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掌握挫折应对的方法
16414000000003

第3章 学海无涯苦作舟(1)

——学习中的挫折及应对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每一位青少年朋友耳熟能详的话。“苦”是学习生活的一大特点,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既说明了一个人要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经得住学习内容繁重的压力和学习过程的枯燥、清冷;也暗示着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是失败。而这些都需要人们以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心、科学的方法去战胜它。

本章主要通过解释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心理的过程,描述学习中遇到的一般挫折的表现,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同青少年朋友们一起探讨战胜挫折的办法,以期帮助青少年朋友们愉快顺利地度过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尽管我们从入校读书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学习生活,然而要清楚、准确、科学地给学习下一个定义,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界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学习定义,那么,一般为人们所接受的学习的概念是什么呢?

一、学习的含义及青少年学习活动的特点

对于学习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来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从狭义上来说,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历史的社会知识经验以及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这种学习专指人类的学习,以人类所特有的语言为媒介来进行和完成,而人类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在人的学习中起到支配和调节作用。而我们现在要讲的学习,专指青少年学生在校的知识学习,即“在教育情境中和在教师指导下,主要凭借掌握间接经验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过程。”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指导下,按照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用较短的时间,接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间接性地掌握前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的摸索才发现和积累的知识经验。因此,了解青少年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学习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过程的被动性。

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进行,教师授课之后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也要靠老师的布置、检查和督促加以辅助。另外,青少年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较大的选择性,很大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课,一般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有选择的听课、学习。此外,青少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因此,如果不能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就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益。

第二,学习内容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除了高中阶段有文科、理科的区分外,并无专业的细化。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热情,进而影响知识基础是否打得扎实牢靠。

第三,学习目的的应试性。

中学学习的阶段明显,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提升,主要通过升学考试的形式进行。升学考试往往左右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有的学校和家长往往用“中考指挥棒”或是“高考指挥棒”来教育孩子,使孩子过早、过重地背上升学压力的包袱,丧失了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致、灵活性和创造性。

第四,学习能力的不成熟性。

基础性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学科庞杂、内容广泛。这就要求中小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驾驭能力,能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的侧重点,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情绪状态。但是由于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生活和心理发展旺盛期和波动期,这就难免产生易疲劳、易焦躁、易厌倦的现象。

上述这些特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说明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紧张的,需要很大的心智能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方面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来做保障。

二、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人们总是通过学习,才能在知识、行为、技能、能力或观念等方面产生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渐进积累、探索的过程,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该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几下几个阶段:

动机阶段。这是学习的开始阶段。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人如果有迫切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基本上具备了进行学习的内在动机,再加上家长的期望、教师的鼓励等外在动机的辅助,就能很有效地维持学习上持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习活动有充足的后劲。

了解阶段。当学生具备了学习动机以后,就会开始与要学习的事物直接接触,调动眼睛、耳朵、双手等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阅读材料、听取讲解和进行操作,总而言之,是注意接受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整个刺激作用的基本元素。

理解阶段。想要获得新知识,就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运动规律,然后转化为容易贮存的形式,组织得更有利于记忆。

巩固阶段。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记忆阶段。人的记忆是有选择功能的,会将有用的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加以储存,将无用的信息遗忘掉。

回忆阶段。即学习者把所学的知识恢复,再现出来的阶段。

应用阶段。应用阶段既以上述阶段为前提,同时又是对上述阶段的检验和发展。它要求学习者用已纳入到自己能力系统中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常见的学习挫折及应对策略

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艰苦的,可以说它是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一次时间较长、强度较高的考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能经受住学习生活对自己综合素质的磨炼,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着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学习困难。

导致学习困难的

原因虽然多种多样,心理障碍则是主要的原因。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学习的动机不明确、严重的学习焦虑、学习疲劳等。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大作用,是引起、维持、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而这种需要则是社会和教育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和动机分不开的。事实上,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学生才有主动性,学习劲头大,能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实验表明,在智慧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较高的学生比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较低的学生成绩要好。然而,具有什么样的动机水平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据耶尔克斯—多德逊的研究表明,对于一般学习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最佳的动机水平。在这个动机水平上,学习效率最佳,进一步增强或降低动机强度都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对于简单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可适当增强;而对于复杂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则要适当地降低。学习动机不明确,即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过强都会导致学习中出现挫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引发的挫折表现

1.注意分散。一个人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有关,动机越强,注意力越集中,反之亦然。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会使注意分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课后不肯花工夫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不认真完成,满足于一知半解。然而,动机过强也会导致注意分散。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一心想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因而在考试中一遇到棘手的问题,往往不是集中精力思考,寻求解答,而是开始担心考试的结果,怕因为偶尔的失常表现,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等等。另外,对某一内容的高度注意,会影响对其他事物的注意,这对于要求有较广泛注意范围的复杂学习是不利的。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常常是由动机过强引起的。

2.焦虑过低与焦虑过度。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适度的紧张和焦虑。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没有必要的压力,对于学习成绩常抱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成绩不及格,都不能刺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的学生一般懒于学习,焦虑过低。而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对己要求严格,学习效果期望值偏高,加之格外关心学习成绩的优劣,往往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中。所以尽管他们学习能力并不差,分数也不低,但“就是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3.逃避学习。有些学生不愿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肯积极思维;课后不复习,不完成家庭作业;无成就感,无求知欲,无期望值,无上进心;缺乏学习动力,出现冷漠厌倦的情绪,有的学生索性回家、中途辍学。凡此种种,皆是由于缺乏学习动机而引起的。

(二)克服学习动机不适当的基本对策

1.明确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总是由低向高、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志当存高远”,正确的学习动机应当是将自身长远的发展与祖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联系起来。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科技小组活动,广泛与同龄人以及社会阅历丰富、取得工作成绩的成年人交流,在自我摸索与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为什么要学习”的答案。

2.实行动机迁移。

缺乏学习动机的青少年往往在体育、文艺等方面颇具天赋,应该在这些方面使其多体验成功感的同时,引导和鼓励他们将在这些优异方面的兴趣、努力、积极性转移到学习中去。

3.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起和维持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通过具体事例,从克服困难中唤起好奇心;结合学生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需要的满足感等,改变因“无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的状况。

4.体验成功感。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称作是“灰色学生”,他们通常具有对失败的恐惧感或麻木等灰色心理,所以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甚至丧失了对学习的期望。成功的体验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创造良好的学习外部条件。对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应该让他们经常处于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中,比如多与成绩优异的同学来往,在他们学习上取得进步的时候,表示尊重、欣赏等。而对于具有过强学习动机的学生,则应帮助他们减轻压力,降低期望值,鼓励他们多参加文体活动。

二、学习疲劳

(一)认识学习疲劳及形成原因

学习疲劳是因长时间的紧张学习之后,学习效率降低,本来能解决的问题因疲劳而无法解决,甚至出现头晕目眩的状态。学习疲劳可分为生理和心理的两种。生理疲劳主要是由于身体能量消耗所引起,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升高、手足无力、动作变形等症状;心理疲劳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情绪烦躁、神情抑郁、缺乏自信、易发脾气等。

疲劳是人生理和心理状态的一种自然现象,适当的休息可以缓解,使精力有所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会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造成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学习方法单一、烦琐,事倍功半;学习时过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的积极思维和记忆;睡眠不足,缺乏营养,缺少体育锻炼;学习环境中温度、光线、设施不足,有噪音等等。

(二)克服与预治学习疲劳的方法

1.科学用脑,合理安排。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脑是有严格分工的,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与逻辑思维有关,具有高级的语言和认识、分析的优势,它的抽象思维、数学计算、语言逻辑以及形成概念的能力比较强。右半球对图形和空间的感觉作用比较好,并与音乐能力有密切关系,主管想象、色觉、音乐、幻想等活动。人在学习一种知识时,一部分脑细胞在工作,而其余的细胞处于休息状态。如果长时间地运用一侧大脑半球,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内容的交叉,脑力与体力的交叉,使形象性的活动和抽象性思维穿插进行。

2.摸清生物节律,把握黄金时间。

人在一天中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随时间推移而作规律性的运动。上午7时至10时,生物机能逐渐上升,10时左右精力充沛,此后逐渐下降;下午5时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又达高峰,11时后又急剧下降。因此,应把最难的学科学习(如数学)安排在上午9时至11时左右和晚上8时至10时左右;较难的学科学习(如语文、史地、理化等)安排在上午7时至9时左右和晚上6时至8时左右。然而人们最佳时间的发现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习惯于夜深人静以后读书或工作,属于“猫头鹰”型;有的人习惯于早睡早起,利用清晨和上午的黄金时间,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属于“百灵鸟”型;有的人习惯于用各种零散时间学习和工作,属于“麻雀”型。青少年朋友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善于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3.动员多种感知参加,培养学习兴趣。

看书学习的时候,应该眼、耳、口、手、心一齐动用,做到认真看、注意听、开口念、动手写、用心记。每一种感知觉的参与,都在帮助学习者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巩固记忆。它们彼此联系,结成一张接纳信息的系统网络。同时,多种感知觉的参与,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延缓学习疲劳。

4.增加营养,劳逸结合。

营养状况与人脑发育、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足够的营养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脑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C、E和钙。青少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适当吃些健脑益智的食物,如鸡蛋、鱼、鸭、动物脑、瘦肉、牡蛎、虾、海螺,以及豆制品、芝麻、花生、核桃仁、小米、玉米、栗子、杏仁、奶类和水果等。

营养要补充得合理均衡,不可偏食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