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话说中国——古代教育
16406500000020

第20章 朱熹:“读书为中心、研讨教学”的教育模式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学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他的学生把他读书的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源(今江西源)。生于福建尤溪县,后人称他的学派为闽学。幼年在其父朱松的教育下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著作。18岁中举人,19岁进士及第,69岁罢官回乡,50年间先后为官五任,共计12年时间,最高做到皇帝的侍讲,但仅40天,其余时间结从事私人讲学和著述活动。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作为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综合了儒家和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的思想,特别是程颐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并有极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与二程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统治思想。

朱熹的著作很多,且都保存了下来。朱熹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和《小学》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朱熹讲学的言论被门人记录下来,由黎靖德变纂为《朱子语类》140卷。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朝鲜李氏王朝甚至把朱熹的《小学》作为殉葬品。近年来,欧美也有关于朱熹研究著作问世。

朱熹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的讲学经历有哪些?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自讲学。他任同安县主簿时,创办县学,招收县民子弟为学生;任南康军知事时,重修白鹿洞书院,亲任山长,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教条、教规);任潭州知世时,修复岳麓书院,白天忙于政务,晚上给学生讲课;在焕章阁任宁宗侍讲时,以《大学》作为正式教材,每讲一课必编写讲义,首列经文,次附小注。他的弟子很多,每转移一地,都有弟子相从学习。

大开眼界

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在教育方面,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