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求知文库-流动的湖光树影
16415200000003

第3章 水资源危机(2)

另外,在沿海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就北海、波罗的海、地中海、中非和西非海域、红海和亚丁湾、东南太平洋区域、加勒比海、东非海域、东南亚地区等制订了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条约和关于区域合作的行动计划。

湿地危机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沙漠、沙地中的湿地支撑着绿色生态系统,对抗着周边的滚滚黄沙,更为珍贵。“湿地——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地——沙地”,中国各地的湿地正沿着这样一条线路在严重退化。中外专家近日呼吁,湿地生态恶化状况亟待挽救,应在国家层面上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

什么是湿地

什么是湿地呢?“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

1971年2月,由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在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就是《湿地公约》)。

世界许多国家,也包括《湿地公约》成员国,根据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各种不同目的和需要,使用了不尽相同的湿地概念。签署《湿地公约》是为了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共同开展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迁徙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在开展湿地和水禽保护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了湿地除作为水禽栖息地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是,公约在1982年又进行了增补,湿地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滨和海岸地区,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超过6米的海域。

这个补充把原定义的湿地的周边土地和湿地内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归为湿地范围,使湿地的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为宽广。总的说,湿地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狭义概念将湿地界定在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即有湿生或水生植物生长的区域;广义概念例如《湿地公约》,包括了陆地所有永久或间歇水体、沿海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和湿地内水深超过6米的海域。

湿地是以水为基本元素的区域,而陆地和水体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整体。如果以湿地的某种特点和功能作定义,会把湿地的范围缩小,不利于综合全面对湿地进行保护管理。《湿地公约》的定义是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可以在更大范围,比如流域和区域层次把湿地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利于综合管理。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时,就正式沿用了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

中国湿地现状

我国湿地特点显著,主要具有5个特点:

一是类型多:《湿地公约》划分的40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是全球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二是面积大:仅自然湿地就有3620万公顷。

三是分布广: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都有分布。

四是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等等。

五是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境类型众多,不仅物种数量多,且许多为中国特有。因此,我国的湿地保护已经成为国际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

以《湿地公约》的定义为基础,我国在1995年启动的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将湿地分为4大类自然湿地和1大类人工湿地。4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

其中滨海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海水浸湿地带,是指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

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

沼泽湿地包括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地热湿地、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人工湿地包括水稻田、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以及农用洪泛湿地,蓄水区,运河、排水渠,地下输水系统等。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由于受到财力和物力的限制,我们只对库塘这一类人工湿地进行了调查。

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我国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即:1平方公里)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55万公顷(人工湿地只包括库塘湿地)。其中,自然湿地362005万公顷;库塘湿地2285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137003万公顷,近海与海岸湿地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83516万公顷。湿地内分布有高等植物2276种;野生动物724种,其中水禽类271种,两栖类300种,爬行类122种,兽类31种,鱼类1000多种。

湿地的生态效益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这些重要功能和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

湿地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许多的自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需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二是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许多湿地地区是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所以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湿地被围困或淤积后,这些功能会大受损失。

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湿地固定碳的功能将大大减弱或消失,湿地将由“碳汇”变成“碳源”,对全球气候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

五是防浪固岸的作用。海浪、湖浪和河水等对沿岸地区构成巨大威胁,许多湿地没有保护好的地区,这些威胁对农田、鱼塘、盐田甚至村庄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现在:

一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水源充沛、肥力和养分充足,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生长。

二是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原料和能量来源。湿地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包括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硼、锂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

三是湿地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直以来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湿地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湿地为什么不受重视

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单要素资源包括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这些都决定了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之上面的因素,导致人们长期以来没有把湿地放在应有的位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湿地为什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没有准确揭示湿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

在认识湿地效益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湿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例如:从湿地内捕鱼、割芦苇等动植物产品,这些东西很容易算出它的价值。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一直没有开展过科学系统的评价和研究,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实际上,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比其直接的经济价值高得多。由于湿地的真实价值没有被揭示出来,而且即使是经济价值,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利益群体,也没有准确的统计。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湿地价值的很少一部分。还由于湿地的许多效益在时间长、面积大的情况下,才能看到效果,周期短、范围小就不容易看出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第二个因素是湿地的权属不清。

搞湿地工作的都知道,湿地的土地权属不清,管理部门很多是我国湿地工作的一大显著特点。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湿地立法,湿地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湿地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等等,也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有经济效益和利益抢着管,没有利益和要承担责任就往外推,许多地方存在着交叉管理和多头管理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