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责任心够强吗(名师解惑丛书)
16406800000016

第16章 对社会负责(3)

首先,获取个人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存条件。我们常说的就业,指的就是通过从事某种职业来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比依靠任何一个别的什么人来得有骨气,何况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总是能依靠到别的什么人。

其次,为了有助于个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劳动需要一定的技艺,劳动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既能够熟悉技艺,还能够增长技艺,并创造性地发挥技艺,提高综合能力。人都是不断追求进步的,这种进步只有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才能获得。

再次,劳动还是我们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需要。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劳动环境,都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努力和积累的结果,我们在享受这些社会环境的同时,自然有责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为已经具有了一定基础的社会文明成果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前面提到了我们大家都应该“干点什么”,因为我们要吃饭,要发展,要承担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一份责任。在这里,再谈谈“干点什么”的另一种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人:有的人目光犀利,言辞激烈,习惯于评判世道人心,嘴皮子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旦要他拿出实际行动来,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主动退缩到一边“谦虚”去了。这种人,人们称之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是恰如其分的。

有的人,他们也有思想,有见解,也发牢骚,有时甚至比第一种人还要极端。但是,他们一边说,一边做,或者先暂时不说,而是默默地去做,做好之后,再结合事实,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言。这时候,事实胜过雄辩,他们的意见不消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确实,不仅在我们身边,就是整个社会,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或弊端,而且这些困难或弊端肯定在短时间内不会自动消失;进而言之,即便我们比较好地克服了这些困难或弊端,也完全有可能出现新的困难或弊端。可以说,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完美无缺、一尘不染的社会来。所以,我们有责任对现今的社会保持一种批评的态度,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及时发现并最终解决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抱这种态度,那么无论在表现形式上显得多么幼稚或极端,多么让人无法接受,但都要比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麻木不仁者,或者自认为看破了红尘,整天悲天悯人、无所事事的人要负责得多。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经写文章描绘过这样一种心态:“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需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死自己。”这个比喻很能说明问题。“大作为”易,“小作为”难,因为前者往往只需在嘴上说说,或者像“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那样装装样子,而用不着脱下自己唯一的一件棉袄。可是“大作为”尽管“大”到号称要普度众生的地步,却对眼前的一个具体的将要冻死的众生无动于衷,那么这“大”到底有什么价值呢?而“小作为”虽然“小”,却可以置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去给这个垂死的苦人以最为迫切的帮助。两相比较,到底谁“大”谁“小”,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我们所说的“干点什么”,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一般还不会遇到要么看着眼前一个苦人被冻死,要么冒着自己被冻死的危险去救助他这样极端的两难选择。我们通常面临的情形是,只要我们稍稍作出一些努力,有时甚至只是举手之劳,就可以给他人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可以为他们解决一些他们自身无能为力的困难。大学生给民工办培训班,并不会影响他们自己的正常学业,却能迅速使民工们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各界给“希望工程”捐款,尽管用不着每个人都捐出巨资(也没有这种可能),但积少成多,却能使千千万万不幸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从我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干点什么,再干点什么,众人的责任和力量汇集在一起,就能够干出远比“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伟大得多的“大作为”来。

让真情延续下去——责任的传递

曾经有一段时间,北京市第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广为传颂,她所在的1333号车也被各界人士争相乘坐、观摩。其间,有名曾因“罢演”风波受到公众谴责的演员亲身感受了李素丽的服务后,动情地说道:“我错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觉,即使在以前舆论批评之后,我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内疚过。”

实际上,李素丽同志的精神又何止感染、震撼了这一名演员?15年来,凡是乘坐过李素丽那趟车的人,进而言之凡是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李素丽、知道李素丽这个名字的人,谁能说自己无形中没有发生某种变化呢?他们或者增强了对人间真、善、美的信仰,或者也像李素丽那样,用实际行动默默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例如,某医院大夫杨秀敏坐了十年李素丽的车,李素丽的优质服务也感染了她十年,她自己做了不少玩具,一边让害怕打针的孩子玩,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一边给他们打针;有些父母白天上班没空带孩子到医院体检,她就晚上登门服务。再如,有个小学生在车上生病了,李素丽把他带回车队细心照料,下班后又和司机把他送回家,后来这个小学生带了几个小伙伴来车队,要帮助李阿姨擦车,还组织了一个学雷锋小组,每天帮街坊的爷爷奶奶往楼上拎东西……

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最典型的是人情冷漠,责任心淡化。一些人不但自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而且还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自私自利,所谓“人人为自己,无人为国家”。甚至有人把它上升为一种“抵消理论”,说什么“我节约,他浪费;我吃苦,他享受;我奉献,他腐败,一正一反,互相抵消”,认为即使某个人或少数人要为他人、为社会无私奉献,在整个社会都在“忘我索取”的大背景下,也无异于沧海一粟,无济于事,还不如大家“能者多捞”,“多捞多得”,谁也不必说闲话。这种说法反映了人们在有待净化的社会风气面前的一种担心:树立一两个典型管用吗?普通人“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管用吗?

然而,在我们看到李素丽、徐虎等一大批模范人物的先进典型事迹之后,就知道这种担心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在徐虎之后,不是很快出现了“徐虎第二”、“徐虎第三”、“徐虎第四”,以及“徐虎班”、“徐虎网络”,乃至一个遍及全国的“徐虎效应”吗?在李素丽的先进事迹的感召下,不是同样出现了无数个以她为榜样,从我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小李素丽”、“杨素丽”、“刘素丽”……吗?事实上,李素丽们的真情奉献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非但没有被“抵消”,反而如燎原的星火,如怒放的春花,漫山遍野,蓬蓬勃勃,让我们看到了无穷的信心和希望,并从中吸取了像他们那样认真地生活和工作,勇于承担起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的道德力量。

少数人在看到了当前社会道德现状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对李素丽那样的先进典型能够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表示怀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对善与恶的估计上的差异。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对此有过分析,他说:“人对善的感觉不如对恶的感觉敏锐”,因为恶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以相对极端的显性方式表现出来,而个人和社会从善行那里受到益处,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打个比方,你今天外出,上午坐公共汽车时,有人给你让座,下午你到商店买东西时,却无端被售货员骂了一顿,那么你极有可能对下午的遭遇耿耿于怀,相反,对上午亲身感受到的那件好事的印象可能就要浅得多,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并不等于是在说,上午别人给你让座这件好事,就完全被下午的倒霉冲淡或抵消,一点也不会对你产生积极作用,除非你已经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伯夷、柳下惠是我国古代的两个贤人,孟子称赞“伯夷之风”能使“顽者廉,懦夫有立志”(使“贪婪者变得廉洁,懦弱者变得勇敢”),“柳下惠之风”能使“薄夫敦,鄙夫宽”(使“浅薄者变得敦厚,狭隘者变得宽大”),的确是“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不过伯夷、柳下惠毕竟是“圣人百世之师”,对普通人一般来说不大可能有如此立竿见影、一呼百应的榜样作用。但是,普通人的善行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世道怎样变化,它都将对周围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无论人心如何“不古”,它都能使他人感受到春天一般的温暖。更为重要的是,一个被净化了的环境,可以由里向外影响一个更大的环境,使之受到更大的净化;一个感受到了他人真情的温暖和责任的力量的人,也会在内在信心、激情和感动的驱使下,自觉将这种温暖和责任感传递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再传递给再下一个人……李素丽向乘客奉献的就是这样一种真情和责任,它一经产生,就在人们当中无声地传递开来,并汇入到了浩浩荡荡的社会正义的洪流之中,永远不会停止,永远不会消亡。

格言小语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美】

在这个世界上,最渺小的人与最伟大人同样有一种责任。

——罗曼·罗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