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师公文包-精神文明
16405900000020

第20章 现代礼仪美(5)

不仅教学工作是这样,思想政治活动、课外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活动,也都如此。此外,学生还有他们自己的组织--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这是少年儿童和青年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广大青少年正是通过学校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养成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的观念,把个人与集体、与民族、与祖国联系在一起,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又从集体那里得到关心帮助和激励,形成团结互助。

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真正地、切实地抓住这些特点,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这些特有功能,把精神文明关于理想信仰、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心发展、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各种要求,对我们的后代,从小就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灌输、引导、启发、教育,送到心灵深处,化为他们的坚定信念、行为习惯、智能体能,这个基础打好了,对人的一生都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当他们一旦学成走入社会,就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和推进力量。学校教育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最坚实、最广泛、最可靠的基础,为我们国家民族新生一代的成长与做人,打下最坚实最美好的基础。学校工作搞好了,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有更新的气象出现。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自不待言的。以上说的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有许多方面目前我们还未做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在教育工作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教育的战略地位在许多地区还没有全面落实。教育经费的投入离实际需要最低限度还相差甚远。按照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数4%作比较,1995年我国教育经费财政性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6%,甚至比1994年还少0.06个百分点(不要小看这个0.06,它的含量是30多亿人民币)。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其一是学校公用经费长期过低,相当多的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陈旧、短缺,有的地方甚至无钱盖校舍,孩子入不了学;其二是教师待遇低,使教育工作缺乏吸引力,一些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现有教师队伍也不稳定,外流现象严重。教师队伍建设上不去,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就没有保证。

教育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比较严重,学校只抓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忽略思想品德教育,这些都是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利的。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教育工作来说,首先就是要进一步具体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在思想上要牢牢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意识,加大教育方面经费投入,切实解决教育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要千方百计使我们的教育经费财政性支出在2000年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要求。没有必要的财政保证,许多任务就要落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难以实现。

第二,进一步改善教育的社会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面临的是全新的形势和全新的环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这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好的外部环境,也是广大师生受到教育和鼓舞的强大力量。但同时,正如《决议》所说,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和环境以及社会精神生活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对广大青少年起着消极腐蚀作用,一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东西屡禁不止。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当然这绝不是说学校只能消极等待社会大环境搞好了再做自己的工作。正是有这样的大环境,学校更要加紧做好自身的工作,以抵制、消弱社会上对学生的种种消极的、不良的甚至有害的影响和作用。

当前,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按照《决议》所要求的,踏踏实实,一个方面一个方面、一个步骤一步骤地去做。这里有两个重要环节要把握住:一个是学校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了好领导班子,才能全力以赴,抓教育教学改革,调动起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科学、身心发展的素质。另一个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使我们的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有本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世界上没有一座大厦根基不牢而能长期矗立的。

学校教育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打基础的。让我们做好这项工作,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项工作。

〖MZ(2H〗教师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MZ)〗在师德建设上,我市重点提出了4方面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并以此不断改善和规范教育行为。

要下力气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1、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精神贵族,培养治人的劳心者,而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各级各类劳动者;2、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成为全体公民必尽的义务,成为每一个公民做合格的诚实劳动者的必由之路;3、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再是为了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而是通过受教育,学好本领,把真才实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4、教育不再是唯书本、唯分数、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变成为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成长的素质教育;5、教育亦从人生的某一阶段教育变成为职前、职后乃至终生的教育,教育不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需求;6、教育已由单纯的学校责任变成为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社区在发展教育、培养青少年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

其次,教师要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我们提出,要从教育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和教育所肩负的特殊责任。教师不仅要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还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洁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做人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等。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教师首先要具备“四有”的素质。要坚决抵制有损教师形象、有损教育形象的不良现象,在帮助教师自爱自重的同时,建立起更为完善有效的师德考查、监督机制和评估办法,使教师能够用高于社会一般水准的文明标准来约束和规范自己,堪称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

第三,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对下世纪负责,做有责任感的教育家的博大胸怀,义无反顾地、真心实意地投身到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在素质教育下执教办学远比在应试教育下执教办学要难得多,需要花费比以往更大的精力。

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对少数好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广大中、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智育,而是要高水平的智育,教给学生学习的智慧和能力,这就需要在改进课堂教学上下真功夫,真正做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素质教育要求搞活德育,开足开齐各类活动课程,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这时就有一个怎样依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条不紊地衔接好这些环节,使之相得益彰、形成合力的问题。我市以评选“三A”学校“三A”校长为动力,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中打前锋、做表率。

第四,抓好对校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天津市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和继续教育工作在全国处于前列。我们提出,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师德内容作为师资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培训,不仅使教师的知识得以更新,学历得以提高,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而且要使教师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更加高尚,使广大校长和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学性更高,教育思想更端正,执教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常抓不懈,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去绘制天津教育更新更美的明天!〖MZ(2H〗精神文明建设与教师道德素质〖MZ)〗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参加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他们不但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还兼有精神再生产的重任。因此,首先必须认真抓好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

教师自身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他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和陶冶青少年一代。党、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的精神文明水平、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物质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人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队伍。

一些教师的道德失范,由此引起的种种不良倾向,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忧虑和关注。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高尚思想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要运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的条款,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使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优良教师思想道德的榜样。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促进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MZ(2H〗精神文明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要求〖MZ)〗(一)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把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看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如此。而“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教会学生做人,以致在精神文明乃至物质文明建设上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需要我们加大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力度,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各种有用人才。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将利益原则与道德原则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大力宣扬共产主义的道德,建立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处理好利益原则与道德原则的关系。把个人成材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三)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宪法和法律的教育,要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在生活中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MZ(2H〗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内涵〖MZ)〗【摘要】《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至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同的发展观衍生出不同的教育观,在当前中国教育由应试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呼唤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是人文教育。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人文教育受到了严重削弱,其明显的副作用表现在把教育视为追逐实利与欲望的工具,而不再注重引导人去探索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应试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学习、轻人生涵养的片面发展倾向即是典型表现。科学教育侧重于传授体系化知识,使人趋真求真;人文教育则更致力于弘扬崇高正大的价值理念,鼓舞人们走向真善美相融合的大化之境。

其二是生态教育。20世纪科学的进步带来的唯科学论已使人类陷入了与自然相对峙的泥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趋枯竭,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环境教育把被颠倒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首先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使人类复归自然;其次是强调生态忧患意识,使人类清醒看到资源的可穷尽性和自我净化能力的有限度性。

其三是道德数育。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是强调政治道德教育,促进并实现国际社会的公正、和谐、文化互补与平等合作;其次是推行经济道德教育,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再次是强化环境道德教育,完成人类从“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历史转变。

〖MZ(2H〗修正我们的国情教育〖MZ)〗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关凤峻在3月26日《中国经济时报》撰文说,必须修正我们的国情教育。孩子的脑袋里应装进去对国情的了解和他生存在这样一个国度里的责任。有希望的民族都应这样教育下一代:你生存的土地上有哪些危机,你负有珍惜它的哪些责任。

关凤峻说,过去我们总说:中国地大物博。从总量上来说确实如此,我们的矿产资源总量、土地面积总量都排在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要素却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这些紧缺资源又受到严重污染。到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的高峰期,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受到的压力将是巨大的,绝无仅有的。所以我们的宣传教育“地大物博”是不够的。我们当父母的小时候受的教育是我国有多少个钢都、有多少个煤都、有多少个森林,现在我们孩子的教科书上还是这一套,缺少一种危机和真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