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正确认识自我
16413800000014

第14章 实现自我(1)

——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在心理学中也叫做个性。

人格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价值观、需要、动机、兴趣与信念。个性心理特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经常出现而又十分稳固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人格作为一种心理动力结构,具有相对固定不易改变的性质,它在人们的行为动机、需要取向与生活目标的追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格是一种内隐的结构,它必须借助于人们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引发、促动的作用,是行为后面的心理动力系统。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结构与特征尚未定型,在不断学习与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才会走向人格的成熟。完全能够肯定地说,塑造成熟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借助于学习所必须完成的人生目标之一。

到底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什么样子,自古以来,研究者们一直为此而争论不休。著名学者杰拉德雷曾经尝试性地为健全人格作了这么一个定义:

“健全人格是引导一个人开展社会行动的心理方式。人们在开展行动时,既依靠其智慧的指引,又依赖于对生活的尊重。健全人格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人们在思想觉悟,行为胜任力,热爱自我、他人和自然的能力方面得到发展。这就是健全人格。”

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笼统,而且说得有些模糊不清。遗憾的是健全人格的标准到底如何,目前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格心理的特点

一、人格的动力性

人格作为动力性的心理结构,对人们的社会行动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人们的一切社会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在动机的激发与引导下完成的。动机与需要在人格结构的体系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离开了动机与需要,人们的行为就变得没有目标、没有力量、没有效果。人格会给人们的所有行为打上个性化的烙印,人格潜在的动力会使人们的行为产生出巨大的能量。

作为一个动力系统,人格发挥作用时通常采用十分隐蔽的方式。它对人们行为的引发作用十分微妙,而且不容易被觉察出来。稳固性的人格特征通常带给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人格的个别差异性

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无论从个性倾向性上看,还是从个性心理特性上看,人格都具有个别差异性。

例如:从兴趣上看,有的人喜欢拿起画笔描绘大自然的风光,有的人喜欢聆听摇滚音乐和流行歌曲;有的喜欢长距离的爬山运动,有的喜欢体操运动;有的特别喜欢感情细致入微的文学作品,有的偏爱金庸的武侠小说。

从能力上看,有的人观察力特别强,有的人记忆力特别好;有的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好。

从气质上看,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不动声色,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多愁善感。

从性格上看,有的人真诚勇敢,有的人虚伪狡诈,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

正是人格上的个别差异性才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恩格斯曾经说过:心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事情,人们所做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人格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格基本上代表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人格的完整性

人格是人们各种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各种成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而是有机地、协调地统一在一起,共同地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人格体系。

人格的内在统一性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更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正是这种内在统一性使人们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思想与个性上的一致性,特别是当内心出现各种矛盾时,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力量正是这种内在统一性。否则,人们的动机与行为之间便会变得十分地不协调,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人格分裂,引起人格障碍。

从构成因素上看,人格所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有动机、需要、兴趣与世界观,也包含有能力、气质与性格。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系统,调节得不好,就容易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也就难以保持人格上的内在统一性。青少年虽然在人格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内部与外部力量的强烈冲击,调理得不顺畅,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的矛盾。

人格的完整性也表现在各个成分的单独行动之中,任何一种构成成分的独自行动,都会带有整个人格面貌的色彩。

例如:一个在人格上表现出孤独倾向的人,他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得沉默寡言、不愿意抛头露面,在气质上也许会表现得有些抑郁,在意志上,也许会表现得怯懦畏缩、胆小怕事。

当然,在这个完整的人格体系中,既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水平的有机结合,更体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错落有致的特征,能够比较明确地区分出低级成分与高级成分、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主导成分与从属成分。

四、人格的稳定性

一个人出生以后,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与接受教育,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动机、理想与信念;并在一定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指导下,逐渐在能力、气质与性格上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无论是个性倾向性,还是个性心理特征,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当稳定的特性。即使面对不同的生活情况,个人的心理面貌依然能够显示出相同的品质,从而构成稳定的人格。当然,这也不排除人们在某些场合表现出与自己人格特征不太一致的行为。不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一个人的行为之中偶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并不能够代表那个人的人格。例如:一个处世鲁莽、举止轻率的人,经常顾此失彼、东拉西扯,但他或许偶尔也能够循规蹈矩、办事谨慎,这并不能够表明他就是一个处世谨慎的人。谁都有可能偶尔忘记某样东西,例如,出门忘记带钥匙,考试时忘记一个公式,参观时忘记带上身份证,但这并不能说健忘就是所有人的人格特征。假如某一个人在学习中经常是粗心大意,生活中经常是丢三落四,那么,才可以说他具有健忘的人格特征。

人格稳定性的存在能够使我们从精神面貌上把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区分开来,也能够预料到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说,人格的稳定性为人们了解一个人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五、人格的可塑性

人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格的可塑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随着自己的逐渐成熟,随着外界客观环境的逐渐变化,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人格也同样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

一般说来,儿童的人格还不太稳定,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青少年的人格比较稳定,成年人的人格相当稳定,一般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人格的可塑性再一次显示出教育的伟大力量,也为那些在人格上存在缺陷的人们找到了一条重塑自我的光明大道。

健全人格的标准

有关健全人格的研究,历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列举几个著名的理论模式,希望读者着重注意各个模式之间具有的相似性或者一致性。

一、奥尔波特——成熟人的模式

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的人格研究专家,是美国集中注意研究健全人格而不是神经病人格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

他用“成熟的人”来表示健全人格,并且认为成熟的人应当具有如下特点:①将自己延伸到活动中去。也被称之为“自我感”的扩展。真正地将自己融汇于各种活动之中,并且专注于其中。②具有亲密的能力与同情的能力。成熟的人应当具有对自己亲人朋友显示亲密与关爱的能力,具有对他人进行同情的能力,既包括对人的基本状况的同情,也包括对一切人都具有亲属感。③统一的人生观。动机与行为的统一、行动的目标与行动的社会价值之间的统一、长远的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统一,都是统一的人生观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④自我接纳与安全感。健全人格的安全感首先表现为自我承认与自我接纳,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成熟的人既不掩饰情绪,也不放任情绪。安全感还来自于对周围的正确评论。⑤拥有投入工作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命持续的唯一道路是有任务去完成。⑥客观地看待世界以及周围的一切。有自知之明。也称之为自我的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