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师公文包-精神文明
16405900000007

第7章 语言文明(3)

一、轻声细气的特点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家和地区人际交往的言语中,不难发现,大多数人的电话交谈,面对面的友善对话;电视、电影中的夫妻或情人的悄悄语;同事、朋友之间的友好交谈,从口语修辞的角度看,都有一个共性特征--轻声细气。

这轻声细气的外表特征是轻与细。这种交谈言语给人听觉上的感觉是声音之轻,气息之细。

这轻声细气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气息--声音”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情感友善,气息舒缓,气流柔细,音量细小,音调不高。

二、轻声细气的作用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人类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以声达意的。轻声细气,在一个文明国度、文明社会中,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甜言蜜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轻声细气,是“甜言蜜语”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是口语修辞中,不可不练的言语修养,是现代文明语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听到的口语修辞现象。其作用有:

1.轻声细气,今人耳感舒适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现代的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机器噪音,带来了现代污染。交通工具的发达,人流增多、加快,给人类耳根带来许多不清静。大城市的烦嚣,节奏的加快,生活的重压,令人心情烦燥,令人向往宁静,向往返朴归真,向往舒适恬静的大自然。轻声细气,令人耳感舒适,正适合现代文明社会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因之,它便成为语言精神文明不可少的重要口语修辞形式。例如,打电话订房的对话:

A.请问您是东方宾馆服务台吗?

B.是的。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

A.我是美国GA企业公司经理,我想预订两个标准套房和一个豪华套房可以吗?

B.可以的,请问哪个月?几号的?

A.今年8月8号的。

B.请稍等,我查后马上答复您。

A.好的,谢谢!

B.别谢,请稍候。可以,请把您的公司、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信用卡传真过来好吗?

A.好的。

请问,这一段商务对话,如果态度不友善,不轻声细气,而粗声粗气地说,这一宗生意能谈成吗?合作能愉快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2.轻声细气,令人欢天喜地上文我仅就听者的听觉感受方面去阐述轻声细气的作用。紧接着,我要谈的是从听者的内心感受角度来述说轻声细气的作用。当然,听觉也好,内心感受也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但有时为了叙述的方便与明晰,又是可以分开叙述的。作为内心感受而言,轻声细气是动因,是引起欢天喜地的内心感受的前提条件。作为口语修辞形式而言,它有形式方面的--语音作为载体,内容为语音之载物。内心的欢天喜地,除了可以恰如其分地运载切题、切旨、切境和自然得体的内容的语音、气息之外,还需要有切题、切旨、切境、自然得体的内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情感--气息--声音”的和谐统一,听者内心才会接纳,才会产生欢天喜地的口语修辞效应。例如:母女一段对话:

女儿:妈,我有了。

妈:几个月了?

女儿:三个月了。

妈:你告诉孩子他爸了吗?

女儿:还没呢。

妈:赶快打个电话告诉他吧。女儿:好,我去。

妈:走路当心点哪!

女儿:知道了。

母亲听了女儿的话,能不欢天喜地吗?远在外地的丈夫,听到妻子的轻声细气的报喜,能不格外开心与兴奋吗?诚然,在口语修辞中要正确地演绎这怀孕妻子的话语,自然是运用轻声细气较为妥贴了。

3.轻声细气,令人感到文明意识语言精神文明,一般地说,应该有文明的形式与文明的内容,两者有机和谐统一。换言之,语言精神文明,应具有“情感--气息--声音”三者的和谐统一及修辞内容的真、善、美。而切题、切旨、切境,自然得体的轻声细气,则体现了语言精神文明,具备了文明的形式与文明的内容。因此,显现了说话人的文明言语修养、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为听者所乐于接受:喜听、爱听、乐听。

口语修辞的轻声细气,应是一种综合的口语修辞形式,口语修辞素质。其所遵循的准则是“情感--气息--声音”的辩证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其文明意识的内涵所在。反之,三者游离,便不存在“修辞立其诚”,不存在口语修辞真、善、美,不存在修辞的精神文明。

轻声细气,是一种长期训练、习得的口语修辞素养。作为一种言语修养,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言语习得的结晶。而这种言语修养,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习得因素。从语言实践角度看,我们看重、强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此,要看重大语言环境--社会语言环境的营造,重视个人在理论指导下的自我言语修养。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体现语言精神文明的轻声细气。例如:女作家张辛欣在主持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时,曾采访过一间酱醋厂。当她出现在一群女工面前时,女工们面对她手中的话筒表现出十分紧张,纷纷往后退缩。这时,张辛欣将话筒伸到女工嘴前,有礼地问道:“你是造醋的,请问你爱吃醋吗?”一个女工不知有“诈”,张口便答:“爱吃醋”。张辛欣马上放大声音说:“我没听错吧,她说她爱吃醋!”那潜台词大家听懂了,于是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这一笑,将刚才的紧张感一扫而光。这适时的幽默,顿时解除了紧张的心理,张作家的第一句话,轻声细气、切境、切旨、友善可亲;第二句话,一语双关,适时幽默,显露出作家语智的光芒,自然得体,切题切境,教人忍俊不禁,拘谨顿消。这种言语,出自女性作家之口,不低俗,反而令人感到风趣、幽默、言语文明。

4.轻声细气,公关、外交的武器在人们的公关活动中,外交事务中,轻声细气是经常运用的言语口语修辞形式。大凡做公关工作的女秘书,男女外交官员,也会深明轻声细气的好处,谙熟其中三昧的。这些人,一般训练有素,自觉恰到好处地运用轻声细气,与各自打交道的对象或平等交谈、对话,或巧妙周旋,较多地运用轻声细气作为武器,作为手段。例如:一位公司女秘书,在一次舞会上,遇到其顶头上司总经理的爱慕表白:“你真美丽,如果你没有结婚的话,我们生活在一块多幸福啊!”女秘书说:“是呀,幸福不幸福,得回去问你的妻子和女儿,我得问问我的丈夫”。聪敏的女秘书巧借话题,把对方的妻子、女儿请出来,把自己的丈夫摆出来,让对方碰了个软钉子。让对方知难而退,不敢再心生邪念。这种轻声细气的口语修辞,隐含了女秘书的自尊自重和巧于应对的言语机智、言语文明。

又如《晏子使楚》便是外交口语修辞的极好范例。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问:“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这位齐景公时的齐国丞相,是位气度不凡,才华出众的外交家。虽然身材矮小,不是高大威猛、仪表堂堂的外交官。但他才思敏捷,应对如流,幽默机智,正气凛然。在戏弄与反戏弄;蔑视与反蔑视的外交斗争场合,对楚国君臣所挑起的一个个事端,随机应变,从容自如,针锋相对,逐个给予迎头痛击,长了齐国志气,维护了齐国尊严,灭了楚国的威风,打击了楚王的气焰。

晏子话语不是狼嗥虎啸,而是温文尔雅,妙语连珠,绵里藏针,适切外交场合用语的言语风格。轻声细气,适境得体。语不在多,有理则明,声不在大,幽默则灵;“情--气--声”三者有机结合,刚柔相济,便显出神奇,展示了古代东方外交言语修辞的魅力,显示了古代东方外交言语修辞的文明。

5.轻声细气,融洽人际关系人云:“亲不亲,听声音;敬不敬,观言行。”作为人类逻辑思维的载体,语言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沟通人们思想,为人类表情达意服务的红娘。因此,不可小视口语修辞的作用。人类口语修辞,风格上,大体可分为“骏马秋风冀北”的刚性美,和“杏花春雨江南”的柔情美两大类。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妙,不宜分出伯仲来,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柔情之美。口语修辞中,也多倾向于轻声细气,把她作为时尚:喜听轻声细气,爱用轻声细气。轻声细气,便作为有文化、有教养、有内涵的口语修辞模式。因此,轻声细气起到融洽人际关系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巴黎男士、女士如此,香港大学生、白领文员也如此,北京上海公关、外交人员如此,南京广州营商者也如此,热恋中的男女如此,温馨家庭的夫妻也如此……轻声细气。是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化学物、润滑剂;轻声细气是友谊的纽带,情感的桥梁。

由此可见,轻声细气,不容置疑,与言语精神文明有密切的关系。朋友们,你要做个高雅、文明的现代人吗?那么,请你加强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视口语修辞的运用,学会轻声细气地说话吧!

要争论不要争吵

散文家约瑟夫·阿迪森说:“善良的天性比机智更令人愉快。”只要出自善意,讨论也就和谈话一样。相反,那种怒气冲冲的争吵,一方激烈地攻击另一方,同时拼命地维护自己,这正是良好谈吐的大忌。

信念偏见的区别就在于:信念不需要动怒就可以阐述清楚。

中国人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不能说凡是发怒的人,看法都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讨论的原则是:运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及纵容镇定的声音,努力不让对方厌烦,不迫使对方沉默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保持冷静、理智和幽默感。只要你能够听我说,我也愿意听你讲;如果我们能让自己专注于问题的讨论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执己见,那么讨论就不至于降格为争吵。

如果我们的声音渐渐提高,说出“我认为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这样的话来,这就是一种伤害他人的反驳了。这时,旁观者焦虑不安,朋友们躲到树后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赢得一场争吵而失去一位朋友,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争吵使人们分离,而讨论却能使人们结合在一起。

争吵是野蛮的,讨论则是文明的。

有的时候,辩论乃至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友谊和婚姻中也难免口角,但裂痕却可能隐藏下来:家庭中的情感泻泄有时可能有助于沉闷的空气,就象一场雪雨能把暑气一扫而光。然而即使如此,争吵及其弥合也最好在私下进行。

有一个午餐俱乐部,他们交谈的话题涉及面很广,产生意见分歧是每天的家常便饭,比如:加勒特·霍巴特是威廉·麦金莱的副总统呢?还是格罗弗·克利夫兰的副总统?最早发现的山洞壁画在什么地方?通常的情况是,某位会员对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于是,话题就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了。偶尔,问题暂无法在餐桌上得到解决,这时,就会下一次赌注,大家把争论的内容和赌注的数目记录在册。然后正式进行查证,输的人付钱,查出的答案也将记录在册,下赌之前的交换意见可能相当激烈。但这绝不是争吵,而是讨论,因为大家纯粹是为了愉快,因此双方都努力不以争吵而是以追求真理为出发点,大家都受实证的约束,输的人和赢的人一样愉快地接受裁决。

幽默风趣话言谈

把话说好的基本要求是得体,即恰当。“文如其人,言如其人。”人物语言受民族习惯、身份、职业、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政治立场的制约,言谈因人而异。

(一)身份地位不同言谈有别例1.有家兄弟闹分家,请了五个人做“中”,分别是木匠、厨师、裁缝、车夫和撑船的。他们先在木匠家开了个碰头会。木匠说:“分家的事咱没办过,依我看只要线弹得直,也就偏不到哪里去。”赶车的接着说:“嗨,咱也没干过这事,不过前有车,后有辙,别出大格就行。厨师说:“这由不得他们的口味,咸呀甜呀的,还不乱了套。”裁缝担忧地说:

“这也要看人量衣,针过得去,线过得去才行。”撑船的听得不耐烦了,说:“我看别在这瞎叨叨了,不如到现场去见风使舵,怎么顺手就怎么给他们划拉划拉得了。”做豆腐的老婆也附合道:“快去吧,没什么大道道,给他们点得不软不硬就成。”例2.古时候,有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驿站里有三人围炉吃酒。一个是赶考的书生,一个是赴任的县官,一个是当地财主。门外,蜷缩着一个避雪的乞丐。书生提议每人做诗一句,连门外的乞丐也参加了。诗为:大雪纷纷落地(书生),都是皇家瑞气(县官),下它三月何妨(财主)?放你娘的狗屁(乞丐)!例3.三个孩子正玩皮球,皮球滚到了树洞里。官家子弟大喊:“来人啊!给我拿出来。”富商之子说:“别嚷了,买个算了。”穷家的孩子说:“咱们快动手吧!”(二)立场观点不同言谈有别人物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影响着他们的语言。

例4.苏联有个笑话。某年月日,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同乘一列火车去远东,行至某地,车前很长一段路轨丢失,车长去请示怎么办:

列宁说:“下车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修复后继续前进。”斯大林说:“这是反革命分子搞破坏,是阶级斗争,抓可疑者分别劳改、流放、正法。”赫鲁晓夫说:“这点小事还找我,把后面的铁轨搬到前面铺好就得了。”勃列日涅夫说:“下去推车,动就是走,走就是前进。告诉新闻机构,大力宣传列车正飞速向前行驶。”戈尔巴乔夫说:“这么办吧,大家动手把火车拆了,带着零件到有铁轨的地方去,再把火车组装起来。”(三)民族习惯不同言谈有别民族不同、所受教育有别,因而思想意识有别.表现在言谈上或直率豪爽或委婉含蓄,各有不同。

例5.新婚燕尔,亲友散尽,新娘对丈夫说出了自已的心里话:

英国新娘:“亲爱的,我们的孩子上剑桥还是牛津?”日本新娘鞠个躬,柔和地说:“请多多关照。”中国新娘低着头羞答答地说:“从今后我就是你的人了。”法国新娘说:“亲爱的,你看我漂亮吗?”美国新娘爽快地说:“亲爱的,快点来吧!”从以上几则幽默笑话中可以看出人物身份、政治立场,民族习惯对语言的影响。希望大家在说话和写作时要注意说话人的特殊身份,力争使语言准确恰当。

直言的效果

有一句欧洲格言:“出自肺腑的语言,才能触动别人的心弦。”在交往中,心诚意笃、直抒胸臆的话语虽没加上什么粉饰雕琢,有时还可能是逆耳之言,但效果却常常是出乎意料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