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师解惑丛书-成功始于心态
16406600000006

第6章 心态积极有助于正确思考(3)

结合人的心理因素来看,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认识。例如,一瓶酒,有的人从“真倒霉!只剩下一半了”的角度去看,会认为剩下的已很少,于是就垂头丧气。另外的人从“太好了!还剩下一半哩”的角度去看,又会认为还剩得很多,于是便精神振奋。同样的道理,对同一景点的景色,有的人从这一角度去看,会心旷神怡、大加赞赏;另一个人从另一角度去看,又会心灰意懒、横加指斥。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它们的不同侧面,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的同一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它,获得的认识也往往会有所不同。当你面对一个巨大的机会时,要善于转换角度去思考,才能利用好机会,从而成功。

前面我们讲述积极思考的力量时谈到过两个推销员到非洲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不穿鞋,第一个推销人为非洲没有皮鞋市场,败兴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这个情景却惊喜万分。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了大财,你知道他想的是什么办法吗?他在当地设计了一幅只有人物形象、没有文字说明的广告。广告上画了当地的一个壮汉,粗眉大眼,虎背熊腰,肩上扛了一大串猎物,脚上穿了一双黝黑发亮的大皮鞋,显得十分威武。当地的人看了这幅广告画,纷纷打听画上那个壮汉脚上穿的是什么东西,哪里能够买到。就这样,这位推销员很快便在当地开辟了皮鞋销售市场。

由此可见前一个推销员从一种“常情常理”的角度看:“无人穿鞋便无人需要买鞋”,于是得出了“皮鞋无市场”的结论。后一个推销员从新的视角看:“无人穿鞋蕴涵着皮鞋销售的巨大潜在市场”,则得出了“皮鞋大有市场”的结论。

可见他们的不同就在于思考角度的不同,因此,一个失败而回,一个拥有了巨额财富。下面这个事例也是转换思考角度而大获得成功的例子。

在钟表发明以前,人们往往是一种叫沙漏的东西来计时。所谓沙漏,就是在一个容器内装入一些沙,让沙从上往下漏。根据沙向下漏了多少,便能看出时间过去了多久。这种计时器,世界各国都早已不再使用了。前些年,日本有一个叫西村金助的人仍在从事沙漏的制作,但主要是作为一种玩具。由于销量越来越少,使他日益陷入困境。有一天,他看见一本关于赛马的书上写有这样的话:“在今天,马虽然已经失去了的运输功能,但在赛马场上它却又以具有娱乐价值的面目出现。”这使他思想上受到启发。他决心再从另外的新角度来思考沙漏的作用,寻找沙漏的新用途。他想呀想呀,一连苦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沙漏的一种新功能:制作了固定时限的小沙漏,将它安放在电话机的旁边。这样,打电话,特别是打长途电话,便能更好地控制时间,以节约电话费用。同时,由于它小巧玲珑,也可以作为一种小摆设、小装饰品。这种简单、价廉、美观、实用的小沙漏,一上市就销路大好,一个月的销售量就达到了几万个。这使得西村金助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所以,思考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直接的财富。

善待心灵

当不幸来临,必须面对死亡时,你是会恐惧还是从容面对甚至勇敢地站起来呢?如今在意大利,越来越多的人正涌入游戏厅,参加一种名叫“电椅游戏”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娱乐活动,体验坐上电椅后被执行死刑的刺激感觉。

人是好奇的精灵,有些人总是敢于冒险去寻求刺激。这不,此项游戏就是模拟美国监狱用电椅执行死刑的全过程,参加游戏的人坐到一张木椅之上,只需在旁边的一个洞中填入几枚硬币,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电流传遍全身所带来的刺激感觉。虽然游戏厅业主声称,这种游戏只是一种“逼真的模拟游戏”,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但恐怕参加游戏者投入硬币时也不免私心惴惴,万一这电路出了什么毛病,给自己来上个几万伏的高压不就完蛋了?这游戏的流行恐怕和现在火热势头尚未褪去的蹦极一样,哪怕大着胆子签下意思其实就是生死概听天命的志愿书,也要去挑战一下心理上所谓的“极限”。不过不足以致死的电流通过全身恐怕也不是件舒服的事情吧,可真应了那句话叫做“花钱找罪受”,花钱去体验一次“酷刑”,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中还真有那么多人为此趋之若鹜。要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有能力举手表决的话,早就逃出实验室了,肯定不会像大脑结构更精密复杂的人类般作出这样的选择。

“记忆的研究”——此项实验充分论证了人类内心病态一面。它于197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相互作用实验室进行,它是一项检验人类服从的实验。在介绍实验的谈话中,接受实验的人被告知“如果他们做错了事就受到惩罚的话,他们就会学到什么是正确的”。自愿者同时配备一个“学习者”,学习者被捆在一把电椅上,手上绑着金属片,坐在实验室隔壁带观察窗的一间房子里。自愿者坐在一块仪器板的前面:仪器板上有一排开关,每个开关上标着电压,从15伏到到450伏不等,最后的四个开关上还标着“危险,严重电击”的字样。每当自愿者发现自己的“学习者”回答错误的时候,就可以把电压调高一档。自愿者并不知道其实这些开关并不起作用,他们只能看到“学习者”根据所看到的电击强度的指示而作出的尖叫和请求饶恕的表演。但很多坚持说“自己是公正”的自愿者不听实验人员的指示,甚至在担心“学习者”会因之而死去的同时,40人中仍有26人将“电击”的电压调至最高。

这个实验已经不仅仅是要求接受电击的游戏了,而是人类内心病态一面的映照。我们的一切希望是我们自己的反映,意大利正在进行的逼近死亡的小“游戏”也反映出参加游戏者内心的恐惧与潜而未发的残忍。不知坐在电椅上的游戏者是否会有把自己映射为别人的快感和乐趣,通过一种移情来满足潜意识中不愿意承认的暴力倾向。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来只是教条而已,一个实验、一个游戏,参加者都是同样的人,在面对真正的死亡和暴力的时候行为抉择想必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体验死亡的机会其实很多,不过,也许意大利商人发明的这种最为简单而且不需要体力和脑力,因为这只是游戏而已,无须承担太大的责任。

人区别于动物,唯有责任才真正禁锢人的道德信条。据说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被毒蛇咬了之后,克服死亡来临时的恐慌,用最后的时间记录下自己中毒的感觉,这样面对死亡可以说是一种勇敢,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是要把一些难得的东西留给后人。但人类历史上有太多不堪回首的战争、屠杀、酷刑,如果都解释为无可奈何的追随显然无法说明人心灵深处某些阴暗的角落。“群体无意识”或许就是整个社会的潜意识,外在的表现就是游戏中的体验者和实验中的执法者。在不用担负责任的时候,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潜在的暴力倾向。

两个世纪前曾经有位远见的诗人写道:人类对待人类的残暴造成了数千次的哀悼。伤害心灵的残暴是一柄双刃剑,使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同时扭曲变形。有了意大利的游戏执迷者和实验里的那些“自愿者”,我们担忧,只要有机会,他们也许就是最残忍的刽子手。人类最脆弱的地方是他们的心灵,最善良的想法是经受了这一切后,人会更为善待自己和其他人的心灵。不过善良的人往往会糊涂,善良的想法往往也是糊涂的想法,那我们就真的需要加倍警惕,用清醒的头脑来防患于未然。

格言小语

一个人如果态度正确,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态度错误,就没有什么能够帮助他了。

——托马斯·杰斐逊【美】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掉至坑里去。

——黑格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