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提高你的演讲能力(名师解惑丛书)
16407700000016

第16章 附录一《和名人学演讲》选读(2)

4.描绘细致。周恩来善于借助丰富的语汇精确、细致地描绘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

他在《反对官僚主义》这篇演讲中,为了说明“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病症”,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警惕,给各种类型的官僚主义者画了像。例如:“官气熏天,不可向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使气指,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不学无术,耻于下问;浮夸谎报,瞒哄中央;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功则归已,过则归人”是“不老实”的官僚主义。

此外还有强迫命令式的、懒汉式的官僚主义等等共20种。其中所用的形容词、成语多达几十个,而且无一重复。听起来极富节奏感,避免了刻板、单调和枯燥乏味,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5.逻辑力强。周恩来的演讲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它能够紧紧地吸引听众,最终使听众心悦诚服。

1955年4月,在亚、非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帝国主义分子曾想利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等问题,煽动一些国家的代表对我代表团进行围攻,妄图使会议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归于失败。会议气氛一度相当紧张。

周恩来当机立断,将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稿改用书面散发,又另外做了一篇补充发言。首先,他冷静而又严肃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接着,他提到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求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然后,他又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和确凿的证据,回答了所谓中国“无宗教信仰自由”和对邻国进行的“颠覆活动”等问题,揭穿了帝国主义分子的阴谋。最后,他热忱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而努力吧!”

全篇演讲逻辑严密,气势贯通,给人以豁达、畅通之感,引起代表们的强烈共鸣。

慷慨激昂,热情洋溢

——列宁的演讲艺术

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列宁的演讲艺术的风格及特色:

1.重点突出。列宁的演讲,首要的问题他都讲得很透,至于他一带而过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的都是些次要的问题。他总是把演讲的内容集中到主要点上,总是紧紧抓住那些演讲中心,从不偏离。他提出任务和解答问题也总是紧紧围绕演讲的主题,使其和所阐述的论点紧密相连。他的演讲严整得就像一块巨大而不可分割的金属一样。

2.脱稿而讲。列宁演讲通常没有讲稿,有时只在手上拿着一张记着他演讲提纲的小纸头。他带着这小纸头走上讲台,可是在演讲过程中,他几乎把它遗忘了,很难看上它两眼。

但是,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演讲绝非即兴之作,而是事先深思熟虑的结晶。要讲的基本观点,他都先考虑妥当,而对这些基本观点的阐述和论证好多则是产生于演讲进行之中。列宁在演讲中所显示出来的非凡的记忆,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辩证法,阐述问题的自然流畅与严谨的逻辑,以及洞察事物与预见其将来如何发展的能力,令人叹服。

3.语汇丰富。列宁的演讲风格绝不给人以空洞教条之感。他的演讲非常活泼、中肯精确、一针见血,并且永远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对抽象理论的阐述,对具体意见的说明与实际结论的推导交相辉映。他的演讲充满了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从不夹杂过多的数字。为了增强演讲的说服力,他总是使用精确的词汇和民间流行的俗语。在这一方面,似乎任何人都未能像列宁那样善于使用俄语的丰富语汇。

4.嘲讽辛辣。在论战中,如果有谁成了他嘲讽的对象时,他的演讲尤其生动活泼。他一向以其令人折服的逻辑,以其辛辣的讽刺,使所有的政敌及其他思想上的反对派,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5.态势优美。列宁演讲时,精神焕发,生气勃勃,不停地在台上走动着。他通常总是站在讲台外讲,因为讲台使他感到拘束。他登上讲台开始演讲。可是未等讲完三五句话,他就离开了讲台。他急步走到台前,来回走动着演讲,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打着生动有力不同的手势,并时而俯身向前,时而仰身向后。他努力使自己的演讲引起听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他演讲的姿态真正体现了他无穷的精力和他思想上巨大的内在力量。

6.内容深刻。无论列宁在什么地方——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还是在群众集会上演讲,仅仅三言两语就能征服整个会场,全体听众凝神定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直到演讲结束。其原因在于列宁所讲述的问题都是极端紧迫、极其重要的问题。他的演讲,内容深刻,总是同现实、同千百万人所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演讲能为最普通的人所热爱和理解。

7.通俗生动。列宁的演讲和他的文章一样,没有抽象的议论和堂皇的大道理。他总是用现实的生活,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理论上的问题。他的每次演讲,都有一些新的、独特的内容。对那些以前已经讲述过的内容,也总要赋予新的形式,或从另外的角度来重述。

他的演讲多变而不单调。他时而提出号召,时而发表议论,时而又像跟亲友聚会一样侃侃而谈。他在谈及十月革命的胜利时,谈及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时,慷慨激昂,热情洋溢。

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列宁的演讲。列宁的演讲首先是一种进发的激情,是一种热烈的号召。.无论是讲成就,还是谈缺点,或是讲任务,他永远是号召人们前进。

主旨简明,中心突出

——丘吉尔的演讲艺术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曾这样描写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在太平洋上就曾被他的演讲深深感动过。他的演讲对我感动之深,甚至超过了罗斯福总统的演讲。”

众所周知,尼克松当时是美国海军军官,而丘吉尔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讲竟能胜过美国总统对尼克松的吸引力,可见其演讲艺术的精湛。丘吉尔之所以具有卓越超群的演讲才能,是与他一生对演讲艺术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分不开的。

丘吉尔在早期就深信,雄辩的口才将是他获取权力成为伟人的阶梯。在他还只是大英帝国的卫戍部队里的中尉,驻扎在印度时,他就研究了狄斯雷利和格莱斯顿等英国大政治家在议会的演讲,以寻求演讲取胜的诀窍。

丘吉尔的演讲艺术主要有四大要素,即:

1.节奏。这里所说的“节奏”,是指丘吉尔的一种口语化的风格。演讲语言重在让人听,拥有一个以上从句的繁琐句子过于复杂,难以为耳朵所消化。他认为,演讲者应该把笨拙的“日耳曼语”的结构分解为简单的陈述句,而且不应将主动动词的力量牺牲在毫无生气的被动语态之中。被动语的句式在论文或社论中也许很合适,但丘吉尔相信,它在演讲中却很不中听。

2.措辞。措辞,或者说恰当的选词,用丘吉尔对有效的表达的观点来看,是他演讲艺术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他深知,抓住演讲精髓的恰当词语或词组会成为第二天报纸的标题。他在1951年提出的“首脑会议”就是这样的一个词组。人们或许不会忘记,“照常营业”这一口号正是丘吉尔发明的,当时他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陆军部长。

3.比拟。比拟,是交流的最有用的工具。丘吉尔认为,比拟也就是“类比”。

在《语言技能的支柱》这篇文章中,丘吉尔以德瑞主教讲的一句话为例:“一个强大民族可能同一个贞洁女子一样不易将自己的特权交付给别人。”

丘吉尔把绥靖主义者比做“给鳄鱼喂食、希望他最后才吃自己的人”和“骑虎难下的独裁者”。他把拉姆齐·麦克唐纳描绘成“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把杜勒斯比做“一头身背瓷器柜的公牛”。

4.中心论点。丘吉尔知道,口头演讲必须主旨简明,直截了当。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必须有一个“中心论点”。

丘吉尔说,复杂的推理可能符合论文的目的,但出色的演讲应当是“一连串事实都指向同一方向”,这也就是说,演讲者只有在结论已完全出现于脑海之际,才能开始演讲,而“结尾在达至之前就已经出现在眼前。所有语句都预示着那一结论,演讲最终在一片赞同的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

谁要是怀疑演讲的威力,那就请记住,丘吉尔正是通过他的演讲,和由他的演讲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捍卫了他国家的自由。在英国那阴沉的1940年,正是由于丘吉尔坚决的抗争,才劝服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提供援助,也阻止了希特勒实施海上侵略。用肯尼迪的话来说:“丘吉尔动员了英语语言并将它投入了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