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教师公文包-心理咨询百问
16407000000026

第26章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病案分析(3)

一周后病人复诊:病人的父母补充了一些情况,说他最怕那种费力的、带出粘液的咳嗽。在他九岁时和家人一起驾车外出,遭遇严重车祸,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受伤。叔叔受伤最重,临时被人抬到附近一家农舍等待营救,由他照护。叔叔胸部被压伤,呼吸困难,费力,不停地咳嗽。由于内出血、呼吸道不畅,咳嗽越来越费劲,无力。自此,病人对咳嗽产生了强烈的恐怖。由此,可确诊:该患者确系儿童恐怖症。

施治方案:继续服用安定片,对患者进行支持治疗,引导患者宣泄恐怖情绪。支持疗法指通过对患儿进行解释、安慰、鼓励、疏导感情、调整环境等处理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辅助性疗法,可配合其它方法使用。

咨询与治疗:让患者尽量回忆其叔叔受伤后咳嗽的情形,并且描述出来,最开始,患者非常害怕,浑身发抖。经过一遍一遍的回忆,描述,患者的恐怖情绪慢慢减少,情绪渐渐趋于稳定,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不再对咳嗽产生恐怖。

【病案2】

患者情况:焦某,男,十二岁,中学生。

其父叙述这个男孩的病情:三年来目光不敢与人相对,否则就惊恐万状。

其父亲回忆说:“儿子在三年前发现有近视,因而去配了一副眼镜,但配后迟迟不敢戴,怕别人见了笑话。某日上课时,因感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模糊看不清,而试着第一次戴上了眼镜,谁知这时老师正好回转身,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他在与老师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突感内心一阵莫明其妙的恐惧,因而赶快低头,但仍心跳不已。此后再也不敢与这老师对视,为了回避老师的目光,他由前排座位调到后排,但仍不敢相对。其后一进教室,内心即感忐忑不安,自己形容‘简直像在法庭受审判一样’。

不久,他扩大到怕见其他老师,同学,以至所有人的目光,继而又发展到怕与电视、电影荧幕上的人相视,最后竟这回想起与别人目光相视时的情景,都会感到心惊肉跳。他想控制自己不看别人,如走路、吃饭部低着头,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但在他思想中却愈是想要与别人对视。偶尔真的与别人目光对视了,他就紧张害怕到浑身发抖,面部肌肉抽搐,为此他痛苦不已,曾想弄瞎自己的双眼,也曾想轻生,但却下不了决心。”作为家长实在担心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于是向心理医生求助。

分析诊断:由于焦某自己本来心理素质不好,面子思想严重,害怕戴上眼镜被别人笑话,他自己首先产生一种不敢以戴眼镜面对人的心理因素,久而久之,愈来愈深地陷入这种恐怖之中,形成了典型的对视恐怖症。

施治方案:采用支恃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所谓支持疗法,是通过对患儿进行解释,安慰,鼓励、疏导感情、调整环境等处理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系统脱敏治疗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让其逐渐适应,最后达到消除恐怖症的目的。

咨询与治疗:用支持疗法,消除孩子恐怖的心理因素,告诉他戴眼镜是很正常的事情,周围不是也有许多人戴眼镜吗,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恐怖。与此同时,进行系统脱敏。先让孩子与家人的目光对视,当孩子的目光与家人对视时,对他进行鼓励,逐渐地,要求孩子与和他要好的同学目光对视……。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恐怖症消除。

【病案3】

患者情况:黄某,女,九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她在学校担任中队长职务,事事以身作则,学习努力,工作认真,深得老师和家长喜欢。然而,黄某毕竟只有九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免会做出一二件傻事,老师和家长也难免会批评几句。虽然这些批评都是善意的,黄某也丝毫没有因此而产生过抵触情绪。但私下里,黄某却以此为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差错。她严厉地苛求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书包,一次又一次地检验作业,反反复复地练习第二天的中队长讲话……几乎天天要到深夜才能上床。确实,她不再有任何差错了,但她却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喊肚子痛,只想大便或小便,从六时到七时这一个小时内,忙碌不停地奔波于厕所间,最后还得强忍着腹痛去学校上课。医生检查虽未发现有任何胃肠道疾病,但她的腹痛却与日俱增。最后,她只能向母亲摊牌了,她说:“我怕去学校,我怕做错事,我怕答错问题,我怕老师批评。”令人奇怪的是,每当母亲同意黄某在家休息一天时,黄某立即安然无事,腹痛也不治自愈。假如母亲不允许她请假在家,黄某立即会急得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加剧,常常在床上打滚,其样子十分可怕。对女儿人现出的症状,母亲束手无策,到学校找老师想办法,老师介绍说可到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于是母亲只好心急火燎地领着女儿来到了心理咨询所。

分析诊断:心理医生会同体检人员对黄某进行了体格检查,发现她的确无任何胃肠道疾病,又通过心理测试,也没发现她精神方面有何障碍。于是,医生诊断她得了学校恐怖症。

施治方案:对于患学校恐怖症的儿童,主要应加强心理护理,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发泄,并在父母的指导师下注意其早期的人格培养。

咨询与治疗:心理医生首先向黄某的母亲分析了形成孩子对学校的恐怖的原因。其一是内因,那就是性格问题。易患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多表现得胆小、多疑、仔细、谨慎,而且还有点过敏。他们不仅平时不敢惹是生非,而且还特别小心翼翼,害怕犯错误。他们特别爱面子,受到一点批评后会羞得无地自容,考试时失落几分也会懊悔不已。这种孩子的特点是太认真、太仔细。

粗看起来,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优点,然而凡事“太”那个了,就成为性格缺陷了,这种性格缺陷也正是学校恐怖症的内因所在。其二是外因,那就是期望值过高。过高的期望值来自家长、老师,甚至学生本人。对这类学生要求过高,超过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极易造成心态失衡,而逐渐形成焦虑性心境。由于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这个时期的焦虑症状是以学校恐怖,考试恐怖为突出表现的。

同时,心理医生对学校恐怖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的后果,向黄某的母亲作了仔细的分析。儿童对学校的恐怖,通常会带来下列后果:

(1)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生由于精神紧张、恐怖而缺课。停学,这样势必影响学业。即使坚持上学,也会极度焦虑而影响课堂效果,妨碍学习。

(2)考试及升学恐怖症。学习成绩下降以后,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失了面子,因而不敢参加考试,以致逐渐发展成考试恐怖症、升学恐怖症。

(3)离家出走。严重焦虑发作的学校恐怖症患者,一旦看到学校或遇到考试,犹如大难临头,万分恐惧。如果他们既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理解又得不到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相反被迫继续上学,他们将会在“实在难以忍受”的情况下离家出走,以逃避痛苦。

(4)产生自杀行为。有些学校恐怖症患者,内心痛苦不堪,但又无法摆脱,心理防线已崩溃,有时会采用自杀手段,用死亡来逃避现实。

因此,为了缓解黄某目前对学校的恐怖,从现在起除了给学校讲明原因,带她到心理咨询机构定期进行咨询帮助,暂时离开诱发她产生焦虑情绪的环境外,还要求她的母亲要做到:

(1)从现在起就注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黄某胆量较小、性格较忧虑,因此要求她母亲不能对她过于严厉,应劝导她对待问题不能过分谨慎,合理放松情绪,懂得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的道理。只要尽最大努力,做到问心无愧即可,而不必时时去追求完美。

(2)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求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以缓解孩子由于在不良性格的基础上增加的心理压力,减少学校恐怖症的诱发因素。

其母亲表示赞同,决定回去后好好培养孩子的性格,争取帮孩子改变这种心理状况、一年后,心理医生随访调查,黄某的情况已完全改善,学习成绩良好,再也不害怕到学校了,并升任了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职务。

儿童恐怖症患儿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恐惧,而产生回避或退缩行为,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恐惧不等于恐怖症,它是正常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客观事物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曾有人对一组儿童进行纵向追踪调查到十四岁,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儿童在其发育的某一阶段都发生过恐惧的反应。儿童期的恐惧是十分短暂的,有研究表明,儿童恐惧在一周内消失的占百分之六,在三个月内消失的达百分之五十四,在一年内可全部消失。当然也有消失的时间要长一些的。

总之,许多恐惧不经任何处理,随着年龄增长均会自行消失。

另外,由于性格缺陷、溺爱和过分保护、期望值过高等因素也会诱发儿童的另一类恐怖症——学校恐怖症。这类儿童不愿上学;害怕上学考试;如果大人强迫患了学校恐怖症的儿童到学校,儿童则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心情和焦虑性躯体症状。患儿大多数都是好学生、优秀生,少数学生即使不是学习尖子,但也是听话、乖顺的学生,其智力水平要么高于一般者,要么低于一般者。

对患学校恐怖症儿童的治疗,应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教育治疗,并且要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

心理治疗可采用暗示疗法和脱敏疗法,暗示疗法又分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种。对小学儿童学校恐怖症一般宜采用他人暗示疗法,即由咨询医生对患儿施加暗示,使其按医生指引的方向去思考、体验,以调节和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和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可结合一些辅助手段如结患儿服用一些无副作用的“安慰剂”来提高疗效。

对患儿进行教育治疗,首先应帮助患儿融洽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改善家庭关系,为患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其次,家长和教师对患儿要关怀、信任,积极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其适应外界环境,努力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再次,要力求从教育方法上消除各种不良诱因,如对孩子的期望要切合实际情况,不能期望过高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不要对孩子过分娇养、溺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焦虑症

概述

儿童焦虑症又叫儿童焦虑性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恐惧,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

1.儿童焦虑症的种类及特征

(1)分离性焦虑。当患儿与亲人分离时产生明显的焦虑反应,毫无根据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与亲人失散及被坏人抓走或伤害。

(2)过度性焦虑。这主要表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女孩多于男孩。患儿常常对未来的事情表现出毫无根据的担忧和过分的焦虑、恐惧。

(3)社交性焦虑。多见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或主人面前表现得极其紧张,难以适应新环境,难与人交往。

2.儿童焦虑症的成因

(1)父母的影响。父母的精神健康状况和性格表现对儿童焦虑症产生的影响较大,父母的焦虑症可直接“传染”给孩子,如父母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可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

(2)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父母亲经常吵架打架、父母离异、亲人生病或死亡等都易使儿童产生焦虑反应。

(3)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产生焦虑反应。对孩子管教过严、要求过高、压力太大,使孩子精神高度紧张,也易产生焦虑反应。

(4)责任心过强,对自己期望太高。如总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或学习成绩不满意而导致焦虑的产生。

病案与诊治

【病案1】

患者情况:马某,女,六岁。最近以来,每次她爸爸出差。

她都是愁眉苦脸,心神不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老做噩梦。总是问妈妈:“我爸爸是不是不回来了?”我爸爸有没有生病?”对孩子的种种担心,妈妈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只有当爸爸平安回到家来,她的情绪才会慢慢好起来。马某的父母怀疑自己的女儿有些心理障碍,于是带马某前来咨询诊断。

分析诊断:据了解,患儿与爸爸平日里感情很好,她长这么大,爸爸极少离开孩子,最近由于工作关系,其爸爸需要常常出差,不得不要离开孩子,因而孩子一下子适应不了,造成了分离性焦虑症。

施治方案:针对患儿的情况,可以采用疏导疗法进行治疗,疏导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对患者进行安慰、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缓解消除患者的焦虑症状。

咨询与治疗:用亲切的语言对她进行安慰、劝导,告诉她:

你爸爸出差是工作的需要,这种分离只是暂时性的,爸爸一办完事就会回来的;再说,爸爸已是大人了,他自己会照顾自己,不要害怕、担心,以逐步减轻、缓解、消除其焦虑反应。在进行疏导疗法的同时,还可使用矛盾意向疗法,让她多次经历爸爸出差的事情,结果发现,爸爸多次出差都能平安回来,自己的害怕担心是多余的,慢慢对爸爸出差这件事就不会再感到异常紧张焦虑不安了。

【病案2】

患者情况:王某,女,十二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患者平时上课比较认真,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但是一遇考试,不论大考小考,成绩均不如平日,因而在班里成绩属中下水平,其父母虽只有高小文化水平,但对女儿的学习很看重,要求较高,每次考试都要求孩子要考多少多少分等等,患者一到考试就非常紧张,十分害怕考不好,在考试时患者常常脸色发白,满头冒汗,常常是平时会的知识,在考试时却都不会了。

分析诊断:很显然,王某是患了考试焦虑症,这是在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焦虑症,患者平时胆小,孤僻,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自尊心极强,爱面子,每次考试之前,总担心考不好,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和老师同学的嘲笑,所以非常紧张,一紧张自然也考不出好成绩,如此恶性循环,使王某患上了考试焦虑症。

施治方法:给患者施行满灌疗法,即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对患儿能引起最强烈的焦虑情绪的刺激,以“冲击”患儿,使患儿克服对某些情境、事件的焦虑反应。

咨询与治疗:在治疗时,心理医生让她想象自己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如同学对她的讥讽,父母对她的失望、甚至打骂等等,患者随着心理医生的指示语进行想象,在开始阶段,她表现得十分紧张,哭泣得愈来愈厉害;但是,一会儿后她的颤抖便停止了。心理医生指示她把可怕的情境想象得尽可能栩栩如生,以使害怕的情绪逐渐减退。这样“冲击”了一个半小时之后,她完全平静下来。休息半小时之后,心理医生指示她重复前面进行的想象,想象中如果产生紧张的感觉,不必回避,要尽量体验这种感觉,越清晰越好;如果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休息半小时再进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