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话说中国——古代教育
16406500000030

第30章 戴震:“去私解蔽”的教育思想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戴震的教育思想。他是清代思想家、教育家。10岁开始读私塾,18岁设私塾。20岁师从汉学家江水,曾到北京、湖南等地讲学。50岁时主持金华书院,后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他一生大半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上,他主张“重学问,贵扩充”。他认为:“不学则愚”“学则益明”,教育就是要通过内外条件结合的过程,帮助去“私”解“蔽”,救人之偏失,“唯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

戴震肯定“理在事中而不在心中”的道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也有重要见解。他主张戴震以“六经”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通经要由字通词,由词通道,才能治经有所得。他很重视训诂注疏,主张正确的识字解义,以避免曲解圣人经书。学习方法上,他反对“食而不化”、生吞活剥,提倡学贵自得。他还要求人们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只有“巨细必究,本末兼查”,才能获得“十分之见”。戴震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戴震培育了哪些优秀的学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语言学家段玉裁、孔广森和王念孙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段玉裁是我国清代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孔广森是我国清代学者,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他出身高贵,少年得志,一时争与之交,但是性淡泊自守,耽于著述,不登显贵之门。后来以赡养双亲为由,归隐,不再复出。

王念孙,江苏高邮人。他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戴震主要著作有哪些,讲了些什么?

戴震主要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证》。这本书对程朱理学割裂理与欲,去欲存理,以“名教”“义理”为借口残害人民的虚伪说教给予了无情的鞭挞,揭露了程朱理学以“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和“以理杀人”的反动实质。尽管书中所论的理,仍未摆脱封建纲常名教,而且所提出的“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也具有幻想色彩,但它对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暴政,激发劳动人民和新兴市民阶层谋求平等,鼓励学者摆脱程朱理学的思想羁绊,在人伦日用上求“真理”和“通经以致用”等学风上,都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由于它在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上有此重大贡献,以致清末的革命志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乃至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思想家,都从戴震反理学的思想中寻找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的武器,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戴东原的哲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与戴震的反理学思想产生了共鸣。因此,这本书的历史意义和学术思想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大开眼界

乾隆二十年,由于豪强欺负,戴震家贫势单,不得已跑到官府告状。但因为县官被豪强贿赂了,不但没为他主持公道,反而诬陷他。为躲避牢狱之灾,戴震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喧嚣的京城。由于戴震博学多才,在文字、音韵、地理、义理之学等领域都有所成就,仅仅二十出头就写成多部著作。尽管他穷困潦倒,他进京的消息还是被迅速地传播开来。纪昀、王鸣盛、朱筠等一大批乾隆十九年的新科进士慕名前来拜访,言谈之间都表示:“请戴先生多多指教。”堂堂进士屈尊拜访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的确是一件稀奇事。戴震一时之间“声重京师”,政界要人、学界名流都以能够一睹他的风采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