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美,文明的标志
不论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世界观有多么先进,也不论一个人多么地富有,如果他不懂某些礼节,不善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保持文雅大方的举止,就会陷入尴尬的处境。曾有过这样一件事:某人赴宴入席后,看到面前摆着一只小碗,里面有一小片柠檬,泡在粉红色的水中。
他立即去喝这碗水(那天天气炎热)。这时,却发现同桌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后来,当同桌就餐的人们用罢野味,开始在这些小碗里洗手指的时候,这个人该感到多么难为情啊!
因此,培养人的行为美,从古至今,一直为人类所重视。
早在远古时代,养成优美的举止就成了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事。古代埃及、波斯、巴比伦等国都十分注重仪表风度。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我们不难看到古希腊奴隶社会诞生时期人们的一系列举止仪表和礼节仪式,他们还通过一些专门学校和体育场讲习和训练人们的举止仪态。关于父母以身作则,在培养儿童少年的良好举止方面所起的作用,马卡连柯的论述是意味深长的:“你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他(孩子),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是如此。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同其他人谈话,如何议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如何看报--所有这些,无不对孩子具有重大意义。孩子能觉察语气和脸色最细微的变化,通过各种无形的途径了解你们思想情绪的变化。”别林斯基则进一步写道:
“不要忽略教育的任何一个方面:要向孩子们讲整洁,讲保持外表清洁,讲举止风度和待人接物的高尚和尊严。”人类尊严、对周围人们的关心,同时也表现为对自己举止风度美的关心--这就是衡量行为美的标准。
孩子们走到大街上,走到一切公共场合,如果随处听到污言秽语,随处看到打架斗殴,在危急关头看到大人们只是各顾各,甚至于见死不救,他们受到的影响将多么深刻,他们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是可想而知的。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行动往往比语言更具体,而微笑正表示:“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见到你,我很高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只要我们亲切地微笑,往往就能使别人变得更愉快。我们不难发现,人际关系中大凡人缘好的人,除了其为人正派、乐于助人外,最大的特点在于能给他人带来笑的欢乐情感。
微笑永远是受欢迎的,它来自快乐,又创造快乐。
我们无法面对一个面带真诚微笑的人生气,是吗?
假如我有求于别人,而遭到微笑地拒绝,我们也不致过分介意,是吗?而这就是微笑社交的妙用。
微笑对我们很有帮助。尽管笑的魅力不足以使你由胖变瘦,由矮变高,不会帮你完成作业,不会令女该子对你一见钟情……但是微笑能改变你周围的平淡和压抑,从而使你自己轻松愉快起来。
实际上,微笑不是一份经刻意雕琢而产生的表情。
如果你对他人抱着友好的态度,以宽容、理解去面对每一个人,那么微笑会自然流露出来,成为你自身的一部分。
当我们遇到别人时,心中想到:“啊,见到你真高兴!”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就会使你忧郁的面容变得神采奕奕、满面生辉。
当我们感谢别人时,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那么你使对方能感受到的诚意会是双倍的。
拜托别人做某事,以诚恳的微笑注视他(她),那他(她)会考虑接受你的请求。
初次见面,以微笑感染对方,就好像在说:“我很喜欢你,请不要拘束,随便谈。”这时,你已赢得了对方一半的信任。很多时候,当我们不得不直言,有些或许会令对方感到不悦或尴尬的话题时,微笑一下吧!微笑会带走对方一大半不悦与尴尬。
当然,微笑也要因事而宜,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在对方悲痛欲绝的时候,在谈及别人不幸之时……不论如何应马上收敛起微笑,态度诚恳严肃起来。
能够直接将好感、善意及诚实表现出来的,只有你的微笑。
教师神态之我见
古人云:“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表。”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除父母外最早的老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教师的神态,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学生的眼睛都仿佛是一台摄像机,随时将教师的神态留在各处的“底片”上。
神态是感情和姿态的综合,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把喜怒哀乐的真挚感情,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和姿态传递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理解。
--教师的神态具有丰富的内涵。表情是感情的“晴雨表”。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等于7%言词加38%声音加55%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中,眼睛最为突出,它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师生相互注视,交流着真挚的感情,传递着无声的语言,维系着双方思维的线索,表达了密切的联系,亲切友好的目光,给学生送去一股暖流;不满责备地注视,给“行为不轨”者敲一下警钟。有经验的教师,眼睛像扫瞄机一样,总是不时地扫视全班,使学生感到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
教师身体的造型、手势、动作,同样能给有声语言以补充。稳健的姿势,敏捷协调的动作,使教学的内容充满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手是人体强有力的表情器官,可以用它多种不同的造型艺术,描摹事物的复杂状貌,传递丰富的潜在心声,表达特定的含义。手与其他身体器官相配合,则表达的信息更加丰富。配合教学内容助以适当的手势,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使课堂教学增辉生色。
诚然,课堂教学尽管需要教师进入“角色”,但毕竟不同于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教师也不是演说家。那种手势过多,过分地摇头晃脑,反而会引起哄堂大笑,起到相反的效果。自然、柔和、协调、活泼的神态,才生美感,才能使学生入迷,仿佛一个字、一道题都变成了鲜活的有生命的东西,从黑板上、讲台上跳下来,牢牢地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亲切、自然、端庄、大方、淳朴、谦和是教师应当追求的风度,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而故做姿态、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却要不得。
行动是最好的说明
仔细观察某人的行动,可以对这个人有很多了解。透过各个行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读取这个人的性格,或者说是行动哲学的一鳞半爪之类,而且是本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身旁的例子。平时大吹大擂,一到紧要关头却只想逃避,也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得到。在日常与人交往之中,想必每个人都有过“遇人不淑”的惨痛经验。在对方的花言巧语之下,上了当,吃了大亏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言行一致的人受到很高的评价。实际上,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说谎。而对于这一点,我们多半会从日常的生活中来验证。因为,当一个人被人从正面注视时,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会在无意识间将脸部神经崩紧。而真正的美是在没有造作、最自然的表情中才能表现出来的。
观察人的性格也一样,当他有意识地与你接触时是很难看出来的;毫不在意的小动作,才能看得出一个人的本质。换句话说,人的行动即使再微不足道,也是人经由全部人格集合的中枢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因此行动这种东西,可以说是一个人的部分缩影。
从这种观点来看,语言有时候只不过是为行动做补充说明的手段罢了。而证明语言是否真实的唯一手段,就是观察那个人的行动。
笔者一向为自己的话负责,留心言行的一致,因此认为对方也会以相同的想法对待自己。所以如果我知道对方是个言行不一的人,会使不信任感顿时升起,并将他视为不遵守沟通规则的低劣人种。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行为文明有制
人类社会是亿万人民一起生活的共同体,没有秩序,无规可循,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就难以顺利进行。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除了依靠社会政治、法律的规范外,公共道德规范的推行有重要意义。凡是公共生活的地方,车站、码头、影院、剧场、公园、食堂、商店、体育场等有群众活动的场所,都应当有相应的公共秩序。
在我们的社会里,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但是滋事、破坏公共秩序者仍不乏其例。例如,有的人在需要排队等候的地方“加塞”,上车抢占座位,在影剧院随意吸烟,大声喧哗,等等;有的人摆脱社会监督,目无法纪,目无公德,甚至行为放荡,道德败坏,打架斗殴,行凶抢劫,构成犯罪行为。这种种不良、不法行为不仅干扰了正常秩序,而且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因此,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一方面要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要同一切破坏公共秩序、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轻者要进行耐心批评教育帮助,情节严重者必须给以法律制裁。
要有文明行为。所谓文明,是表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和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从广义上说,凡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指导的道德行为,都是文明行为。我们这里讲的文明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一般比较侧重在人们行为的外部要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文明准则,既表现人们的行为有礼貌,有礼节,有风度,也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社会主义文明行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这里略举二三。
互相帮助,助人为乐是文明行为的重要表现。在我们的社会,在人民内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把大家联结起来;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在共同生活中,我们历来提倡“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做到先人后己,互相关怀,助人为乐,使全国人民能组成一个个亲密团结的战斗集体。
讲卫生爱清洁。讲究卫生,包括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两方面。个人卫生主要指身体、衣帽、鞋袜、住室的整洁。个人卫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衣着不整、头发蓬乱、满面污垢、住处脏乱的人,通常是精神境界不高,对己要求不严的人。其实,个人卫生不完全是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尊重社会上相沿成习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条件和规范,以至关系到是否维护国家的声誉、民族的尊严。因为个人不讲卫生,必然有害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讲究公共卫生,要求个人在公共场所(其中包括街道、车间、教室、影剧院、公园等处)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污染环境,不要在不许抽烟的地方抽烟;不在公共建筑物上乱涂、乱画、乱贴,等等。每个社会公民,应该养成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道德风尚,使心灵美与外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爱护公共财物
爱护公共财物,从表面上看,是讲人对物的关系,并不构成道德的利益关系。但实际上,人对物的后面却包含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延伸。
社会主义公共财物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因此爱护公共财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爱护公共财物,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一心一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尚有一些人还不能自觉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表现出利己主义的不道德行为,损公肥私,化公为私,挥霍浪费;有的人在公共场所不爱护公物,破坏花木,毁坏文物建筑,撕毁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书刊等等。这些行为都违背了社会公德,应受到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的谴责。爱护公共财物,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但总的来说可归结为如下要求:每个社会公民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珍惜、爱护公共财物,应做到关心公共财物比关心个人财物为重,谴责不合理扩大个人财产的行为。
每个社会公民都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地合理使用社会公共的财力物力,尽可能地减少消耗,化废为利,避免浪费。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社会公共财物,不仅包括已实际构成社会财富的劳动产品,而且包括集体、社会的自然资源。为了使自然能够更长久、更充分地为人类服务,为了现代人类的进步和未来人类的生存,人们应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尽可能保护和再生产自然,反对一切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每个公民都有义务自觉履行爱护公共财物的神圣职责,与一切损害公共财物的不良倾向和行为做斗争。
公共场合的文明举止
吃西餐随着对外开放,中国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去参加正式的宴会还是自己去餐厅,吃西餐是常有的事情。吃西餐时,座席的排列、餐具的使用和用餐方法必须符合西餐礼仪。
如果男女两人去餐厅用餐,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方,千万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路边。如果只有一个靠墙的位置,应请女士坐在那里,男士则应坐在她的对面。如系两对夫妻就餐,夫人们应靠墙而坐,先生则应面对他们各自的妻子。若两位男士陪伴一位女士进餐,女士应坐在男士们中间。若两位同性进餐,则靠墙的位置应留给其中的年长者。每个人入座或离座,均应从座椅的左侧走为宜,这是规矩。
举行正式宴会的座席排列,有国际惯例可以依照:桌次的高低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次较多时应摆放桌次牌。吃西餐均使用长桌。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以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西方习俗是男女交叉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我国则依传统,照例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西餐上菜的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或色拉→汤→海鲜→主菜(牛排)→甜点心→水果→咖啡或红茶。正式宴会可能会更加丰盛。就餐者应熟悉一下菜单,不要一上来就吃饱,接下来便无力他顾了。
入座后摊开餐巾或离座前收取餐巾,均应以主人为先。
餐巾可以叠作两层铺放在大腿上,有事暂时离席,餐巾应放在椅子上而不是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意味着你不想再吃,服务员便不会再为你上菜了。
吃西餐使用的餐具有刀、叉、匙、盘、杯等。一般讲究吃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刀叉,饮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酒杯,暂时不懂没有关系,跟着主人去做不会有错。西餐具的摆法是:正面放着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盘上放着匙,再上方放着酒杯。餐巾放在汤盘上或插在酒杯里,面包奶油盘放在左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