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宣布接荷兰式拍卖方式回购200万股公司股票,回购价格范围是每股690~630美元。巴菲特参与了这次拍卖,卖掉了100万股大都会股票。这次行动引起了投资界广泛的猜测和投机。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是不是找不到合适的收购对象了?巴菲特卖掉了手中1/3的股份,是否想放弃这家公司了?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否定了这些传闻,最终回购了110万股,平均价格为每股630美元,其中100万股是从巴菲特手中购得的。巴菲特因此收回了6.3亿美元,但并没有失去在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中原有的大股东地位。巴菲特仍然是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最大的股东,持有该公司13%的股份。
抛售之后,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股价猛涨,1994年底,涨到每股85.25美元。
巴菲特将出售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股票形容为一个错误。他曾这样对股东说:“在1993年底,我以每股63美元的价格卖出1000万股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股票,在1994年底,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股价涨到每股85.25美元(这其间的差价是二亿二千二百五十万美元),我们于1986年,以每股17.25美元买入这批股票,我曾经告诉诸位,我曾经在1978~1980年之间,以每股4.3美元卖掉当时持有的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股票,而且我也坦承不知该如何为自己早年的做法提出解释,现在我老毛病又犯了,也许,该为我找一位监护人了,无论如何,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和迪士尼这个真正的全球性名牌相当匹配。”
巴菲特认为穆菲是一位“合格的监护人”,这个判断也一点不过分。1977年以来,穆菲减少了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17%的流通股,削减了一半的长期债务,把现金等价物增加到10亿美元以上。而且,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在分权这一点上与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做法如出一辙。巴菲特自己仅涉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业务,因为这与收益和资本再投资相关。至于控股企业的管理,他则更愿意选择“监护人”来进行管理,像穆菲这样一位不愿意浪费股东的钱的管理者是巴菲特非常喜欢的。
从1985年到1992年,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市场价值从29亿美元增至83亿美元。同一时期,公司的留存收益为27亿美元。因此,公司每1美元的再投资换回了2.01美元的市场价值。这段时间内,巴菲特投资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5.17亿美元增值到15亿美元,相当于每年递增14.5%。这比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的增长都要快。
虽然巴菲特当时说这是一个错误,但是从长远地来看,是正确的。电视网业在广告收入日益菲薄的同时还日益受到有线电视和新兴互联网的挑战,巴菲特解释说,电视网一直担负着向人们的“眼球”出售新闻和娱乐的功能。如今,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体起着同样的作用,争夺电视观众的竞争日益激烈。当年大都会购买美国广播公司时,电视网的收视率为80%,而1990年下降到60%。
巴菲特虽然自己不懂IT产业,也从不介入IT股,但是他并不落伍。敏锐的市场嗅觉使他先于别人几步发现电视网业被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冲击是行业的必然。
1995年,一个机会来到了。迪士尼公园把收购目光瞄准了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迪士尼公司总裁伊思纳和穆菲秘密探讨了一下收购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事情,双方谈了一下大致的框架,但对一些操作细节还没有作具体商议,他们的主要分岐在于穆菲希望能得到迪士尼公司的股票,而伊思纳希望能全部用现金来支付收购款。
该年夏天的一个睛朗日子,巴菲特和穆菲准备去打高尔夫球,无巧不成书,路上正好遇到迪士尼公司总裁伊思纳。于是,伊思纳就向巴菲特和穆菲提起了收购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事。巴菲特回答说,可以考虑,但要和穆菲商量一下再说。
于是,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巴菲特抽空对穆菲说:“我觉得伊思纳所说的用现金收购可以考虑。在任何时候,如果有人想用现金购买伯克希尔公司的东西都是可以的,你说呢?”
见重要的股东发了话,穆菲原来一贯坚持的立场有些动摇了。虽然他提出还要再考虑考虑,但实际上,迪士尼公司来收购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还是令他非常中意的。
迪士尼公司是世界着名的公司,拥有全球着名的吉祥物米老鼠和唐老鸭,迪士尼公园作为最强大的动漫公司。每年都会从它的迪士尼主题公园、电影、音乐、书籍、商店、体育,以及其他商品如迪士尼互动、迪士尼巡游线、网站等获得10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每天参与这些项目的人数高达8000万人。
在巴菲特的说服下,穆菲同意了迪士尼的方案。1995年7月31日上午,两家公司公开宣布准备合并——迪士尼公司愿意用每股127美元的价格购并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交易总额为190亿美元,其中包括一部分现金和一部分迪士尼公司股票。
经过重组以后,巴菲特持有了迪士尼公司的股票,比重达到3.5%,摇身一变成了它的大股东。这桩购并案成为美国企业购并史上的第二大合并案,在全球娱乐和媒体公司中位居第二。
然而,巴菲特对于迪士尼公园的发展模式还存在着忧虑,1998年末,伯克希尔公司还持有迪士尼公司股票5100多万股,到2001年初,伯克希尔公司彻底卖光了它所持有的迪士尼公司的所有股票,一股都没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清仓后不久,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顿时,美股大跌,迪士尼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到十年低点。这个时候,伊思纳觉得巴菲特是一个“爱捡便宜货”的人,希望巴菲特能够再次投巨资收购迪士尼公司。
但是,由于巴菲特在忙于应付恐怖袭击给伯克希尔公司造成的巨额保险理赔,就再也没时间顾及这件事了。
这是一个让巴菲特后悔的决定,此后的迪士尼股价猛涨,再也回不到这个低点了,巴菲特也只好望洋兴叹。后来,对于这只违背了自己长期持股原则的股票,巴菲特说,一只股票不打算持有十年,你就不要拿它十分钟。
5.贪婪的北极熊
1991年,巴菲特购买了3亿美元的美国运通公司可转换优先股。这种优先股实质上是一种普通股,其特点是在前3年里有一种利益补偿机制:在此期间持股人可以获得额外的股利,但与此同时持股人从股价上涨中能够实现的赢利锁定了上限。
巴菲特持有的美国运通可转换优先股为普通股的日期截止到1994年8月。在此前一个月巴菲特还在翻来覆去地考虑是否要在转换截止日前卖出该股票。
在1994年春季的股东年会上,巴菲特对到场的股东们说:“现在对美国运通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是信用卡市场的角逐,我们认为美国运通的决策者们有能力挽回败局,让公司重新崛起。”
巴菲特这一次投资美国运通与1963年的那一次截然不同。1963年,美国运通下属的一家子公司曝出一件丑闻,传言说那家公司的色拉油账目有问题。巴菲特特地邀请了那家公司的财务经理共进晚餐,并弄清了事情的始末。当巴菲特知道美国运通的股票下跌是因华尔街某些人的错觉造成的,他抓住机会以1300万美元低价购买了那家公司5%的股份,后来这笔投资让他净赚了2000万美元。可以说,巴菲特在1963年利用了市场的恐慌性下跌大赚了一笔,但是1994年美国运通的问题就不是色拉油账目那么简单了。这还要从信用卡的发展说起。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 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20世纪60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
那时的信用卡业务被多个银行分别处理,没有相互的关联,以至于一个商家必须准备多台笨重的人工刷卡机来处理不同客户提交的不同卡片。而且,原始的清算系统中的漏洞和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很快被骗子们发现,他们制造伪卡,利用购买和账单结算之间的时差大肆行骗,各家发卡银行都为此损失严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像维萨、万事达这样的信用卡协会组织应运而生。与维萨、万事达不同,美国运通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它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型(closedloop)银行卡机构,依托的不是广大的盟友,而是自身的强劲实力。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步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运通的传统发卡模式已经有些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了。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美国运通卡的特许经营权仅限于绿卡、金卡和白金卡三种(都是签账卡),基本上都是面对高端持卡人的。因而,细分市场过于单一,是运通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维萨、万事达信用卡的强劲攻势,运通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到1995年,其市场占有率已从1990年初的25%下降到16%,远远落后于维萨(49%)和万事达(27%)。万事达时任总裁对此解释为:用户发现,虽然他们支付了美国运通的高额服务费,但他们并没得到实惠,因此很多人开始转而使用万事达卡和维萨。
巴菲特之所以从1994年开始不断买入美国运通的股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信任当时美国运通的掌门人美国运通执行总裁哈维·格鲁布身上。格鲁布刚一上任就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改:削减成本,剔出经营不善的部门。在这位麦肯锡出身的帅才的指挥下,美国运通开始稳步攀升。1994年生产成本降低了16亿美元,年营业额高达156亿美元,利润增长了18%。公司的股票也由每股25美元涨至4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