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16414300000013

第13章 众里寻她千百度(3)

第二,非正式群体的普遍性。班级是学生的集体,但班级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组织。事实表明,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群体的成员在心理上的相似特征,他们在一起感到谈得来,情感上易产生共鸣,在一起就有情感上的满足感。一般来说,这种心理上的相似程度越高,非正式群体关系维系的时间越长。

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首先能满足部分大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之产生群体归属感。一般讲,越是在正式群体中交往淡漠的学生,越容易在非正式群体中寻找和获得这种满足。其次,非正式群体还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集体交往的程度有所下降。一般来讲,最富集体精神的年龄是在青年时期。

二、同学间交往的艺术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反映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理想,不少人诉说自己“常被人误解”、“没有知心朋友”。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这是向大家介绍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有意识有选择地和自己气质不同的同学交往。在人与人相处时,性格、脾气完全相反的人,常常能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和睦相处。这一点对同学交往同样适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研究两人完成一件事情,是性格相同的人合作好,还是性格相反的人合作好,结果发现,性格相反的人合作效果要好得多。

可见,同学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在选择学习伙伴、结交朋友时,应该对自己及对方的性情、脾气有所了解,最好能有意识地选择和自己气质不同的人进行交往,以做到刚柔相济,共同进步。

其次,不要自我封闭。有些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保护性,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扉向别人敞开。即使是与同学交谈,也只是泛泛几句,从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内心活动。还有些同学在空闲时间里不愿意与同学交谈或共同娱乐,他们认为,空闲时间还是用来读书为好。这也是一种自我封闭行为,既妨碍了信息传递,又阻碍了与同学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当然,珍惜时间并无过错,但它与拿出一些时间与同学交往并不矛盾。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是自己单独花时间难以学到的,在与他人交往中,就很可能听到极富启发和帮助的信息。

导致学生自我封闭的原因,除了自以为是,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外,还有的是因为缺乏对同学的信任,过于吝啬自己的时间。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试想,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都不能敞开心扉、充满信任地与同学交往,沟通思想,交流感情,那么别人对你的理解从何谈起?相互间怎能做到思想上、感情上的接近和融洽?又怎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立足呢?

第三,要多为他人着想。有些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考虑欠周,说话办事只顾自己一时高兴,而不为他人着想,结果导致同学关系趋向紧张。所以,在与同学交往中,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有意无意地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举例来说,当别人正在专心致志学习时,这时,你无论做什么,都要尽量轻手轻脚,不能还像平时那样,随随便便,毫无顾忌。如果你能从小事中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别人就会觉得你心眼好,你就会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欢迎。反之,大家就会认为你自私自利,就会疏远你,远离你。

要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还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慎开玩笑。同学们在一起,彼此适当开些玩笑,可以活跃气氛,使关系融洽自然。但是,如果开玩笑,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不能与人为善,而以嘲笑、挖苦对方的方式博得一笑,都是不道德的、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这种不正确的玩笑方式不仅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或激化矛盾。

第四,学会如何处理误解和争执。在与同学相处时,被别人误解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时千万不能暴跳如雷,大动干戈,这样只能加深矛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正确的方法是,对来自同学的误解,要有宽宏的度量,并进行冷静的分析,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对方的理解是因为不了解情况,你就不必叫屈喊冤,而是应寻找机会做出解释。如果对方的误解是因为错误的认识,你应心平气和地同他交换意见,说明自己的情况,诚恳地帮助同学转变思想认识。如果你这样做了,但误解还是难以消除,自己确实又无可指责,那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不放弃寻找消除误解的机会。

在学生中争执也时常发生,而且大多数是一些非原则的小事引起的。对此,应有宽阔的胸怀,争执发生以后,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意气用事对对方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该让则让,该讲理则讲理,尽量要“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一发生争执就毫不相让,非要争出高低深浅不可,无论争论结局如何,最后失去“民心”的很可能是你自己,因为大家会认为你气量太小。

三、师生间交往的艺术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师生交往是学校人际交往中一对最基本、最经常、最重要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受师生交往的指导和调节,而学校其他人员之间的交往,不仅在交往的频率、内容和深度上与师生交往不能相比,而且都以师生交往为存在前提的。因此说,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以师生交往为基本前提。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效果。

有的心理学家把师生关系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低级水平、过渡水平和高级水平。低级水平是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中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常有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敢向老师提问,遇到老师时手足无措,甚至看见老师便绕道走开,在对老师的关系上表现得很拘谨和胆怯。从低级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有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时间长短,主要取决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态度以及对他们本人的态度,也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态度。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处于高级水平时,表现为:在学习上表现出高度的求知积极性;向教师提出的问题成倍增长;与教师交往的频率加强,能够与教师自如交往;师生交往不仅表现在正式交往上,而且也表现在非正式交往上;学生甚至可以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等等。

显然,当教师和学生关系处于高水平时,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呢?

(一)礼貌先行

1.课堂上的礼貌

教育活动主要在课堂上进行,遵守课堂上的礼节,师生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所得到的效果不比背十遍书差。

上下课行注目礼。老师一走到门口,班长喊“起立”,学生立即起立,立正姿态,面向前方,注目老师,老师还礼后方坐下。

课堂提问先举手。有问题要提问,或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先举手示意,老师允许后,即起立提问或答题。态度认真、声音宏亮、姿态端正,发完言也须经老师允许才坐下。

专心听讲做笔记。老师讲课,无论怎样,都是辛勤的劳动。认真听讲,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看课外书籍,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显示对老师劳动的尊重,有的课讲得枯燥,也不必显出自己的高明,影响别人听讲,影响教师讲课的情绪。

提出疑问须适时。老师不是全才,讲课中不准确、不严谨乃至错误均不可免,学生提出质疑,与之商榷应受到欢迎。方式则应注意,不要轻易打断老师的讲课,必须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再发言,发言中若对老师表示轻慢要不得。

正确教导须听从。课堂上受批评面子受不了,受了委屈,不必当场顶撞,更不要强词夺理。要冷静、谅解。若老师错怪了,课后自己找老师或请人去解释。任何时候,讲话态度都要和气些。

2.课外礼节

下了课,走出教室,来到校外,师生关系依然存在。课内课外对老师的态度一个样。见了教师打招呼,早上问“老师早”,平时见面说“老师好”,分别时说“再见”,有时也可以行鞠躬礼。得到老师帮助时说“谢谢”,有事麻烦老师时,用请教口气说话。

进办公室喊报告,不必急急忙忙。经老师允许说了“请进”再进去。东西送给老师或接受老师交递的,都用双手。

相遇让老师先走,进教室、下课出教室、上下楼梯以及在其他地方,若与老师相遇时,让老师先走。

有意见当面提出,与老师发生矛盾,对有些问题看法不一,找老师当面善意地提出,而不必在背后议论,给老师起绰号,以泄私恨。

欢迎老师来家访,老师进行家访,有时虽是“告状”,却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应给以欢迎。老师进家时,让个坐,端个茶,送老师出门时说声“再见”,“慢走”。

学生与老师谈话,因场合不同礼节也有差异,学生应注意如下几点:在和教师谈话时,学生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该和老师一起站着谈话。若老师请学生坐,则学生可以和老师坐着说话。

在和老师说话时,学生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应该姿势端正,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抓头摸耳,不可抖腿搁脚。学生还应该双目凝视着老师,认真地听教师说话。

如果教师说的话,学生感到不理解,或者有不同看法时,学生不必隐瞒,应谦虚而诚恳地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

直呼师长姓名是一种严重失礼的行为。我国有句古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如同自己的父母,学生见了师长不尊敬地喊“老师”而且直呼其姓名,与作为儿女直呼其父母姓名一样是严重错误的。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以致弄到有些人好坏不分,善恶颠倒,学生中不喊老师而且直呼老师的姓名,就是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中发生的。这是一段世界罕见的混乱史。现在,魔鬼被驱除,坏人被制裁,恢复了我国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若仍有学生对师长直呼其名,显而易见,属于无知和无礼的严重失礼行为。

(二)尊师——与老师和睦相处的前提

中华民族向来都有尊师的美德。“尊师爱生”是最准确、最生动的概括。教师像“蜡烛”一样,点燃了自己,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照亮了学生成材之路。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的那样,“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最高的成果”。尊师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应该尊敬师长,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尊敬老师,要在行为上尊敬老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诚心求师

每一个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都需要老师的指教,学生向老师学习须诚心诚意。所谓“诚心”

,一是要信任老师,二是要虚心,决心把老师的知识学到手。对于学生来说,诚心求师,既表明了学生求学的决心,又表明了自己对老师价值、作用、劳动的承认,这样才能使老师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得到老师的信任,师生关系才能融洽。实际上,老师观察着每一个学生,谁能够诚心从师学习、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谁就能够得到老师较多的帮助。反之,就很难取得老师的好感。比如,某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可到了期末考试的时间,却整天缠着老师,问这问那,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会很反感,因为老师会想:“你不是真心向我请教,你不是想学知识,而是想向我‘套’题,混过考试。”

2.聆听师教

聆听师教,是学生向老师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这一点对高年级学生特别重要。因为高年级学生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自立意识也普通增强,因而对老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就不那么尊重了,这是学生与老师交往中的大忌。做为一个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在老师面前,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聆听老师的教导。

在师生关系中,老师如果满腹经纶,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当遇到一位老师课讲得非常枯燥乏味时,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尊重老师的劳动。但可以在课后,向班主任,向学校反映要求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者寻找其他解决途径。

应该知道,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老师的不足之处,因为老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他也有某种欠缺和不如学生的地方。但老师毕竟是老师,我们应该仔细聆听教师的教诲,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3.关心老师的疾苦

关心老师的疾苦,分担老师的忧愁,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老师经常置身体、家事于不顾,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作为学生,要主动、细心地观察、了解老师的苦衷,尽可能为老师排忧解难。学生关心老师,不一定能为老师解决什么大问题,但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片赤诚之心,会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桥梁。比如,老师生病了,学生要主动陪老师上医院,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事情虽小,但却能促使师生关系融洽。

(三)理解——缓冲与老师矛盾的方法

老师与学生之间从根本上来讲,不存在冲突,但也难免有些矛盾。比如,有些老师对待学生严厉、刻板,甚至有些吹毛求疵,这是一般同学所不喜欢的。再如,由于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经历不同,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师生在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看法上,容易产生矛盾。也有的老师偏爱优等生,冷漠一般学生和后进生,使学生之间也易产生矛盾。

矛盾出现了,如何处理矛盾呢?显然,疏远老师是不对的,“顶牛”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

矛盾出现,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打破这些隔阂。

首先,要理解老师。理解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在人际交往中,交往的双方必须都把对方当作传达思想认识,充分表现自我的积极主体,而要在双方的交往过程中形成融洽的交往关系,主要取决于双方要超越一般信息交流的阶段,从中谋求双方发生信息共振的内容。要实现这一目的,交往双方不仅要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且要适时地接受和参与这一意图,缓和对立,拉近距离,这就是理解的作用。

其次,要谅解老师。遇到严厉刻板的老师,学生应该谅解老师,应该知道老师这样做,无非是想要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为了学生好,只不过工作方法不大对头。

最后,还要设法感动老师,并积极向老师提建议。假如学生能用一颗赤诚之心去爱老师,听从老师教导,自发内心尊重老师,并积极地向老师提出建议,师生关系一定会得到改善,一定会更协调、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