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掌握挫折应对的方法
16414000000001

第1章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1)

——挫折与青少年成长

青春的花季娇艳芬芳,绚丽多彩,它是人生中的黄金季节,孕育着真善美、激情和希望。青春,令走向它的人向往,令经历过它的人留恋,令正在拥有它的人自豪。然而,青春毕竟也是一种生活,有其独有的酸甜苦辣。有时,在一双双天真纯净、不谙世事的眸子里,你会捕捉到忧虑、困惑甚或苦涩的阴影,那是少男少女们对于青春生活中的琐碎、波折、困境或者灾难深深浅浅的感悟。在这些感悟中,有些是实实在在的,有些是杞人忧天的,有些是未雨绸缪的。但毋庸置疑的是,青少年们有自己的苦恼,承担着只可自己感知的压力。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把挫折比喻为一方青石:对于强者,挫折是一块垫脚石,它让人站得更高,更接近自己的目标;对于弱者,挫折则变成一块绊脚石,成为人进取路上的拦路虎,可能使人一蹶不振,无所作为。是啊,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法完全避免。它之所以给予人们不同的影响,关键在于面对挫折时,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遭遇挫折后产生的悲观情绪和消极的反应方式,并且无法从中自拔脱身。正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所畏惧,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

那么什么是挫折呢?

挫折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一、挫折的含义

挫折,就是俗话中所说的“碰钉子”。它的本意有受挫、损伤、失败等含义。在中国的古代,挫折一词最初用以说明兵家在战争中失利。心理学中的挫折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产生挫折的条件必须包括:①具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这三者是有区别的。当高玉宝喊出“我要读书”时,他表达了一种求知的需要。如果他想进课堂从师学习的话,这时就由求知的需要转化为上学的动机。假如他有条件选择上哪一所的学校的话,那么,求知的需要就由上学的动机进一步转化为进入到他所选择的学校去读书的具体目标。

②必须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和行动。有了需要、动机和目标后,人们就会开始行动起来,然而具体的行动是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途径的。例如到学校去读书,就需要有一定的学习经费,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满足校方提出的入学条件等。

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就谈不上所谓的需要满足、动机实现和目标达到的具体行动,当然也无所谓产生挫折。③必须有挫折情境的发生。如果动机和目标能够顺利获得满足与实现,则无所谓挫折。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阻碍,但是能够改变行为,克服障碍而达到目标;或障碍虽不能克服,但能改变目标与行为方向时,也不会构成挫折情境。只有当存在阻碍而又不能克服和超越时,才会有挫折情境的产生。当然,这种挫折情境也可以是通过想象而产生的。④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对此有所知觉。如果的确有不能入学的阻碍存在,但是自己却没有上学的念头,体会不到无知识的缺憾,那么就不会构成因失学而造成的挫折。⑤有伴随着对挫折的认知和体验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的出现。如紧张、遗憾、沮丧、无奈、痛苦、悔恨、愤怒等。

二、青少年的挫折表现

青少年的挫折表现繁多,遍及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一些挫折:

需求挫折。这种挫折由不能满足某种需要引起。例如:自己的兴趣爱好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反遭指责;交不到知心朋友等。

目标挫折。这种挫折由达不到既定目标所引起。例如: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分数;体育比赛、学习竞赛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等。

行动挫折。这种挫折由某种行动不能实现所引起。如家庭作业过多,虽争分夺秒地计算、背诵、抄写,仍不能按时完成等。

缺乏挫折。这种挫折由生理上、物质上、精神上的某些缺少所引起。例如身体残疾、经济拮据、知识贫乏、缺少同龄人的友爱等。

成就挫折。这种挫折由渴望取得成功的意愿受挫所引起。例如:自感表现良好,却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经常遭到老师当众点名批评,在同学中无法树立威信等。

独立挫折。这种挫折由独立自主意愿和行为不被理解、支持甚至遭到反对所引起。例如:父母和教师管得严,卡得紧,没有自由;在集体活动中,希望独自承担一部分的组织工作,却得不到信任。

依赖挫折。这种挫折由突然失去依赖对象或依赖机会所引起。例如:住校学习而生活难以自理;遇到难题,不经老师和同学讲解不能独自解答等。

丧失挫折。这种挫折由失去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所引起。例如:亲人的分离、死亡、失恋;失去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与尊重等。

亲和挫折。这种挫折由群体生活不如意所引起。例如:别人常常不愿与自己打交道;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往往遭人反对等。

支配挫折。这种挫折由支配欲望遭抵制所引起。例如:以教训的口吻与同龄人交往,遭同学冷落;做事总是旁若无人,对他人指手画脚反遭同学厌恶等。

性的挫折。这种挫折由性的驱动力得不到满足所引起。例如:不能了解到性知识,对自身第二性征的发展困惑不解;不能随便与异性有亲密交往等。

这些挫折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一般来讲是难以避免的。它们有时独自存在,有时互相交叉地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产生影响,但只要适当,不过分强烈,持续时间不长,非但不会导致心理平衡的破坏,反而有利于锻炼青少年的耐挫力。

三、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主要原因

事出有因,产生挫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挫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1.外部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包括诸如个人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疾病、亲人生死离别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宗教的、道德的、伦理的、风俗习惯等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

2.个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包括个人的容貌、身材、健康、智能水平等生理条件,以及知识结构、经济条件和心理水平等,都能阻碍人们达到既定的目标。

3.内在动机冲突而引发挫折。内在动机冲突也称心理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动机是多样、复杂的。动机的冲突常常会造成动机部分或全部的不能得到满足,同时也就使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产生挫折感。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又有三种:第一种是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动机同时并存,因实际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取两个目标,产生难以作出取舍的冲突情境。通俗地讲,就是两样东西都想要,既想要这个,又想得到那个,但又不能都得到的心理矛盾造成的动机冲突,即所谓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第二种是双避式冲突——两个对个人具有同等强度的威胁、不利的事件同时存在,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即只能从两种恶者中选择其一而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状态。换句话讲,就是两样东西都不想要,但又不能两样都不要而必须选择其中一个的心理矛盾造成的动机冲突,即所谓的“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第三种是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对个人来讲既有吸引力,同时也构成威胁,由此产生的对同一目标既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即所谓的“进退两难”。

(二)次要原因

此外,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期望值与实际能力之间差距悬殊的话,就会形成压力,从而造成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客观、真实地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而是盲目自信,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的话,那么,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产生满足感,相反会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受到父母与师长的悉心呵护,但总不会完全避免遭遇挫折。从社会因素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会较成年人更为明显地受到新思维、新知识、新文化,以及新的社会行为准则和人际关系的撞击,从而要不断适应层出不穷的新情况,调整自己内心的承受力和平衡性。一旦这种调整出现偏差,就会受到挫折的困扰。从家庭环境看,随着青少年中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一方面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值强加于孩子,出现了拉大孩子实际能力与期望值差距的倾向;另一方面,父母都尽其所能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空间,分担或者免去孩子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使独生子女始终生活在顺境之中,表面上减少了挫折情境的发生,而实际上却减弱了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独自处理问题时,往往因为一些微小的需要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紧张、忧虑、焦躁等挫折反应。从青少年自身因素来看,首先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旺盛期,对生活的需要很多,对人对己往往要求过高。但现实生活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完美,许多需求和欲望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一得到满足,而且希望越高,失望也越大,于是挫折感会油然而生;其次,青少年年轻气盛,阅历浅薄,知识、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估计、评判往往模糊甚至错误,没有对待挫折的经验,缺少变通的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的目光,因而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也会遭遇挫折。再次,青少年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偏激,常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周遭事物,表现得愤世嫉俗,这也看不顺眼,那也说不过去,因此常感到不满,而这种不满正是产生挫折的原因。

以上这些内部和外部的障碍因素时而单独出现,时而几个因素同时并存,导致了形式多样的挫折状态的出现,并通过人们的行为直接影响活动的结果。

挫折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涉世之初的青少年,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然而面对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行为反应。有的人遇到严重的挫折,可以激起一种“顽强拼搏,愈挫愈奋”的精神,他们认真总结经验,虚心吸取教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积极寻求各方面的有利援助;有的人在遇挫折后,虽一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但很快就能调整调整目标,改变方法,重新达到心理平衡;也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唉声叹气,颓废沮丧,怨天尤人,或是偃旗息鼓,退避三舍,或是陷入自设的情感深渊,厌世轻生。一般来说,人们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可表现为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两种类型。

一、对待挫折的消极反应方式

(一)攻击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常会引起愤怒的情绪和敌视心理,从而导致过激行为。攻击行为有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形式。直接攻击是指受挫折后,把攻击矛头直接指向引起挫折的人或物,多以动作、表情、语言、文字等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讥讽、嘲笑、谩骂、殴打等。一般说来,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的青少年容易采取此种攻击方式;自尊心强,对自己各方面都充满信心的人,易将愤怒情绪向外宣泄,更容易采取攻击性方式。转向攻击是指受挫后,把攻击的矛头和愤怒情绪发泄到与挫折毫不相干的人和物上。转向攻击有可能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发生:一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悲观失望,易把攻击的对象转向自己,自我折磨,自我虐待;二是由于觉察到引起挫折的直接对象不可能或不该或不便于直接攻击,而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或物上;三是由于挫折来源不明,或为日常生活中许多小挫折的积累,也可能因为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疾病、疲劳等)而找不到明显的攻击对象,于是将闷闷不乐的情绪,发泄到毫不相干的人或物上去。此时遭受攻击的对象就成为“替罪羊”、“出气筒”。

(二)退行退行又称退化、倒退或回归,指受到挫折后,为发泄不满的愤怒情绪,博取别人的同情、关心和爱护,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与习惯来应付挫折。如受挫后,或号啕大哭,或大发脾气,或装病不起等。

(三)冷漠冷漠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和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一种比攻击更为复杂的反应。这种现象表面显得冷淡退化,内心深处却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痛苦。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但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只是个人把愤怒暂时压抑罢了。当一个人长期遭受挫折,或处境艰险又无希望挽救,或心理上恐惧不安、生理上痛苦难忍,或个体心理上产生攻击与压抑之间的冲突时都会表现出冷漠的反应。

(四)逃避逃避是指受挫折后,个体不敢面对挫折和正视现实,放弃原来所追求的目标,而撤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有的人害怕失败,不思进取,一旦受挫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人受挫后,不仅放弃原来追求的目标,而且放弃与其相关的一切目标,唯恐再遭同样的打击;有的人意志极端薄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小,当挫折的打击来得突然而强烈时,就会陷入万念俱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此时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就会有厌世轻生的念头,以图“彻底”

逃避。幻想也可以看做是逃避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和特殊的挫折反应方式,它以非现实的方式——想象来应对挫折,在想象中寻找目标达成的满足。

(五)固执

固执是指受挫折后,个体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地重复某种无效行为,以不变应万变。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同样的挫折,又不吸取教训,就会对克服困难失去信心,而形成刻板化的反应方式,一再重复同样而无效的行为。

另外,过多过严的惩罚和指责,也可能导致固执行为。还有,当人们处于惊慌失措状态时,也会表现出固执行为。比如眼看房屋着火了,只是一味地光拍大腿,却不知叫人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