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教师公文包-心理咨询百问
16407000000003

第3章 儿童主要心理特征(2)

心理素质的内在性,还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学生是心理素质的负荷者,是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因。教育工作者如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因素,使之产生一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主体性的自觉展开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则难以收到实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而儿童和青少年期主要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在学样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教育质量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特别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就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成为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由心理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决定的。人的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它以广泛的内容,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言行实际上就是其心理活动的不同程度的外在化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其本身实际上就隶属于人的个性心理范畴,所形成素质结构的各部分也都必须借助认识过程,受其他心理活动所制约才能形成和发展。下面就社会主义教育所应形成的素质结构的主要成分——德、智、体的教育,看看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的任务就是指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或规格,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而人的道德品质则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并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出现的。当一个人出现了本人的观点、态度、个人有要求、评价,换言之,出现了内心环境、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内心的监督和制裁,这时人就能依据他所掌握的道德准则和信念来活动,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这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道德品质。任何品质的构成都依赖于个性倾向性,道德品质也不例外。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性倾向中的最高境界,对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修养以及一切品质起着总的指导作用。一个人要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解决人生观问题。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点对品德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中性格与品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某些性格既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包含着一个人有关的道德和伦理倾向,两者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气质作为影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征,虽不能决定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但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若能采用恰当的教育措施,利用其积极的一方,也能对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人的能力发展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至于心理结构中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成分都对品德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许多品德不良学生,就是因为认识上的扭曲,缺少正确的导向能力;或意志薄弱,不能抗拒外界的诱惑,不能依据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需要作出适当的调节,而导致了品德上的问题,并且他们都具有较多的情绪上的障碍。不少研究也证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一般也都有程度不同的思想品德问题。总之,心理因素作为内在条件是品德形成的内因,教育作为外部影响是品德形成的外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不了解这一点就永远也不会搞清楚,在同一教育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品德高尚,有的人品德则不良。当然,另一方面,某一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它又将影响人的个性发展和整个心理面貌。思想道德问题同心理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智育的第一个任务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既与人的认识过程有关,也与人的意向过程有关。正常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人从事学习活动所必须的基本心理条件。

首先正常的智力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如前所述,心理健康的学生虽然智力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都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上。学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从事学习活动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着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积极的心境,有从事学习活动的兴趣,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意志对学习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能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习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手段。俗话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入林”,就充分说明了性格对学习的重要影响。总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只有其心理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由此也说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具有正常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是使他们进行学习的有效心理保障。事实上,心理学的很多研究业已证明,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大多源于一些人格因素。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智育的另一重要任务。而智力作为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最一般的潜能和智慧行为,本身就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正常的智力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生活、学习;既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又有适宜的抱负水平;对学习、工作既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又有高度热情。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路途中,能持久、不屈不挠地把已开始的行动坚持到底,即使遭受挫折也不灰心,具有顽强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又能根据任务的需要和变化的情境,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毫无疑问,这些品质对人的潜能的发挥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的发育和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即心身关系虽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但心理健康是人身体健康地一个重要部分。

一个人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不断地对环境作出相应的适应,一旦人不能适应各种刺激,就会产生各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有许多疾病的起因都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且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生物方面的伤害已日益受到控制,社会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总的趋势是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保健制度的不当。所以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意义。

至于社会主义教育应形成的其他素质,其发展也都依赖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最佳运动状态,人的各方面素质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和内在动因。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与国民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及身体素质都有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儿童青少年是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亦是个性品质形成时期,一个人良好的智力及个性品质正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在这个时期能否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形成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思想品德、学业、能力,以及个性、人生观的形成发展乃至未来国民的素质都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如能为学生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往往会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宝贵财富;反之,如果由于教育上的疏忽和错误,造成学生身心发展某方面的缺陷,那就会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成人中有23.4%的心身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及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都起因于学生时期。生活中不少事实也表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在他们走出学校后,仍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终生难愈。

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意义还应从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看,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一二十年以后,他们将成为四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而且随着一代代青少年长大成人跨入社会建设行列,他们所具备的素质将构成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及前途。何况我国当代青少年所肩负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重大、更艰巨。因此,对这一代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就更显得特别重要。时代要求这一代青少年不仅德、智、体、美、劳得到良好发展,而且要求具备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加强包括心理健康的内的全面发展教育才能造就出这样的新人。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精神文明赖以实现的手段。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广大儿童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心理素质同样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