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生命更灿烂(名师解惑丛书)
16407600000012

第12章 为人处世交往技巧(3)

二、你与人相处的能力怎样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很多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和协作越来越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但是你能适应这种情况,处理好各方关系吗?你与人相处的能力到底怎样?下面的20个问题会帮助你检查这方面的能力,以便提高你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每一问题请如实选择“是”或“否”,然后对照答案计分。

1.你是否在别人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表达你的观点?

2.你是否认为在你的好朋友中,你比他们中至少3个人更有本领?

3.你是否认为独自一人吃饭是一种享受?

4.你对报刊上的侦探故事、破案消息报道是否很有兴趣?

5.你对这种测验题是否有兴趣?

6.你是否喜欢向别人谈论自己的抱负、失望和困难?

7.你是否经常向别人借东西?

8.和朋友外出、娱乐、吃饭时,你是否希望各付各的钱?

9.当你讲述一件事情时,是否把每一个细节都讲出来?

10.当你招待朋友需要花少量钱时,你是否喜欢这种招待?

11.你是否为自己绝对坦率直言而自豪?

12.当你和别人有约会时,你是否常常使对方等候你?

13.你是否从内心中喜欢孩子?

14.你是否爱开庸俗的玩笑?

15.你对人是否常怀有恶意?

16.你讲话时,是否常使用“非常”、“特别”、“好极了”、“坏极了”一类的字眼?

17.购物、乘车时,如果售货员或售票员态度不好,你是否非常生气?

18.那些不像你一样对音乐、书籍或体育活动充满热情的人,你是否认为他们愚蠢无聊?

19.你是否常许诺但不兑现?

20.在不利的情况下,你会灰心失望吗?

评价:

每答对一题为1分。

16-20分,相当好;12~15分,很好;

8~11分,不太好;7分以下,不好。

——选自《心理测试手册》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青少年与人交往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幽默的魅力

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的语言在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擅长幽默”的学生童年时代就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成功,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很难讨厌能让他笑起来的人。”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幽默风趣的学生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受欢迎。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四、五岁的学生,社交能力强就比较容易与同伴幽默地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别人的幽默逗得大笑。一次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幽默风趣”被当成交友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人类一旦创造了伟大的幽默精神,形成了超拔的幽默的人生态度,具备了卓越的幽默的个性才情,终究要将它们释放出来——不放不足以平民愤——不信你试试:如果这世界上没有幽默?因此,在管理中,同样也不能缺少幽默,成功的管理者,都具备一定的幽默素质。幽默有用武之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我们将提供不同的幽默应用方法,供大家从了解幽默心理出发,在各个领域发挥幽默的才能。

(二)机智幽默

幽默经常表现于待人接物,处理公务时的机智应对,幽默是人在社会获得成功的有效工具。

有个人到澳大利亚来旅游,对当地农民夸耀自己国家的水果:“在我的国家,橘子嘛,看上去真像足球!在那儿要砍香蕉的话,嗯,搞错了还以为是座塔呢!……”

正当他夸夸其谈时,不小心绊倒在身后推积如山的西瓜上。这时,那位当地农民开口了:“小心!请别踩了我的葡萄!”

这位吹牛游客遭到如此的嘲讽,正是他的“吹”有应得。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农民的机智。那些对逻辑敏感,并能熟练运用的人,往往能立于不败这地。

美国人扫墓,只供鲜花一束,而中国人则是鸡鸭鱼肉。

于是,美国人嘲弄地问中国人:“你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墓里的人什么时候出来吃呀?”中国人回答说:“当你们墓里的人出来赏花的时候,我们的人就来吃了。”

这位中国洞察到那位美国人逻辑上的错误。美国人在讥笑中国人时忘记了自己的行为。因为他送鲜花时和嘲笑中国人时分别遵循的是两种相互矛盾的逻辑。也就是说这位中国人看出了美国人嘲笑的正是他们自己。

(三)夸张幽默

华君武有两幅漫画:两幅画都以夸张手法反映学校生活。作业再多,也不会把一个孩子压得趴倒在地,但画家反映的确实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以夸张的手法把祖国的花朵——少年儿童,变成了俯首伏地挥笔不止、整日忙于作业的“牛”,又巧妙地更换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由于鲁迅的这句话早已家喻户晓,形成固定的俗语式的格局,一旦改动,新意顿出,谐趣盎然。

第二幅画上的几个学生全部戴眼镜,唱的是“近视歌”,内容是早晨七点开始读书,傍晚七点才放学,回家还要做作业。学校作业尽管很重,近视眼尽管多,但一般说还不至于这样,很显然,画家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这两幅幽默漫画,也许根本不会引人发笑,却能引起人们沉重的思考。

上面说的是造型上的夸张造成幽默,生活中更多的是口语中的夸张,造成大量令人发噱的妙语。例如:——某富翁家请了个教书先生,每天饮食不变样,顿顿吃冬瓜。

先生问道:“你家难道只喜欢吃冬瓜吗?”

主人说:“是的,冬瓜不只味道好,还可以使眼睛明亮。”

有一天,主人到学馆里来,先生站在窗前眺望,好像没有见到他一样,主人叫了一声,先生才回转身来,说:“我在这里看城里的演戏哩!”

主人听了大为诧异,问:“城里演戏,这里怎能看得见,有几十里路程呐!”

先生说:“因为顿顿吃冬瓜,眼力太好了”

最后一句话,先生以极度夸张地突出了东家讲话的荒谬,讽刺了那个富翁的吝啬,幽默之趣溢于言表。

夸张,夸张到令人发笑的程度,既能使人惊醒,又造成很强的幽默感。分析上列几则材料,可以看出由夸张造成幽默,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言过其实。说的话与实际情况相比,在数量上、程度上常有巨大差距;

二是言有其实。上面这些幽默材料所言均有依据:学校课业负担之重,人们有目共睹;吝啬成性的人为数并不在少。这些都是事实。凡是有事实为依据的夸张才能使人相信,造成幽默。

三是极度夸张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不协调,使人觉得滑稽有趣,从而形成了幽默,而其意义则由人们于各种滋味的笑中品味。达到出较好的交际效果。

幽默中运用夸张的因素,因为是要取得令人回味后才开颜的效果,所以,它往往是间接的夸张。也就是说,它通过说出某种后果来让听众或读者独自领会其中暗含的夸张。

有两个人相互吹嘘自己国家的桥高。

一个说:“在我们国家的那座桥上,一个人如果想自杀,他十分钟后才会落水淹死。”“这算什么!”另一个说,“在我们国家那座桥上,一个人要想跳下去自杀,你猜他是怎么死的?他是饿死的!”

这两个人夸张得很离奇,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们很巧妙。特别是第二个人,他首先让你想,一个人多少天不吃饭才能饿死,而从桥上往下跳,几天几夜之后,他都在空中饿死了,还没有落水。这座该有多高啊!

(四)荒谬幽默

荒谬的幽默是以插科打诨为特色,它们往往出自幽默使用者的有意为之。他们故意用一个错误可笑的行为或一个荒谬绝伦的回答来产生幽默,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它本是一个错误,你也可能发笑,但那是你在笑他的愚蠢,而不是笑他的幽默。这其中有质的不同,虽然他们都使你发笑。

如果局限于语法、逻辑等角度,荒谬的幽默往往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愚蠢错误。但从幽默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是荒谬的,所以,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提到一个机智移位的例子,其实故事中主人公正是采用了荒谬法。有一次,有人问和蔼的女演员格米伊尔芳龄多少,她回答道:“在布鲁姆。”这回答多少有些荒谬可笑。别人问她的年龄,她却回答她的出生地,这样预防别人再问,同时,她用这种方法暗示:“我想避而不答你这个问题。”有个医术很差的大夫,从来没有治愈过一个病人,他的朋友指责他:“难道你不知道怎样治病吗?”

“你错了,我的朋友,”这位医师回答道:“我非常了解我的技术,我完全按照医学教科书治疗病人,该受指责的不是我而是病人,因为他们从来不按照我们的书来发病。”

这位医生的荒谬的逻辑错误不是让我们感到可笑吗?也可能这是医生的幽默,是他的自我嘲笑。

(五)“偷梁换柱”幽默

这实质上是一种愉快概念、故意违反逻辑的机智幽默。

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里根在底特律对人说:

“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卡特走过来问我为什么抢他的工作。我对他说,我不想抢他的工作。我只是想做总统。”

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只有一个意思,这意思,对于说话者和听者都应是清楚的。这里,卡特说的“工作”意思当然是指他——总统的“工作”。而里根却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工作”一词拖到广义的概念之中,而换上了“总统”,这样就产生了幽默。

偷换概念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请看:

阿凡提当理发匠,大巴依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想整治他一下。

有一天。大巴依又来理发了。阿凡提给他刮脸时问他:“巴依,您要眉毛吗?”

“当然要!这还用问!”“好,你要我给您!”阿凡提说着,就把巴依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巴依气得说不出话。

“巴依,胡子要吗?”

巴依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嚓几刀,就把巴依的胡子刮下来,扔在地上。

这里,阿凡提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来“偷梁换柱”。巴依的“要”是指留在原来地方,不用剃掉。而阿凡提却把它换成“巴依手拿着”,“要”就成了“用手拿着”;“不要”因而也就扔在地上。这样,当然造成了幽默效果。

男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们说:“两个女人就顶一千只鸭子。”

一会儿老师的太太来找他,一个女生赶忙去报告老师说:“老师,门口有五百只鸭子找您。”

老师的原来比喻是说“两个女人吵闹声就跟一千只鸭子的叫唤声一样高。”而那位女生直接把“一个女人”偷换成“五百只鸭子”,用的是修辞学中的借代格。

(六)诡辩幽默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机智及其与无意识关系》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绅士走进一家商店,让售货员取了一块珍奇的糕点,但他很快又把它退了回去另要了一些酒。他把酒喝干,没有付钱就准备扬长而去。售货员把他拽回去。

“你拽我干什么?”他问道。

“请付酒钱。”售货员说。

“我已经用糕点把它顶替了。”

“是的,但你也没有付糕点的钱。”

是啊,但我也并没有吃你的糕点呀。”

这个诡谲的顾客把糕点和利用它换酒喝扯在一起,但这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关系。对售货员来说,这件事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过程。这顾客先拿了那块珍奇的糕点,但又把它退了,所以他不用付糕点钱。然后人喝了酒,却不付钱,而拿那块根本不属于他的糕点来顶替。这就是诡辩幽默,有时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

(七)批评幽默

小王同学过16岁生日,很多同学前来祝贺。圆桌正中放着一只精美的大蛋糕,10多支美丽的生日蜡烛被点燃了,烛光映着小王幸福的笑脸。不知谁打开了录音机,室内立刻充满了轻快优美的旋律。在风俗乐的气氛中,小王拿起小刀,给大家分蛋糕。谁知一刀切下去,中间出现一个黑糊糊的小东西。同学们凑上前细看,一时竟辨不清是什么玩意儿。小王拿刀挑出那小东西仔细辨认,禁不住惊呼:“我的天哪,是个烟蒂!”顿时,洋溢着欢快气氛的生日晚会被搅乱了。……

碰到这类事,我们应当学学美国人的幽默。

有人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在一家酒吧间,顾客从侍者端上来的啤酒杯里发现了苍蝇,各个国家的人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墨西哥人会向侍者指出这个事实,然后紧盯着他看。法国人会随手将啤酒倾泼一空。英国人会以绅士的姿态吩咐侍者:“换一杯酒来!”葡萄牙人会不去喝它,留下酒款,一声不吭地离开酒吧。沙特阿拉伯人会叫回侍者,不动声色地请他喝下这杯酒。美国人则会对侍者说:“啤酒和苍蝇应该分别放置,如果顾客喜欢在啤酒里加苍蝇,就由他自行放置,那岂不更好吗?”

美国人的处理多么富有艺术性!既解决了问题,又不红脸,也不刺伤人。批评者本人的心境是平和而愉悦的,被批评者也是心服口服的。人际交往中,作批评并非易事,处理得不好,常会引起逆反心理。然而,如果把批评藏在微笑背后,它就变得容易使人接受了。

由此,我们联想到上文提及的那次生日晚会,如果晚会的主人小王富于幽默感,他就应该效法美国人的做法,委婉地说:“啊!奶油香烟头夹心蛋糕。这可富有深意呢!我刚刚满16岁,未来的生活将像奶油蛋糕这样甜美,但有时也少不了夹进香烟头这样使人倒胃口的东西!我要在顺境中提防逆流,是吗?我真应该谢谢做这块蛋糕的大师傅呢!应该给他发100元奖金!”一番风趣的话语,可能会引来伙伴们朗朗的笑声。在笑声中,主人再让客人们品尝其他水果、糕点,开始晚会准备好的另一些节目。这一风波不就借幽默的谈话平息了吗?

事后,那位购蛋糕的同学也可仿效美国人的幽默,给食品店打电话,或直接找店经理面谈。具体说法可以千变万化,但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那就是:把批评藏在微笑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