时候,一场针对他的暗杀行动也在悄然进行。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种种矛盾正是甘地被刺杀的根源。预谋并且承担刺杀圣雄甘地的任务的,是一个名叫纳斯拉姆·古德斯的人。

纳斯拉姆·古德斯出生于1910年,是一个右翼的印度上层人物。他的祖父是一个印度上层知识分子,学识渊博。20世纪初期,印度兴起了一支叫“人民志愿部队”的宗教极端组织。很快,这个宗教极端组织在古德斯学校所在的地区建立了分部,古德斯就加入了这一组织,并且迅速成为这个组织在他所在的大学中的领导人。当时,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在印度蓬勃发展,古德斯也跟随着运动的潮流,参与并且领导了前几次的消极不合作运动。但是,与甘地不同的是,古德斯强烈反对将南亚次大陆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同时,古德斯也对圣雄甘地调整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矛盾的做法表现出了极为不满。在古德斯看来,甘地所做的一切不但没有给印度人民带来安宁与和谐,反而出卖了印度教。于是,古德斯对甘地的种种不满之处就为他暗杀甘地埋下了伏笔。随后,在1948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成了古德斯刺杀甘地事件的导火索。

1948年1月13日,印度政府迫于印度教极端分子的压力,决定停止他们的支付行为。如果印度政府继续履行支付合约,那么,根据之前的合约,印度政府应该向巴基斯坦政府缴纳5.5亿卢比的资金,但停止支付的行为再次激起了甘地的反对,他又一次以绝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果然,甘地的绝食方法很快产生了作用,印度政府又恢复了履行合同。这次事件使得古德斯对圣雄甘地的恨意膨胀到了极点,也促成了古德斯刺杀圣雄甘地的事件的发生。

实际上,古德斯对刺杀甘地一事早有预谋。早在1947年8月,古德斯就在印度教狂热分子的一个小型聚会上叫嚣:“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实际上是使数万手无寸铁的印度教徒在敌人的魔爪中陷得更深。现在,无数印度难民正在忍饥挨饿,奄奄一息,而甘地却在这种情况下维护穆斯林,要知道,正是穆斯林带给了印度教徒无尽的苦难。许多印度妇女宁愿焚身自殉也不愿意遭人奸污,然而甘地却在这时候宣称‘受害者就是胜利者’,却不知道受害者之中有我们的母亲!现在,我们的祖国被划分得四分五裂,成群的秃鹫正在吞噬她的身体,印度教徒和印度人民惨遭蹂躏。但是,国大党却在面对种种暴行的时候无动于衷,我们实在不知道这种局面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我们也不知道我们需要忍耐到什么时候。”

其实,当时的古德斯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并且是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的代表。他顽固地反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主张,也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按照古德斯的设想,这个世界应该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应该由印度教徒统治,并且致力于宣扬“印度种族优于其他种族”的主张。古德斯妄图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强大的印度帝国。在他的设想中,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印度社会,而穆斯林在这个社会中毫无立足之地。同时,古德斯也撰写了大量的书籍用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是这些书籍却被印度政府长期禁止出版,这一切事情都激化了古德斯对圣雄甘地的仇视,也加速了刺杀甘地事件的发生。终于,古德斯等到了一个刺杀圣雄甘地的绝佳时机——1948年1月30日。这一天是星期五,也是耶稣受难日,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也是甘地人生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甘地照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时,整个会场没有任何可疑的迹象。一群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早早地聚在这里,等待着圣雄甘地的出现。他们单纯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圣雄甘地表达自己的敬意。甘地像往常一样在信徒们的陪同下,将双手搭在摩奴和阿巴的肩上,缓步走向会场。在靠近人群的时候,甘地习惯性地收拢手臂,然后独自走上台阶,双手合十,面对群众,以此来表达对群众的敬意。然而,接下来的一幕,恐怕甘地和陪同甘地走向会场的信徒们永远也不会想到,同时,这一刻也永远不会令印度人民忘记。原来,围绕在会场周围的人中,并非全部都是对圣雄甘地饱含敬仰的印度人。一个不怀善意的国民公仆团的头目早已潜伏其中,这个人就是古德斯。

古德斯扮成普通的印度教教徒的模样,混迹于祈祷会会场周围的迎接甘地的人群中。正如古德斯设想的那样,甘地毫无戒备地向古德斯所在的地点走来。古德斯稳住心神,他没有轻举妄动。要知道,除了他之外,会场周围的印度教教徒都是圣雄甘地的崇拜者。一旦古德斯没有在最佳时机向甘地行刺,那么,周围的人必然会舍生忘死地保护甘地,这样他的整个刺杀行动就失败了。于是,古德斯只好继续混在人群中,等待着圣雄甘地主动走向他,以寻找最佳的刺杀时机。

甘地继续收拢手臂,独自走上台阶。就在甘地收回双手、即将走向平台的那一瞬间,混杂在人群中的古德斯快步走到甘地面前,此时的古德斯仍然保持着甘地的崇拜者的模样。首先,古德斯虔诚地向甘地鞠躬行礼,口中低声说道:“圣父您好!”此时,甘地身边的人也没有认为眼前的这个看似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有任何异样,陪伴在甘地身边的摩奴仍然单纯地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希望抚摸甘地的脚,因此礼貌地伸手将他挡开。然而,古德斯抓住机会,就在摩奴即将扶起他的一瞬间,猛然推开摩奴,同时迅速地从口袋中掏出手枪,抵住甘地枯瘦且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顷刻间,甘地捂住胸口,但是仍然毫无用处。殷红的血从甘地的胸口涌了出来。而甘地此时仍然没有对眼前的这个人产生仇恨,他双手合十,似乎想迈出下一步,可是他已经体力不支了。最后,甘地喃喃念道:“神啊!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随后,圣雄甘地徐徐倒地。倒地时,甘地仍然保持着双手合十的姿势。就这样,这位终生提倡“非暴力”的老人就死在了狂热分子的枪口之下,结束了他那伟大的一生。历史仿佛在这一刻停滞,当时,是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5分。

在刺杀圣雄甘地之后,古德斯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被审判并且遭到处决。随后,与古德斯有联系的“人民志愿部队”也因此被印度政府取缔、查禁。但是,“人民志愿部队”从未对古德斯表示过同情,也拒绝承认古德斯是他们的一员。同时,甘地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了整个印度,印度全国顿时被一片哀痛和悲伤的气氛笼罩。甘地死后,尼赫鲁向整个印度发表演讲:“我们生命中的光明从此荡然无存,我们将身处一片黑暗之中。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的感情……”在加尔各答,一个印度百姓将全身和面部用黑灰涂抹起来。他一边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再次遇到一位像甘地那样的伟人?”直至今日,“纳斯拉姆·古德斯刺杀圣雄甘地”一事被人们了解的只有这么多,同时,这一事件也成了人类历史上八大刺杀案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