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话说中国——古代教育
16406500000016

第16章 王安石:“教、养、取、任”的教育思想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去了解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可以成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

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定了有关措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他在发展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贡献卓著。

王安石认为,造就人才、统一思想是实行变法、长治久安的首要条件。这就需要改革教育及其他有关制度,使之适应于人才的造就,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人才的培养、管理、选择和使用。他认为人的品德才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如果缺乏“受之人”的教育,“受之天”的禀赋再优越也难以成才。

因此他强调人才必须“陶冶而成之”,其中国家教育政策和措施对人才的形成和开发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他的这种思想跟当时理学家的“穷理尽性”是针锋相对的。王安石他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特别是政治立场的一致性。他猛烈抨击当时主要以诗赋为考核内容的科举制度,认为用这样的方法选拔官员,结果造成官员所学非所用,政府中有治事能力的人越来越少。

他认为,人才应该从学校产生,他主张从中央到各地都广设学校,严选教官,招揽能为国家所用的人才,教给治国的知识和本领,国家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德才兼优者充任官职。在当时学校尚未普遍设置的情况下则应首先改革科举考试方法,以改变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状况。

他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订的有关措施,大部分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或加以改造利用,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伤仲永》《慈溪县学记》等文章里。

“王安石变法”中教育改革有哪些措施?

王安石等变法派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并对“恩荫制”进行了尖锐批评。熙宁四年二月(1071年3月)颁布了新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旧有的专考呆读死记儒家经典的明经诸科,取消进士科的诗赋考试而改试经义。经义考试要求“务通义理,不必尽用注疏”。后又规定所有及第进士必须加试法律政令,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职。

熙宁四年十月(1071年11月),在太学开始实行三舍法,这是以学校考核逐步取代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开端。与此同时,王安石亲自选派一批官员分赴一些地区负责整建州县学校。后来又进一步规定:地方学校一律由朝廷委派学官管理,学校的事务由学官全权负责,地方其他官员不得干涉,学校的教授必须通过专门的经义考试,然后择优任命,有不称职的,由国子监负责报请朝廷予以撤换。

王安石的人才陶冶及教育改革思想有什么特点?

第一,王安石把陶冶人才与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联系起来,使陶冶人才为政治服务。

第二,他的陶冶人才的见解,不局限于学校的狭隘范围内,而是统筹全局,把对人才的有效培养和造就同必要的生活待遇、严格的管理、合理的选拔及恰当地使用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实质是把教育改革纳入吏制改革,企图通过吏制改革来解决教育的问题。因此,在他看来,教、养、取、任的人才陶冶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过程。学校教育既是培养、选拔、任用人才的基础,又是人才成长的根据。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又直接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的士风。总之,教养取任并不是一个可以截然分开的四个步骤,而是一个辨证的统一体,其根本精神是要把吏制改革与教育改革联系起来,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控制选士大权。

第三,他提出的陶冶人才的一些具体主张,无论是整顿学校的措施、物质待遇的规定,还是选拔人才的方法、使用人才的制度,其中都有不少合理因素,反映了人才陶冶过程中的某些带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比如,重视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的作用,强调学习有用的知识、保障必要的物质生活并加强管理,实行推荐与考察相结合的选才方法,注意长期试用,反对论资排辈,要求德才与职任相称等,都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理论价值的。

大开眼界

王安石提出的于天下国家有用的教育内容最突出的有两项:一是国家的政治设施和制度。二是“文武合一”,特别强调军事教育。这对北宋长期的边患和“积弱”,是有极其强烈的针对性的。因此,改革教育内容,必须行“文武合一”之教,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担任边疆、宿卫之任,才能真正消除唐末五代以来深为戒惧的藩镇割据的隐患,才能真正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