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生命更灿烂(名师解惑丛书)
16407600000003

第3章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3)

观察力的准确性是纠正谬误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如认识的局限性,传统观念的束缚,观察的主观性错误,科学仪器的局限性等常会造成观察结果的错误并导致理论的错误。观察力的敏感性是纠正这些谬误的有利工具。中国清朝医学家王清任为了认识人体的内脏,亲自从尸体上观察内脏的情况,并且进行了动物解剖实验,纠正了古书对人体脏腑记载的某些错误,他明确指出,人的记性不在心而在脑等。

在创造活动中创造的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在科学观察过程中全神贯注,追本求源,提高观察水平。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1888—1939年)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与长期的观察锻炼,使他的观察力的准确性达到惊人水平。他能够根据学生的外表特征,难以捉摸的鬼脸,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腔调等的观察对学员的心理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

3.全面性。观察力的全面性要求创造的主体从创造对象的各个方面、角度及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创造主体观察的创造对象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只有这样获得的观察结果才比较全面。因此创造主体长期的、系统的科学观察,对于全面地揭示创造对象的规律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从青少年时代起一直到逝世前一天,几十年如一日,每天观测记录当天的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和物候变化。他在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了内容丰富的《物候学》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著作。观察力的全面性品质在竺可桢的科学贡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观察力对创新能力的作用

观察力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既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又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还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极大地影响着创新活动的水平。

1.观察力是创新的智力源泉。从认识论基本原理的角度来看,观察是认知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开端与源泉。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

创新活动是创造主体有目的的、自觉的、有计划的活动。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形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感知能力。创造主体在创新活动中通过观察力获得创造的信息。观察是客观世界的信息转化为创造主体经验的唯一途径。无论是从事什么创新活动的创造主体,观察力都是他们创新活动的门户,都是认识创造对象所必须具备的智力因素。

2.观察力是创新获得感性材料的智力条件。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对创造对象进行仔细的观察,是创造主体获得创造感性材料和信息的智力条件。创造主体只有借助观察力,才能获得对创造对象的感性认识。中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4年)巨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一些就是创造主体不辞辛苦,游历四方,实地观察所获得的结果。

1977年3月,中国与美国等国的天文学家通过趋势观察发现了天王星有环,被认为1930年发现冥王星以来太阳系天文学的重大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的手段不断改进,为创造主体获得感性材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察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降低了观察力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观察手段的现代化对创造主体的观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主体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观察力,才能通过现代化的观察工具获得大量的、准确无误的观察结果。

3.观察力是科学理论建立与发展的智力基础。创造的主体可以通过观察力来获得多方面的科学事实,是主体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年)说:“由于观察建立理论,通过理论来改正观察。”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科学观察与科学理论二者的相互作用。爱因斯坦指出:“而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是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正性也正在此。”创造主体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科学事实,经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上升为科学理论。可以说,没有科学观察,就没有科学理论。波兰科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坚持观察天象30年之久,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达尔文航海考察5年,获得大量的材料,经过长期的理论分析,创造了生物进化论。中国明朝科学家徐霞客旅行考察34年,写成一部《徐霞客游记》,对中国地理地貌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敏锐的观察力是捕捉机遇,抓住时机的重要智力因素。捕捉机遇,抓住时机的心理条件很多,而敏锐的观察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当创造主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能够全面观察创造对象,既能观察到创造对象明显的特征,又能敏锐地觉察出创造对象的隐蔽的特性;既能注意预先确定的观察内容,又能不放过意外出现的情况,获得创造对象的更多信息,能够及时地、敏锐地、准确地捕捉到创新活动中的机遇。而观察力较差,往往仅注意事先确定的观察内容,而对创新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的观察不敏感,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白白放弃进一步探索的线索。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881—1955年)由于机遇而发现了青霉素。他对此曾说过:“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

5.观察力水平高低是影响创新水平的一个智力条件。影响创新水平的心理因素很多,但观察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创新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创新首先开始于观察。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就能在观察中获得丰富、准确、深刻的信息,为提高创新水平奠定基础。如果观察力差,在观察中获得的信息不全面,就会降低创新活动的水平。观察出现主观性错误,将导致创新活动的失败。

众所周知,众多著名科学家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都与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密切相关的。前苏联生物学家米邱林(1855—1935年)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就与他具备敏锐而精确的观察力分不开。他很善于发现对创造新的植物品种有利的细节,能够在别人察觉不到的特点上,从数以百计的树苗中选择所需要的标准树苗。达尔文的杰出贡献也与他具有精细的观察能力相联系。

(三)青少年观察力的培养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既要培养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还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良好的观察类型。

1.培养观察的良好的丰富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观察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注意品质,浓厚的观察兴趣,协调的观察心理活动。

(1)良好的注意品质的培养。注意与观察过程密切相连,创造主体在创新活动的观察中,始终都伴随着注意,良好的注意品质能提高观察力的效应。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注意的分配等几种注意品质对增强观察力有很大的作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感知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广度,能够扩大创造主体观察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获得较多创造对象的信息。创造主体扩大自己注意的广度,就能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的时间性与平衡性——即注意在一定的事物上所持续的时间及所取得的效果。创造主体对创造对象的观察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持续时间,因此注意的稳定性是创造主体保证深入细致的观察必不可少的条件。创造主体注意的稳定性水平越高,就越能保证完成系统的、长期的科学观察。

注意要集中。注意集中指的是创造主体注意于创造对象的集中程度或注意的强烈性。注意集中是创造主体完成观察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注意集中有助于提高观察力的敏感性、准确性与全面性。

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动作上去。科学观察是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几个观察方面上,因此注意分配使创造主体的观察富有条理性,使观察获得的信息便于创造性思维活动,注意分配的困难可能造成观察杂乱无章,影响观察的速度与正确性。

(2)形成浓厚的合理的观察兴趣。创造主体的兴趣对观察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科学家到同一地区考察,大家的兴趣不同,观察的对象不尽相同。动物学家注意集中在对当地动物的观察,植物学家则注意对当地植物的观察。教育学家考察当地的教育情况,心理学家则考察当地的风俗人情。创造主体培养浓厚的学术兴趣与专业兴趣,对提高观察力水平有很大帮助。兴趣广泛有助于提高观察力的全面性,才能进行多种多样的观察,从而获得广泛的信息。创造主体具有中心兴趣,有助于提高观察力的准确性,才能专心致志地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

(3)加强创造主体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创造主体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为了提高观察力水平,就要加强观察的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其中思维活动与观察活动的协调、多种感觉协同对于提高观察力的效应都很重要。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感知。思维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从而使观察有目的性。创造主体的观察是在一定的创造意识,一定的创造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观察力水平的高低,与思维参与的程度有关。只有思维参与观察活动才能提高观察的理解性,提高观察的迅速性、可靠性与系统性。

创造的主体在观察活动过程中,利用多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运动觉共同参与观察活动,并使多种感觉在观察活动中协调,就能提高大脑皮层的综合性功能,从各方面形成神经系统联系,从而加强观察力的全面性、准确性与敏感性。

2.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观察习惯。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对提高观察力的全面性、准确性与敏锐性,提高观察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不良的观察习惯有很多不利因素,如将造成观察结果不准确,或者观察结果杂乱无章甚至可能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经指出:“培养那种从积极的探究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1)培养青少年有计划、有目的观察习惯。进行科学观察,要养成有明确观察目的的习惯,要有观察的中心与观察的范围,保证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观察的目的愈明确、愈具体愈好。只有这样才能敏锐地观察创造对象,并能获得准确的观察结果。观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目的的明确程度。因此杰出的科学家非常重视观察的目的性。

格雷格说:“研究人员必须运用其大部分的知识和相当部分的才华,方能正确选出值得观察的对象。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选择,往往决定几个月工作的成败。并往往能把一个卓越的发明家同一个只是老实肯干的人区别开来。”

养成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习惯。周密的观察计划,才能确保观察有步骤地进行,才有可能使获得的观察结果具有准确性、条理性与联系性,从而全面地把握观察的对象。观察缺乏计划性将造成观察结果的局限性。为了保证观察的明确目的,在观察开始前,一定要有观察的书面计划,详细说明观察的内容、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步骤。

(2)培养科学的重复观察的习惯。创造对象往往是很复杂的,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创造主体要养成重复观察的习惯,特别是观察呈现时间短暂的现象,特别要注意反复观察,否则可能造成观察的失误。创造主体进行观察时,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与耳朵,否则可能歪曲事实。

(3)培养随时随地作全面记录的习惯。创造是非常严肃的工作。创造主体进行观察,一定要有观察的记录。创新活动最忌讳对观察结果不随时记录而依赖记忆。凭回忆留下的记录,往往失真,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开始从事创新活动的青少年科学家,务必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记录的内容要根据观察的目的设计记录表格,记录时要准确、具体。为了提高记录速度,事先制定速写符号,节约记录的时间,使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观测的对象上。

借助仪器,如照相机、录音机、录相机等进行记录,不仅能够保证观察的准确性,而且也可以重复观察,反复分析比较。使用记录仪器,一定要事先检查仪器功能是否正常,否则可能造成观察的失误或观察的遗漏。

3.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观察类型。培养良好的观察类型,不仅能够提高观察力的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与敏感性,而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对观察的指导。根据观察方法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可把观察类型分为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三种。

观察分析型。观察分析型的观察特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事物的局部与细节的观察比较深入,而对事物的整体的观察比较忽视。要避免观察分析型,因为这种观察获得的信息比较片面。从事分析性研究的人,容易形成观察分析型,因此更要注意避免这种观察类型的影响。

观察综合型。观察综合型的观察特点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事物整体的观察比较细致,而对事物局部的观察比较忽视,因而也要注意避免观察综合型,因为这种观察获得信息不够精确。从事综合型研究的人,容易形成观察综合型,因此要特别注意这种观察类型的影响。

观察分析-综合型。观察分析-综合型的观察特点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事物的观察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创造主体要努力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型。观察分析综合类型使观察主体能够全面深入地把握创造对象,获得的观察信息既全面又准确。

二、注重记忆能力对创新的转化作用

记忆是对事物认识、保持,再认与再现的过程。认识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保持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巩固;再认和再现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再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是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编码与组合的过程。如果没有记忆,感觉和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积累、思考、联想和创新也就不可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