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师公文包-趣联漫话
16406900000008

第8章 述志抒怀(3)

宋神宗时,苏东坡因诗闯祸,差一点被处死,结果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个职务,有职无权,还要受地方官监管。这期间,他在东坡这个地方筑屋而居,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上面这副对联挂在屋里,告诫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再写诗抒情表意,以免再次招来横祸。“北客”,指从京城(汴)来的客人。

“事”,自然是指朝廷政事。“西湖”在这里是泛指风景优美的地方。实际上,骨梗在喉,不吐不快,情思盈怀,岂能不抒?他还继续写诗,可谓“劣性不改”。

从这副对联,可见出当时“文字狱”的可怕。它凝寄着消极的情绪。但不要责怪作者,因为他领教过了。

“文章切忌随人后”

苏东坡写过这么一联:

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

这是真知灼见。上联提出了写文章的最根本问题——创造。苏东坡毕生不离文学艺术,在许多方面都有很高成就,这和他的刻意求新的创造精神是分不开的。下联恰好是对苏东坡本人的评价,他之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因为品格高尚,并富于同情心。“本心”,是凭着良心去处世的意思,强调最基本的道德是真诚待人、处世。这一观点至今仍有价值。

和苏东坡同时代的张耒也写过这么一联:

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抗风云。

前句同样强调创新精神,在创作观上,两人何其相似乃尔。但从整个对联看来,它已大大超出文艺创作的范畴,是指做事要大胆,要勇于开创新路,敢“抗风云”——充当驾驶“顶风船”的角色。这一联鼓励人们要大胆探索,内容颇为开放。当然,也得进行分析;对一些“旧行迹”(前人的成功经验)不应当一笔抹煞;“抗风云”也不能全部肯定——要看看这些行动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

“君子”与“小人”

有人将两句古语组成一副对联,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胸襟的区别: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深入到这两种人的灵魂深处,用对比手法来写,给人很深的印象。“坦荡荡”与“常戚戚”并不仅是“大”与“小”的差异,而是质的区别。它可当作格言。

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

倪鸿宝和吕晚村是明末的两个名士。一日,倪鸿宝去拜访吕晚村,看到吕家客厅中悬挂着一联: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虞廷十六字”,即《书经·大禹谟》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古代理学家把它看成是养性的信条。“尼山一个人”指孔子。联意是:一切诗书经典他都不卖账,只欣赏那十六个字;环顾古往今来英雄才子,他都瞧不起,只瞧得起孔子一个人。此公真是大言不惭,狂妄透顶。

吕晚村回访倪鸿宝时,也看到一联:

孝若曾子参,才足当一字可;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参即曾参,他是孔子的弟子,很有孝道。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即姬旦,向被人们称为“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所建功;武王死后,由他摄理政事,成功地镇压叛乱,巩固了政权,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制礼作乐上。他一生对国家作出很大贡献,但从来礼贤下士,所以威望极高。显然,这副对联是倪某人用以自勉的,可见出他很谦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两副对联,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优劣自见。

“铁面无私”

清代科举场中,营私舞弊成风。有位姓朱的督学,回家乡监考,事先写了这一联贴在老家门口: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皆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那些三亲四戚、世交故旧,望见此联,无不望而却步。

在那个时代,象朱某这样的人,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这副对联,说理透彻,简洁有力。

“当年曾自咬其根”

清人于敏中在自己耕耘的菜园门口,贴着这一联:

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

古语有云:“心静而菜根香。”对联把这一意思嵌进其中,自勉自励之情相当明显。从下句可以看到,当年作者的生活相当穷困,看来,现在的景况和从前是大不一样了,但他仍不忘菜根的味,而且强调“正宜知此味”,这种甘于淡泊的精神,是可贵的。此联确实为小菜园增添了光彩。有一句格言说:“人嚼得烂菜根,则百事可做。”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吃苦耐劳,那么,在生活的道路上,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如果将这副对联视作格言,也未尝不妥。

不要欺人和负民

清代的魏向桓撰写了一副对联,闪射着思想的光辉: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上联指出不要欺骗别人,治学、处事要老实;下联指不要有负于老百姓,要为老百姓做好事。这一联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千载而下,也不失其光芒。

“鹊噪鸦啼”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谩祸福;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这副对联,曾镌刻在某处亭子上,内容颇为深刻,看来是出自一位饱历风霜的人士的手笔。他用拟人手法来写。

“鹊”、“鸦”、“燕”、“雁”,讲的都是人语,很有情感。“谩祸福”和“话春秋”,概括了多少内容!旧时的羁旅之人和历尽浮沉之士,读此联后,能不感慨万千?

“以礼相交”与“因财而敬”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才识过人。他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他交往的,只有几个同道好友。有个朋友曾书写这副对联送给他: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上句是对曹雪芹高尚品格的赞扬。“远”,疏远;“近”,亲近。抓住一个“礼”字,赞扬他在人际关系中,坚持“礼”,毫不势利。下句是对腐朽的社会现状的鞭笞,与上句成为鲜明对比,反衬曹雪芹品质的崇高。它抓住一个“钱”字,揭露当时社会中,金钱主宰着人际关系的事实。

林则徐自勉(二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它带着自勉的性质。上句是勉励自已胸怀要广阔,能够容物;下句勉励自己清心寡欲,不要追求富贵荣华。

联系林则徐的生平,可说是这位民族英雄的自我写照。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钦差大臣、两广总督。

他满怀爱国激情,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禁烟运动,并在广州指挥抗英战争。由于清朝皇帝的昏庸和投降派的破坏,抗英斗争失败,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在这期间,他曾撰写了一副对联:

偶然风雨惊花落;再起楼台待月明。

这一对联笔法含蓄,但其含意是可以体会出来的。上句是感慨自己因竭力禁烟而招“风”致“雨”,被贬官流放;下句是相信必有云消雾散,东山再起的机会,继续舒展自己的抱负。他虽受挫折,但始终不消沉,不失英雄本色。

“世事洞明皆学问”

在著名小说《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一联十分工整,且富含哲理。它主张从世事中去学习,指出实践的重要作用。

“遁世只为避俗”

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的黄兴,曾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

遁世只为避俗;良知要在能行。

这副对联,是讲待人处事的。上句指出:避免与世人交往、酬答,为的是不沾染社会上的庸俗市侩气;下句则指出处理事情要知、行统一,反对“口头革命派”。这副对联至今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周恩来青年时代自勉联

古往今来,很多人喜欢自撰或抄写对联来作人生的指南。这些自勉性质的对联,一般都是以议论处世、治学的方法和抒写抱负为内容。周恩来在青年时代曾撰写了这一副对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这副对联、可以看出周恩来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上联的主要意思是:与具有正义感的、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奋斗,共谋救国大业;下联意在勉励自己要读“活书”,深入社会,深入群众,重视从革命斗争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联意确是不同凡响。

“险夷不变应尝胆”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这是周恩来生前写的一联,表现出为了正义事业不避艰险、勇挑重担,奋斗不息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上句的“尝胆”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省略。下句的“息肩”,指放下担子,让肩膀休息;“敢”,是“不敢”,“决不能”的意思。

鲁迅赠瞿秋白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和瞿秋白,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联原是清人何瓦琴(溱)的句子,鲁迅录来书赠瞿秋白;情谊拳拳,如手如足,表现了“知已”的可贵。后来瞿秋白在江西被捕,居住在上海的鲁迅知道消息以后,正要努力营救时,却传来了瞿秋白遇害的消息。鲁迅满胸悲愤地呼喊:“人被杀了,文章是杀不掉的!”可见鲁迅先生对瞿秋白的情谊之深。

鲁迅点石成金

据《洪北江诗话》记载,古代有个叫钱季重的秀才,曾写过这一副对联:

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下句的格调不高,鲁迅先生把它化为“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来,大异于原趣,表现了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艰苦奋斗的祈愿。推陈出新,赋予革命内容,这是点石成金的很好例子。

齐白石的两颗印章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卓越的国画大师,一生活了九十七岁,毕业作画不辍。他生前曾刻过这么两块印章,一块刻着:

痴思长绳系日另一块刻着:

要知天道酬勤将这两块印章的文字合在一起,刚好形成一副警策的对联。上句想象奇特,要将太阳用绳子拴住,不让它下山,生动地表现出齐白石珍惜光阴的心情;下句说明做学问的窍门全在于一个“勤”字,要想取得收获,必须勤于耕耘,容不得半点虚衍。

这可作为治学者的座右铭。

“万斤大锤击蚂蚁”

有一联出语甚奇,它是当代知名的社会科学家敢峰同志写的:

万斤大锤击蚂蚁;弱弩之末穿铁板。

击蚂蚁何必用“万斤大锤”?古语说“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那么,它又怎能穿过铁板?这里面是有含意的。意思是说,要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好,即使对小事情(例如“击蚂蚁”)也要认真重视,全力以赴。在工作之余,虽然心力疲惫,已成弱弩之末,但还要以“穿铁板”的精神来从事业余的研究、写作等有益活动。

敢峰同志的这副对联,虽然字的平仄不够规范,但对我们很有启发。

“夺席敢闻文字狱”

我国近代思想界的先驱龚自珍曾写过一联: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文字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在清代,文字狱的惨酷程度,是史无前例的。当时的读书人为避横祸,只好钻故书堆,在文章考据方面下功夫,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强调“为稻粱谋”,就是强调不问政事,想避开文字狱。这副对联,反映了这种心情。

但谁也不会想到,在社会进化了一百多年后,我国又发生了一场连续十年的大悲剧。封建主义的阴魂笼罩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文字狱。在十年中,多少知识分子被迫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那恐怖岁月里,有人写过这么一联:

夺席敢闻文字狱;著书岂为稻粱谋。

此联是从龚自珍所写的对联点化成的,境界完全不同。

当时,残酷的现实,教育和锻炼了不少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拿起正义的笔杆,揭露“四人帮”及其爪牙的罪恶。

这副对联,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不怕受迫害的大无畏精神,见出正直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勤劳可致富

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换句话说,便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无得。这副对联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这个道理。它将“退而结网”、“守株待兔”的成语的含意化用到联语中,来劝勉人们走勤劳致富的道路,既通俗而又有说服力。

“德润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广大群众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不少人建了新房。有一位同志的新房落成,乔迁之日,许多朋友都来祝贺,夸他致富有方。他却谦逊地吟出一联:

富润屋;德润身。

这六个字,用词浅白而寓意深刻,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境界。“润”字用得新鲜。

倒坐观音像联

清康熙朝,有个名叫杨兰坡的人曾在广东海珠寺为倒坐观音像题写一联:

问大士缘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

不离佛理,妙语解颐而又含意深刻,向天下凡夫俗子抽了一鞭。“不肯回头”是知错不改的意思。

邯郸吕仙祠联

邯郸吕仙祠有一联: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则对联的上句,隐括了“黄粱美梦”的典故。唐人沈既济《枕中记》说:有个姓卢的书生,在邯郸一间旅店中遇见一个道士;道士给他一个枕头,他枕着它睡着了。卢生在梦中做了大官,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店主人的黄粱饭还未煮熟呢!这则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对联没有直接点出“黄粱”二字,只通过“二三更时”(睡着觉发梦)写出,是比较含蓄的。

人固有一死,下句写的也是事实。它的主题与上句一致,宣扬“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

这副对联,在思想性方面并不可取,但它能将哲理寄付在通俗的文字中,将典故融化在生活的叙写里,技巧是颇高的。

江苏某佛寺联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对于佛寺的对联来说,这一联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宣扬皈依佛教,就可以摆脱名、利的羁绊,可以引导“梦迷人”脱离青海的“妙处”;对仗工稳,艺术地宣扬了佛教的功德。事实上,“着起袈裟事更多”,和尚也难彻底脱离名、利的“苦海”。

弥勒佛对联(二则)

(一)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