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16390600000005

第5章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个矮个子身上(2)

基辛格说:欧洲想什么我无法判断,他们不会做任何事,因为他们基本上与此事无关。我们考虑的是假如苏联占领中国,将影响其他国家的安全并造成我们的孤立。

在会见时,基辛格细细地端详着毛泽东。他觉得眼前这个老人虽说也是高龄,动作已经迟缓了,但思维竟然如此敏捷睿智,眼光如此广阔深邃,谈话如此幽默轻松,后来他常说,听毛泽东谈话使他感到了一个世纪伟人的魅力。他觉得毛泽东要比一年前在此会见尼克松时身体好多了,他看出毛泽东皮肤的浮肿已经消失了,眼睛也比去年灵活有神。会见进行了将近两个钟头。

2月18日凌晨1时10分,在周恩来示意下,摄影师又从门外走进书房里来。

基辛格知道会见要结束了,就说:主席,我真的发现你的气色要比去年好。

毛泽东不要别人搀扶,自己站了起来,笑着说:是的,我的情况比去年好。

你看,摄影师已经进屋来“攻击”我们。请代我向尼克松总统致意,同时也向尼克松夫人致意,很抱歉上次无法与她及罗杰斯国务卿会面。

这天天亮不久,一张还带着油墨清香的《人民日报》送到了基辛格下榻的钓鱼台四号楼的套间里。这份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毛泽东和基辛格在中南海书房一起会谈的大幅照片,并用了一个通栏大标题来报道这次会见。基辛格看了格外高兴,据他身边的人说这天早上博士的食欲特别佳。

这天下午2时35分至晚7时,周恩来与基辛格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举行了第五次会谈。两人共同商讨了两国互设联络处的若干细节。基辛格向中国方面通报了美国准备对欧洲和中东采取的新的外交主动步骤。中方也对美方表示了好意,同意在越南释放美国战俘的时限内,释放两名在越南战争中入侵中国领空而被俘的美国飞行员。

双方还谈到了一个名叫约翰·唐纳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此人于1952年11月29日乘间谍飞机窜入中国东北境内收集情报,被中国逮捕,并于1954年11月判处无期徒刑。在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期间,美方多次提出要人而未获解决。1971年12月13日唐纳被减刑,改判有期徒刑五年。此次,中国方面向基辛格暗示,只要美方提出其家庭有困难就可以提前释放。

周恩来与基辛格第六次会谈。

基辛格离开北京返回美国不到一个月,唐纳的老母亲生病,美方将此事通知了周恩来。没几天,即1973年3月12日,唐纳获释后经深圳出境回国。这样,中美两国在冷战时代遗留下来的最后一笔老账也就解决了。这是后话。

周恩来与基辛格的第六次会谈是18日午夜零时25分开始进行的。会谈地点在钓鱼台三号楼。双方对此次基辛格访华的新闻公报的措辞进行讨论,很快就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会谈的小厅里暖气开得很足,待周恩来与基辛格走出来的时候,室外寒冷而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两人都感到很舒畅,都不约而同地舒展胳膊而深吸了一大口空气。两人对望了一下,都笑了。周恩来抬腕看了一下表,已是深夜2时10分,严格地说来,已经是2月19日凌晨了。气氛显得较为轻松,两人的兴致都很高,因为天一亮基辛格就要飞离北京了,周恩来就说,我陪你散步走回你住的四号楼去,作为对你的送行。

钓鱼台宾馆的大院子里,万籁俱寂,在不很明亮的路灯之下,两人一边走一边说话。在四号楼的门厅口,周恩来显得很轻松地与基辛格拥抱,握手道别。

但是,周恩来一回到自己的大吉斯车上,就催司机尽量开快点。

当车子进入中南海停在西花厅门前时,闻声迎上来的秘书刚刚为他打开车门,他就关切而着急地问道:“南昌那边有消息吗?”

秘书迅速回答说:“今天下午他已经平安抵达鹰潭。要是快车不晚点,明天中午他就可以上路。”

秘书没有说这个“他”是谁,我们可以猜得到他是什么人物。

开往北京的46次特快挂上了一节“东南亚外宾”的专用车厢

在那个年代,像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老挝苏发努冯亲王及越南的有关领导人这样的“东南亚外宾”,是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特别的礼遇的。1973年2月20日上午11时许,从福州开往北京的46次特快经停江西境内上饶地区的鹰潭站。当时,鹰潭只是铁路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子而已,但是铁路部门已经得到中央办公厅的有关指示,在这一趟特快上加挂了一节专用车厢,以接待在鹰潭站上车的“东南亚外宾”。

31在列车徐徐进站时,上饶地区革委会的领导人、鹰潭镇党委书记与鹰潭站的站长,亲自陪同着一家男女老少,从接待室走了出来。由于东南亚外宾也是亚洲黄种人,加上地方官员亲自送站,不细看的话,就以为真的是送外宾了。

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被送的主宾是年近70岁的矮个子老人,身材壮实,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目光炯炯,穿着雪花呢大衣。

这个老人的面影好熟悉哟,这不就是邓小平吗?!

搭乘这趟列车专用车厢的这家人,确实是邓小平的一家四代老少。有邓小平、卓琳、继母夏伯根、女儿邓林、邓楠、女婿张勤和一个刚出世不久的小外孙,还有秘书王瑞林。

“东南亚外宾”,这是他即将离开江西的特殊日子里作为打掩护的特别称号。

现在已经无从查考,究竟是谁给他“发明”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称号了。

这个称号,在那个极“左”而动乱的岁月里,对于他出访及回京,可以说起了不可小看的掩护作用。

在林彪事件之后,邓小平的政治生活面临转机。周恩来总理安排他于1972年11月中旬起,从井冈山开始,对中央苏区老根据地及江西农业生产、景德镇陶瓷厂等作一次考察访问,并特别叮嘱有关部门要注意他的安全问题,绝不能出事情。事先给邓小平要去访问考察的县镇或者单位打招呼,这可是一个涉及安全问题的难题。虽说林彪集团已经倒台,但是将邓小平定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造反派头领人物还在台上,各地造反派及一些靠造反起家的人物还十分活跃,极“左”的思潮还在到处泛滥。再加上对邓小平又没有正式宣布平反复出,他头上还戴着一顶“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去各地访问露面,如果不采取一些特别措施,难保不出意外。首先就挑选老革命根据地,是考虑到那里的人民对老红军老同志革命感情深,造反派的势力相对薄弱一些。为了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事前都是通知说有“东南亚外宾”去访问,使邓小平的出现带有一定的突然性。

史爱国在《初访井冈》一文中对当时的情景作了有关记述:

在枫树坪,三湾的群众惊讶地看着正在参观的“东南亚外宾”。这位“外宾”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一双旧黑皮鞋,身材不高,却很精神,偶尔流露出四川口音。他们越看越面熟。

“邓小平来三湾了!”

“昨天通知要来参观的‘东南亚外宾’,原来就是邓小平。”

人们奔走相告,从家中,从地头,自发地聚集到三湾招待所的大门附近,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几年来销声匿迹的邓小平。

在邓小平的访问考察结束不久,1973年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江西省委接到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的电话通知:中央已作出邓小平回京的决定并再三说明邓小平这次回京,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周恩来亲自安排的。汪东兴指示省委用汽车直接把邓小平一家从南昌送到鹰潭,再换乘福州至北京的特快列车。

汪东兴要求务必做好保密和安全保卫工作,确保邓小平及其家人等在江西最后一站的绝对安全。

当时,江西省委书记由黄知真担任。1972年4月间,中央在北京解决江西省委领导班子问题时,周恩来就曾与黄知真面谈过,当时还曾指示江西省委将1972年,邓小平、卓琳夫妇与母亲在江西。

残疾在身的邓朴方送至北京301医院治疗。黄知真后来也获知毛泽东在邓小平信中作的“8·24”批示。江西省委在接到汪东兴的电话后,非常重视,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决定由省委书记黄知真直接抓这个工作。黄知真直接打电话给上饶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王瑞清,布置了在鹰潭的接待任务,并郑重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安全,绝对安全;二要保密,严格保密;三要热情周到。

在黄知真书记的亲自安排下,1973年2月19日清晨,冬末初春的太阳刚刚露脸时,在南昌市郊新建县望城岗的那座“将军楼”院子里,两部老式伏尔加小轿车,告别了来送行的人群,在公路上扬起了灰尘,朝市区飞驰而去。车子穿过了闹市区,向东直奔鹰潭方向而去。

当时的路况并不好,车子经过一天的颠簸奔驰,在接近下午5点时抵达鹰潭镇,穿过镇街,驶进镇东信江边的与市井相隔的一个带青砖围墙的院子。

这是镇子的一个小招待所。院内绿树成荫,环境很幽静,主楼为一座宫殿式的建筑,室内盥洗设备都齐全,这里很适于警卫,无关外人不易闯入。主人说,这里曾接待过许多党政军领导人。为防意外,负责内保的上饶地区公安处警卫科长刘树兴率领一班战士担任警卫。

邓小平一家就住在二楼里。镇党委书记霍凤翠在楼上指着招待所对面一个郁郁葱葱、古树繁茂的处所,对邓小平说:“对面原是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家的后花园,几处房子是屯兵藏宝的库房,园内那几株苍郁的大树是千年古樟。

人家说,过去古樟树上常有老鹰飞来栖息,现在是很少见了。解放后,现在桂家的花园改为人民公园了。”

邓小平虽经长途的颠簸,仍精神饱满,很有兴致地问:“这里的地名为什么叫鹰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