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共36峰,108景,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家称此为“第五洞天”。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这里的天师洞设坛传道。山上现存的古建筑及其遗址尚有30余处,最著名的是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
都江堰位于灌县城西北的岷江上游,是2000多年前建成的伟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而建。岷江自山区入平原,流速骤减,易淤易涝。李冰确定“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治水方针,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一部分引入川西平原灌溉良田,一部分导入岷江正流。
钟山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与玄武湖共同构成了山、水、城浑然一体的风景区。钟山,亦名紫金山,因山上有紫红色页岩呈紫金色而得名。
钟山是浙江天目山的分支,江苏南部茅山山脉的余脉,若一条巨龙盘卧在南京之东,西段延伸入城,止于玄武湖南岸的北极阁;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周长30多公里。主峰北高峰高468米,与南京城西蹲在长江边上的石头城遥遥相望。诸葛亮赞其气势之雄伟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三国时东吴孙权在此建都,从此便开创了在南京建都的历史。
中山陵,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者孙中山的陵墓。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春竣工,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陵园面积3000公顷。中山陵入门处是座白色石牌坊,上勒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中山陵西是明孝陵,为朱元璋的陵墓。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当年占地130多公顷,围墙长23公里,守卫陵园的军户多时达5000户。其中植松万株,养鹿千头。
明孝陵西南侧是占地约190公顷的植物园。这里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处,是南北植物引种过渡地带,植物品种丰富多样,风景宜人。
玄武湖位于钟山风景区西北。六朝时期是操练水军的地方,明初建黄册库,贮藏全国户籍赋税薄册,成为一代禁地。湖面约5平方公里,湖中五洲有堤桥相通。晋代文学家郭璞墓地在其中的环洲上。
樱洲上遍植樱桃林,春季岛上如火喷霞。其余洲上还建有览胜楼、湖神庙(现为展览馆)、万人游泳池、动物园等。泛舟湖上,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十朝陈迹令人触目生情,顿生苍茫万古之意。
万里长城--八达岭北京延庆县。是长城的一个隘口。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长城全长6700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相互防御,后来燕、赵、秦三国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东胡等民族的骚扰而筑起高大的城墙,是为长城起源。秦统一六国,以此为基础筑成一道连绵万里的长城,奠定了今天长城的规模。以后历代对长城继续修整使用,至明代,因北方仍有蒙古族的进攻,东北又有女真族崛起,为加强防御,将过去的土筑城墙部分改为砖石结构,西起嘉峪关,东达山海关,蜿蜒万余里,并沿城墙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八达岭附近的长城依山势而筑,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6--7米,宽4--5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筑成墙体外壳。下部为条石台基,上砌砖墙及马道,墙身内部填满碎石和黄土。墙顶地面铺方砖,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下有射洞,以便了望和射击。
为了防御的需要,分别于山脊的高地、城墙的转角或险要处,筑堡垒式的城台。高大的称空心敌台,多建于要冲处,为上下两层。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和射洞;下层为空屋,可驻兵和贮存武器。低矮的称墙台,多建于平缓处,骑墙而筑或凸出墙外,其高度与城墙相等,台四周也有垛口和射洞。长城至清代已逐渐失去防御的历史作用,由于长年受风雨侵袭及人为破坏而日渐荒废。解放后曾分期补修了八达岭关城城楼和南北各四个城台,1978年春又重建了居庸外镇的城楼。
名窟
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据《水经注·鱼弗水》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伏,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壮观景象,前所未有。后也曾多次修缮,并增建佛寺,尤以辽金两代规模最大。在我国三大石窟中此窟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采见称,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菩萨、力士和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特别是平基藻井上成群的飞天、凌空飞舞,姿态飘逸。塔柱的雕造,蟠龙、狮、虎和金翅鸟等动物形象的凿琢,繁复的植物纹样的刻画,皆是引人入胜的杰作。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秦汉时代的艺术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的艺术精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对以后隋唐艺术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雄伟。第五、第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东部、西部窟群大部属于晚期作品。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水经注》云:
“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历其北流”,因又名伊阙。
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又为山水相趣的风景区。石窟造像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似蜂窝。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共计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九万七千三百余尊,题记和碑碣三千六百多品,佛塔三十九座。这些古代艺术大师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像。
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如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在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建造年代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说光绪二十六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盗窃大量的珍贵文物。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窟东有泉,汇成清流,林木成荫,无异沙漠绿州。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山中。崛起一峰,高150余米,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有此名。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皇后乙弗氏薨,凿麦积崖为龛而葬。
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隋文帝曾建宝塔“敕葬神尼舍利”。山顶现存舍利塔为清代重建。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相迭,上下错落,密如峰房。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崖和西崖。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个(在崖五十四个,西崖一百四十个),泥塑像、石雕像七千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端庄的佛,犹如头上无冕旒的世俗帝王,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眉开眼笑,有的俊俏活泼,向人招手致意,还有聪慧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男女儿童形象。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10余厘米小的影塑。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均精巧细腻,栩栩如生。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而不神秘。泥塑上彩而不重彩,被誉为塑像馆。抬头仰望,凌空飞栈。攀行其上,惊险陡峭,五代《玉堂闲话》云:
“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在群众中有“先有万太柴,后有”麦积崖“、”积木成山,拆木成功“的传说。石窟形制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方型、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麦积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奇峰,冬暖夏凉,秋季细雨霏霏,云雾缭绕,《广舆记》誉为”秦地林泉之冠“,”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登上高70多米的上七佛阁(俗称散花楼),居高临下,扬手撒花,花随着上旋气流越飘越高,峰峦重迭。
碧波如海,与蓝天相接。
炳灵寺石窟旧名龙兴寺,又名寻岩寺。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窟在甘肃永靖县西约50公里,黄河北岩积石山中。窟龛造像凿于南北峭壁上,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幢盖纵横,濒临黄河,气势庄严。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窟龛一百八十三个(窟三十四个,龛一百四十九个),大小石碓佛像六百九十四尊,泥塑八十二尊,壁画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余厘米。另有石雕方塔一座、泥塔四座。唐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洒,富有朝气和生命力。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称”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白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据说现编号169窟即唐述窟。内有精美的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栩栩如生。壁画中神人衣袂飘逸,色泽绚丽,构图古雅,显示出神奇美丽的天国风光。画上有”西秦建私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题铭。是全国石窟中迄今发现最早的题记。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时,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坝,长200多米,高20余米。坝前波光潋滟,坝后岩窟崔巍。寺与水库相连,乘游艇从刘家峡水库大坝西行,可直达窟前。
名水
挂林山水我国西南的桂林地区,山奇水秀,风景如画。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怪石嶙峋,群峰屹立。一条玉带似的小河从城中流过,这就是著名的漓江。漓江的水十分清澈,犹如一块巨大的水晶石,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两岸的奇峰,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光山色,令人陶醉。在漓江中泛舟,如同在画景中一般。
桂林不但有秀丽的山水,还有神奇迷人的溶洞。洞内有倒挂的钟乳石,从地面”长“出来的石笋、石柱等。
其中七星岩溶洞面积巨大,可容纳1万多人。离市区6公里的光明山上的芦笛岩洞,因洞附近有好多可以做芦笛的芦草而得名。芦笛岩长500米,洞内有着造型奇特的各种景物:有莽莽的原始”森林“,高耸挺拔的”宝塔“,还有洁白鲜嫩的”竹笋“……有”大自然艺术宫“之称。形形色色的钟乳石,在彩灯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红的如同玛瑙,绿的好像翡翠,白的宛如牙雕,黄的犹如琥珀,漂亮极了。这些钟乳石都有着动听的名字,如狮岭朝霞、石乳罗帐、云台揽胜、帘外云山、远望山城、幽景听笛等。洞中有些石头形状酷似雄狮、犀牛、乌龟……十分有趣。洞内还有”琴“、”鼓“等”乐器“,当人们稍用力敲击时,还能听到悦耳的声音。
桂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它以秀丽无双的绝景,赢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长江三峡长江自雪山中流出,在四川境内接纳了氓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但江水到了四川、湖北交界处被巫山山脉挡住了去路。汹涌的江水像利刀般劈开崇山峻岭,向东方直奔而去,形成了壮丽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204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西来的江水自奉节县的白帝城进入长江第一峡--瞿塘峡。瞿塘峡的长度虽然只有8公里,却极为险峻,号称”天堑“。两岸的峭壁紧束着河道,就像两座大门。
这里江面狭窄,最窄处只有数百米,水流湍急,犹如万马奔腾。抬眼望去,但见云天一线,峰云相间。这里有奇异的风箱峡、险峻的孟良梯和有趣的倒吊和尚等奇景。
所谓风箱峡,是因为这里的悬崖裂缝中有着一只只看去似风箱那样的东西。这是9具古代的悬棺。
江水出瞿塘峡后,经过一段宽谷,就进入了巫峡。
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整齐的一段峡谷,因巫山而得名,又名大峡。全长40公里,以幽深、秀丽著称。这里弯回水转,曲折多姿,两岸重峦叠翠,犹如天然画廊。巫峡最美之处是”巫峡十二峰“。这里两岸是峻峭多姿的石灰岩层,人们给两岸的山峰取了一个个动听的名字,美丽的神女峰就是其中之一。
江水出了巫峡,经过50多公里长的香溪宽谷,就进入了三峡中最长的、也是最东的一个峡谷--西陵峡(又称巴峡)。从秭归的香溪河口到宣昌的南津关,总长75公里,分东、西两段。西段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东段有灯影峡等,以两岸岩石的形状而得名。
1995年起,三峡水利工程将开始兴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库区水位将升高170多米,三峡风光将出现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