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16413600000007

第7章 “贡献而不是索取”(1)

——人生价值

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促的。正因为如此,才使人们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热情去探寻人生的真谛,追求人生的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用什么标准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些问题,既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又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朋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规划自己的人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狼桃”何以变成“西红柿”

我们从尽人皆知的“西红柿”谈起。在很早以前,西红柿叫“狼桃”,它生长在秘鲁的原始森林里,是植物王国中的普通成员。当时,人们以为它的果实是有毒的,所以它只能委屈地、默默无闻地在深山老林里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后来人们见它果红叶茂,可供观赏,便将它请下山来。16世纪时,英国一位公爵到南美洲旅行,发现狼桃果实红艳似火,激发了他美妙的情思,便带了几株,当作爱情的象征,献给了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狼桃”获得了“西红柿”的美名。再后来,法国一位画家,经受不住西红柿鲜嫩果实的诱惑,斗胆尝了一个,感到鲜美可口,事后也未中毒。后来经过分析,发现西红柿有多种维生素。于是,西红柿便名扬四海,遍种五洲,成了人们喜爱的食物。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狼桃最初谈不上有任何价值,当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它的有用属性,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它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什么?马克思正确地提出了它的内涵:“‘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一个普遍概念,是一个“关系”范畴。西红柿的“价值”是如何获得的?是在它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中,在人们对它的态度或评价中获得的。

同样道理,人生价值也是一个“关系”范畴。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很复杂,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只有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确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某个人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他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换而言之,人生价值主要是指个人的行动乃至一生与他人、社会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或者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或者是利害关系:当一个人的行动乃至一生能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时,那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就是没有价值的。

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人们只能过极其落后的原始群居生活,生产资料为全体氏族成员共同所有,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共同劳动,才能生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个人没有从集体中分离出来的可能。因而,在原始人那里,还不能明确地意识到个人和整体的关系,也就谈不上人生价值的概念了。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把人的等级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不当人看待。在封建社会里,人的价值是以封建宗法等级来衡量的,农民的地位和奴隶没有很大的差别。

明确提出人的价值口号,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针对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否定人的现世生活意义的宗教神学,大声疾呼要提倡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利益,热切赞扬人的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些口号的提出,大大解放了人的思想,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思想障碍。同时,人的价值理论的提出,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有巨大进步作用的。但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人的价值的理论,是不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是站不住脚的。资本主义确立以后,确定人的价值的是在金钱基础上人的平等和自由,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和自由,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却无平等和自由可言。工人创造得越多,他自己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

在人生价值认识的问题上,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在我国古代,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这样的豪言壮语。在西方也有“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语),“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贡献了多少”(爱因斯坦语)这样的精辟论断。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无疑是对人生价值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但与此相伴的,也有“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对人是地狱”以及“生来无大志,只求温饱足”等谬论。

我们认为,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在生命运动过程中,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创造出物质或精神价值,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目的和行为都应该造福于人类。因此,一个人的社会实践的效果,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尺度。如果以人的年龄、地位、资历和财富来度量人生价值,那是不公正的、非客观的。与价值评价的标准一样,人生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所作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人所创造的物质或精神财富上,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产生的道德影响上。

贡献而不是索取

人生的价值用什么尺度来衡量?究竟有没有客观标准?如果有,那么,这个客观标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是有其确定的客观内容的。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基本依据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有什么实绩。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要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大小,必须把两方面联系起来,并且首先看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一个人如果对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贡献,那就表明他是有价值的,他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他对社会没尽什么责任和义务,甚至有损社会利益,那他就没什么价值和意义。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他的尊严、地位和荣誉,同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成正比,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人生价值也越大。正如身残志坚的青少年楷模张海迪说的那样:“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这是许多先进人物人生实践的结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明确表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他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代原子物理的奠基人、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者居里夫妇,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经过45个月的努力,从几吨重的铀矿渣中提炼出了几克纯镭。当时,他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向全世界毫无保留地叙述他们的研究结果,另一种是在发表研究成果之前,先取得这种技术的专利。“专利”,这是一个具有多大诱惑力的字眼!它代表着巨额金钱和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贡献而不是索取”是无产阶级的人生目标。终生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共产主义者,总是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人生最大乐趣和幸福。马克思提出的“解放全人类”,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鲁迅提出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革命者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