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菊与刀:揭示日本文化最隐秘污点的经典日本学著作
16403000000014

第14章 背负着历史和社会恩情债的日本人(1)

英语中,我们常说自己是“heirsoftheages”(历史的继承人)。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期间严重的经济危机,这让我们对自己是一个历史继承者的话多少失去了一些自信,但这没有让我们成为一个认为是对历史负恩、背叛了历史的人。不过东方各民族对历史的态度与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背叛了历史,不如古人做得出色。西方人总是把这样的态度称之为祖先崇拜,其实并非如此,东方的各民族并非真正的崇拜祖先,其行为也不完全是单纯针对自己的祖先,这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仪式,以表示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有着巨大的恩情。不仅如此,东方人认为自己欠的恩情还包括当前,日常的与人交往也会让他们感到亏欠恩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意志和行为都是基于一种感恩的理念。西方人则对于社会的恩情非常忽视,虽然他们是在社会的保护之下得到很好的照顾,无论是从降生到教育和幸福生活都是社会所给予的。正是这种差别,日本人才会认为我们的动机不纯。与美国不同,在日本,即使是品德高尚的人也不会说自己对得起任何人。日本人像其他东方民族一样,非常重视过去。因此,日本提倡“义”的概念,也就是努力让自己对得起所有人,既包括自己的祖先,也包括与自己同时代的人。

这样的差异到底对于东西方不同民族的实际生活产生了多大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还是很困难的。我们得知道日本人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情况,否则就难以理解日本人为什么在战争中能够做到极致的自我牺牲精神,也难以明白日本人为什么在一些我们看来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上那么容易动怒。或许正是因为负恩的感觉才使人们容易动怒,而日本人就是这个观点的证明。因为他们肩负着历史赋予他们的巨大责任。

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与英语中的“obligation”(义务)意思相近的词有很多。但它们并不是同义词,而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也很难用英语翻译出来。对我们来说,这些含义是陌生的。日语中相当于“obligation”表示某人亏欠恩情的词,大大小小有很多,其中总的可以用“恩”这个词来概括。其用法可以翻译成一连串的英文,“obligation”(义务)、“loyalty”(忠诚)“kindness”(关切)、“love”(爱)等等,但这仍然有些歪曲日语的原意。如果“恩”的含义是“爱”或者“义务”,那么日本人应该可以把这个含义用在孩子身上,可是在日本人的意识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忠诚也不能完全包含“恩”的意思。日语中,不会用“恩”来表示忠诚,而是用其他词来表示,这些词与“恩”这个词有着不同的意思。虽然“恩”有不少复杂的用法,不过“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的意思是共通的。比如受长辈的恩、上级的恩,如果是受同辈的恩,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会有一种不快的自卑感。因为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时,其含义就等于“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同时会称对方为自己的“恩人”。

牢记恩情,同样可以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真诚相待。比如,日本小学二年级的修身课教材中,就有一篇叫《不忘恩情》的小故事,其主旨就是真诚相待: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名叫哈齐的小狗被一个陌生人领养了。领养哈齐的一家人对于哈齐十分疼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狗哈齐很快茁壮成长起来。当主人早晨上班的时候,哈齐会送主人到车站;主人下班回家的时候,哈齐又会到车站迎接主人。

可是主人在不久之后去世了,哈齐或许并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它只是每天都会按时到车站。当电车到站的时候,哈齐就会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它的主人。一年一年过去了,岁月一直在流逝,当初的小狗哈齐如今已经衰老,十多年里已经物是人非,可是人们却仍然能够在每天的清晨或傍晚看到车站前的哈齐,或许它相信主人总会有出现的一天。①

这个小故事讲了小狗哈齐对主人“恩”情的态度,它把对主人的“爱”和“忠诚”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如果说一个孝子不忘母“恩”,也就是说儿子有着对母亲的赤诚。“恩”并不仅仅指的是对母亲的爱,还包括了对母亲亏欠的一切,襁褓时母亲对自己的哺育照顾,孩提时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成年以后母亲为他做的一切,总而言之,这是儿子对于母亲一生付出的亏欠。“恩”的本意就是“负债”,但也意味着对于恩情的回报,“恩”还包含着“爱”。我们美国人对于“爱”的理解是不被义务约束的、自由给予的一种感情,这很不同。

最大的“恩”,就是“皇恩”。对待“皇恩”最好的体现就是无限忠诚,这是“皇恩”最大的意义。当天皇施予恩情,每个人在接受这样郑重的恩情时都是带着无比感激的心来恭敬承受的。日本人认为,他可以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万事称心地生活,是源于天皇所赐的恩典。纵观整个日本历史,每个时期的日本人在其一生中都有一个他生活圈内最大恩主。不同时期每个人的恩主有所不同,有时候是各地的地头①,有时候是封建领主大名或者将军,但是现在所有日本人的最大恩主就是天皇。不过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最高上级是谁的问题,而是在这几百年中日本人一直有着“不忘恩情”的思想。走到近代的日本则把这种思想全部集中到了天皇身上。日本人在自己熟悉的一切生活方式的习惯之上都增加了对于“皇恩”的感情。当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在前线作战的日本士兵都收到了以天皇的名义发给部队的香烟,而这被强调为士兵领受了天皇的“皇恩”。出征之前士兵所喝的每一口酒更是天皇陛下的一种“皇恩”。日本人说,像神风队员那种近乎自杀的猛烈作战正是在报答天皇的皇恩,在太平洋某些岛屿上选择与盟军同归于尽的方式进行作战也是日本士兵报答皇恩的体现。

除了“皇恩”之外,还存在着接受了天皇之外的恩惠的情况,比如父母之恩。对于父母的感恩正是东方社会孝道观念和父母往往在关于子女事情上具有支配权的基础。日本人的说法像对待其他“恩”一样,也认为孩子是欠父母恩情的,因此就必须尽自己的努力去报恩。所以,日本的子女会尽量服从父母的要求,这与德国那种绝对的父权不同,后者是家长努力迫使子女服从自己。日本人在解释这种东方式孝道的时候非常现实。他们说,只有在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会懂得父母对自己有多大的恩情。也就是说,父母的恩情非常朴实,他们整天都在照顾和操心自己的儿女,而这样的感情父母的体会是最多的。前面我们说到的日本人对于祖先的崇拜其实大多就是限于父辈或者祖辈,这样的习俗让日本人对于照料过自己幼年的人非常重视。虽然,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他们的成长大多是在双亲照料下才长大成人,但是日本人却觉得美国人对于孝道不够重视。一位日本作者说:“美国人对于报答父母之恩的形式就是对自己的父母好,也就只有这些而已。”当然,日本的父母是不会有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恩”的负担的,他们认为只要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也是在报答对自己父母的恩情。父母对孩子的义务也是“父母之恩”中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日本人对自己的老师和自己的主人也有着特殊的“恩”,因为老师和主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帮助。这种师徒之恩或者君臣之恩,多体现在未来如果自己的老师或者主人或者他们的家庭有什么困难,那么作为学生或者臣下就必须做出什么去帮助自己的老师或者主人,答应他们的请求,对他们身后的亲属进行照顾等等。这种义务是日本人必须努力去履行的,而且不论时间过去多久,都不会有所变化,有些甚至时间越久,彼此之间感情越深。所以,接受某个人的恩情,事关重大,对于其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日本人自己会常说:“未报恩于万一”。这也代表了他们对于这种“恩”的看重。一般认为,“恩情的力量”远远大过受恩者自己的意愿。

在日本之所以能够让这样的伦理原则存在和进行,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看成一个巨大的负恩者,因此能够形成全民族都履行这样的义务而没有怨言的局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日本人是怎样在自己生活中坚持等级制的,这种被认真遵守的等级制更加使日本人重视道德上的报恩,这其中的很多方面让西方人难以理解。

在日语中还有一个词,“爱”,很有意思,它特指上级对于下级的“爱”,以此证明上级确实是“爱”他的下属的。日语中的“爱”这个词在英语中相当于“love”。上个世纪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在向日本人翻译基督教中的“love”时,便用日语“爱”来代替,他们认为这是唯一能够表达“love”这个词的意思的。所以日语中的“爱”就成了《圣经》中上帝对人类的爱和人类对上帝的爱。但事实是,“爱”在日语只是特指上级对下级的感情。西方人觉得日本人这种“爱”其实是指上级对下级的“庇护”(Paternalism),西方人无法理解这不仅是“庇护”还包含着上下级之间的一种亲爱之情。现在的日本,严格意义上说,“爱”仍然被用于下级,不过或许是因为基督教语言的影响,或许是因为官方在努力改革传统的等级制,这个词如今也出现在了同辈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