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16413600000013

第13章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人生幸福

幸福,这个美好而令人陶醉的字眼,像一支火炬,点燃了许多人心灵的希望和幻想。古人云:“福喜之事,皆称为幸”,“福者,盈也”。的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幸福是同理想、事业、前途、友谊、爱情、家庭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它是美好的象征,令人心驰神往。

古往今来,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并渴望获得幸福。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更是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然而,究竟什么是幸福?我们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怎样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态度,关系到一个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而解决了这些问题,对帮助我们青少年朋友走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信念,从而有效地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甜蜜的事业

什么是幸福呢?自从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以来,人们对此就众说纷纭。早在古希腊时代,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极伟大的思想家”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个人自己的愉快与尊严。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灵魂的特性,追求幸福,要靠对上帝的信仰。而和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伊壁鸠鲁却认为幸福是“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爱米尔·左拉认为“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而近代杰出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则觉得应该从热爱工作中享受幸福。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尽情享乐就是幸福。有的人把富裕的物质生活看作幸福,而有的人则把充实的精神生活视为幸福。可见,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

我们认为,幸福,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而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态度。向往幸福,追求幸福,是人具有特殊能动性的一种表现。人,由于会劳动,会思维,因而就有动物所没有的“特殊能动性”。由于人有这种“特殊能动性”,就有追求,并能通过行动使这种追求成为现实。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阶级地位不同,以及文化、修养、经历、境遇、性格、习惯、爱好等不同,决定了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目的和追求,因而对幸福的感受和评价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互不相同的理解,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幸福观。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剥削阶级的幸福观都是极端利己主义的。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地主阶级把剥削压榨农民的血汗作为他们的幸福,有等级和特权就是幸福。而且他们极力宣扬禁欲主义,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劳动人民无条件地放弃一切尘世的幸福,忍受人间的一切苦难,他们自己却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认为有钱就是幸福,“钱能通神”。所以恩格斯曾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为了金钱,什么良心、道德、肉体甚至灵魂都可以标价出卖。正因为这样,资产阶级把物质享受和个人私欲的满足作为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他们的幸福是通过各种卑劣的手段,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而实现的。尽管资产阶级也曾提出过人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口号,但是,在资产主义社会里,这不仅是无法实现的空谈,而且是欺骗劳动人民为其卖命的诱饵。正如刘少奇在《人的阶级性》一文中所深刻揭露的:“一切剥削阶级都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受苦的基础上,都是牺牲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们的幸福,来造成个人或少数人们特殊的权力与特殊的享受。”

可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一定的阶段地位上对自己的生活和境遇,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正是这种感受、理解和评价,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是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超阶级的幸福观是不存在的。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少年,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也就是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呢?

涓涓细流汇成大河

我们知道,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斗争实践决定了其幸福观就是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最大的幸福就是推翻剥削者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正如雷锋所说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每一个有志青少年,只有树立了无产阶级的幸福观,把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崇高的精神生活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结合起来,在最宝贵的岁月里,用最旺盛的精力、最敏锐的智慧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为人类、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有的青少年认为,幸福是指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就是追求幸福,离开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无幸福可言。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幸福的概念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是基础,精神是灵魂。诚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物质生活的享受和不断得到满足,是幸福生活的一种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这种追求完全是正常的。马克思早就严厉地批判过那种忽视人们的物质利益,片面强调精神作用的思想,并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叫人们像虔诚的基督徒那样……抛弃一切尘世的幸福,一心一意只去想升入天堂。”然而,追求物质的享受与满足,不是幸福的唯一内容。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除必要的物质生活外,更重要的是人有思想,有理性,有精神寄托,有理想追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讽刺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说:“如果幸福只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只有物质生活的满足,没有精神生活的满足,是无幸福可言的。如《红楼梦》里“富贵闲人”贾宝玉、巴金小说《家》中的高家兄弟等,他们都生活在封建社会钟鸣鼎食之家,可以说物质生活是富足豪华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被禁锢在封建主义的樊笼中,因此,他们一点也不感到幸福。

近年来,有的青少年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很感兴趣,一味追求个人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并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吃的可以讲营养,穿的可以讲漂亮,住的可以讲舒适,用的可以讲高档,玩的可以讲时髦”。果真是“有钱就有一切”吗?的确,有钱,是可以使物质生活过得舒适一些,但却不一定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享受。因为金钱买不来男女之间纯真、高尚的爱情,买不来同志之间平等互助的友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物质生活富裕,而社会风气败坏,道德堕落,精神空虚便是例证。可见,幸福大厦是需要以高尚的精神生活为支柱的。

现在一些青少年人在谈论幸福时,只谈个人幸福,而忽视人民的、国家的幸福。比如有的青年认为“称心的恋爱+美满的家庭=最大的幸福”;有的青少年认为,能有机会出国、留学,就是幸福……虽然这些追求对于个人也算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毕竟是属于较低层次的。马克思指出:“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利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无产阶级的幸福观要求把追求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幸福要服从人民的幸福,而且,为了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为了实现阶级的幸福、人民的幸福,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自觉地放弃个人幸福、牺牲个人幸福。人民子弟兵“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为人民吃亏光荣,为祖国献身值得”的幸福观,正是无产阶级幸福观在新时代战士身上的生动体现。

人生幸福的创造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憧憬和追求着幸福生活,热切地希望幸福地度过一生,但真正的幸福孕育在每个人的劳动和创造之中,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幸福可言。

首先,幸福是人们艰苦劳动和创造的结果。只有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创造,然后才能有幸福而言。因此,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农民,经过自己辛勤耕耘,获得巨大丰收时;工人,通过自己的工作,完成的产品运往四面八方时;科研工作者,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时;青年学生,经过刻苦用功,取得了优异成绩时,他们都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可见,人生的幸福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幸福的享受,是以劳动和创造为代价的。

其次,幸福又不简单是那最后的果实,它还存在于每天的耕耘、锄草、施肥、除虫等劳动之中,体现在艰苦的劳动和创造过程之中,或者说,劳动和创造本身也是幸福的。

现在,有的青少年朋友认为劳动和创造是艰难痛苦的,只有在享受劳动果实时才是最幸福的。我们认为,作为一名有志的青年人,只有在为实现崇高理想目标的艰苦劳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力量,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比起从其他方面获得的幸福更丰富、更深刻、更持久。我们都见过下棋的人,他的幸福岂止是在赢棋时的一刹那?如果离开了每一步棋的冥思苦想那下棋还有什么乐趣,人生亦如此,只要付出一份劳动,就有一份喜悦,就是向目标前进的一步。可见,幸福不仅仅存在于艰苦劳动和创造的终结,更多的是存在于艰苦的劳动和创造的过程中,这是更现实、更有分量的幸福。

洪战辉:幸福的担当

没有明星的耀眼光芒,没有体育健儿的骄人战绩,更没有伟人们的叱咤风云,他,洪战辉,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我们所有的人。我们感动只是因为他父亲患有精神病、捡来的才一岁的妹妹无人抚养、母亲愤然离家出走以及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吗?他擦干泪水对我们说,苦难是财富,那是骗人的,苦难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也许,在我们仅仅停留在被他感动而落泪时,他的事迹又在昭示着我们:行动高于心动。在他的行动里,我们读出了一个人勇于担当责任的无比幸福,而我们读出的无比幸福又来自于他担当责任的无怨无悔。

在艰难困苦中,勇于担当亲情的责任是无比幸福的。洪的父亲患了精神病、母亲愤然时,小不点才一岁,年仅十三岁的他,担当起了拯救一个“将家不家”的责任。在抚育小不点的十二年间,他们这两个相依的生命所经历的苦难是我这个被感动过的人在这儿用笔写不完的。在这期间,洪战辉曾经动摇过,想把这个这个捡来的妹妹送回她自己的亲生父亲身边。洪战辉说:那时我的脑子里想了很多,想把“小不点”送人只是一闪念间的事,有了那种想法后,我便很快责备自己怎么会这么想。他从心里觉得不能离开这个妹妹了。从抱着妹妹到处求吃、想方设法凑钱买奶粉到妹妹能够跟着自己进入大学校园,这个捡来的妹妹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到能和自己开玩笑的小女孩儿,洪战辉的心里是不是有种幸福的感觉?在小不点眼中,洪战辉是哥哥,又更像是父母。200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在洪战辉生日的这一天,没有想到的是,他突然听到校园广播里听到了播音员念着自己的名字,并在为自己生日点播歌曲。这么多年了,没有谁记得他的生日啊。在惊奇后他发现是自己十多年相依的小不点点的。小不点在放学后,又为他送上了一只千纸鹤。小不点说:“哥哥,这是高琴姐姐教我的,好难折,我还是折成了,我没钱,不能买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这个了……”这份神圣的亲情,应该是上帝的恩赐,是我们无价的财富,这种财富源于对亲情责任的担当。只有洪战辉这样的人才能享有,而享有这种财富的人是幸福的。

洪战辉曾说过:“我认为苦难不是好事儿,别人真正欣赏的不是你的苦难,而是你的奋斗。感动不要泛滥,行动才能改善,我不说什么是坚强,但我会做出坚强;我不说什么是幸福,但我会让你们看到幸福。”的确,在感动之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起身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一位女话剧演员的反思

广东有一位女话剧演员,一心想当华侨,不听领导和父母的劝告,执意同一外国留学生结了婚,并随之去了外国。可是,她并没有享受到当华侨的幸福,反而被丈夫强迫送到郊区他父母的家里,天天干家务活、下地劳动,还常常被丈夫打骂。悲痛之下得了食道狭窄、吞咽困难的病,生活非常悲惨。她说自己是作一场噩梦,后悔莫及。

你看,一个人由于对幸福的错误理解和追求,导致了一生的痛苦。正如《伊索寓言》中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从主观因素讲,幸福总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认识幸福,学会感受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由其财富和地位决定,而是与其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本章的学习,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什么是幸福?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怎样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