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平凡的陆地和神秘的海洋(科学新知丛书)
16415900000013

第13章 世界上有几个大洋(2)

大西洋被大洋中脊分为东、西两个对称的部分,在大洋中脊与两侧大陆边缘之间为大西洋洋盆区,其平均深度为4670米,地形单一,深海平原分布甚广。大西洋的东部有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和几内亚海盆;西部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它们的深度都超过6000米。大西洋的大陆架分布较广,占该洋面积的10%,大陆架的宽度不等,它们集中分布在不列颠群岛周围,宽度常达1000千米,是世界海洋中最宽阔的大陆架区域之一。

大西洋的大陆坡面积占该洋面积的8%,其东侧的大陆坡较陡峭,坡度多大于5度,宽度仅20~30千米;西侧的大陆坡较平缓,坡度常小于3度,宽度可达50~80千米。

在大西洋大陆坡与洋盆之间常有大陆隆分布,并且在大陆坡坡麓有坡度比较平缓的深海扇,大陆隆和深海扇分布广泛,发育良好。有的深海扇是与大河(如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尼日尔河)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水下三角洲或冲积扇,有的深海扇是由断层、地震或巨大风暴,将大陆边缘的松散沉积物崩塌下滑堆积而成。

大西洋洋流在南、北部各成一个环流系统,北部顺时针环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组成;南部逆时针环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大西洋表层水温最高达27℃,最低为-1℃。表层盐度为33‰~37‰,其平均值为3487‰,居各大洋之冠。大西洋的边缘海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地中海等。

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名称由来,想必是与印度洋的地理位置(位于印度附近)有关。

印度洋洋底最显著而壮观的地形是洋底中央的“入”字形海岭,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此中央海岭由三部分组成:北分支为中印度洋海岭,西南分支为西印度洋海岭,东南分支为南极—澳大利亚海丘。印度洋的面积为7617.4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711米,最大深度为7450米(位于爪哇海沟)。

上述三支海岭将印度洋整个洋底分割成三大洋盆。在印度洋东部海域,有一个名为“东经九十度海岭”(又称“东印度洋海岭”)的海岭,它是迄今所发现的最长、最直的海岭。印度洋西部海域地形复杂,南部地形较简单,而北部海域则有世界上罕见的大型深海扇(如孟加拉深海扇和阿拉伯海深海扇)。印度洋东北缘巽他岛弧南侧为爪哇海沟,是该洋唯一的深海沟。印度洋东、南、西三面平直,只有北岸曲折,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内海及海峡,例如红海、亚丁湾(其间有曼德海峡)、阿拉伯海、阿曼湾、波斯湾(其间有霍尔木兹海峡)、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经马六甲海峡与太平洋相通),以及在澳大利亚大陆与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之间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

冰海雪域的大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和最浅的大洋。北冰洋的英文名字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首先将它划为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将它命名为北冰洋。北冰洋是一个以北极为中心,广泛分布有常年不化的冰盖的大洋。北冰洋位于地球最北端,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北冰洋的面积为1475万平方千米,仅为太平洋的1/12;平均深度为1225米,仅为太平洋的1/3;最大深度为5527米(位于格陵兰海的东北部),仅为太平洋的1/2。

北冰洋轮廓略呈椭圆形,沿其短轴方向有三条彼此接近平行的长条形的海岭——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和北冰洋大洋中脊(长2000千米,宽200千米),它们又将北冰洋深海区划分为两大部分——靠亚欧一侧的欧亚海盆(南森海盆)和靠北美洲一侧的加拿大海盆。北冰洋海底地形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陆架十分广阔,大陆架的面积为584万平方千米,占该洋面积的40%。

若按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可分为两部分:

1.北欧海域:包括挪威海、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和白海。那里的水温较高,冰情较轻;

2.北极海域,按其成因和水深又可分为两部分:

(1)基本上属于大陆架范围的北冰洋边缘海,如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巴芬湾、哈得孙湾等;

(2)北冰洋中央部分有各种浮冰广泛分布,大部分海域为“永冰区”。

北冰洋中岛屿众多,但均属大陆岛,这些岛屿分布在大陆架上,岛屿的数量仅次于太平洋,在各大洋中名列第二。

北冰洋的大部分海域由平均厚约3米的冰层所覆盖。据研究,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了三百万年。其大部分海区,尤其是北纬75度以北洋区,存在着永久性冰盖。北冰洋中冰的总面积在冬季为1000万~11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北冰洋面积的68%~75%;在夏季为750万~800万平方千米,占该洋面积的51%~54%。从岛屿上脱落下来的冰山能漂移很远,其中一些可漂过极地水域进入大西洋,个别冰山可向南漂至北纬40度的地方。

鉴于北冰洋面积小,而且其深海区在该洋区所占比例远小于其他三大洋,同时平均深度也浅,周围又有陆地所环绕,因此有人认为它不能与其他三大洋相提并论,只能将它视为欧、亚、美三洲之间的地球上一个最大的地中海,称其为北极地中海,附属于大西洋。

海洋学家建议的大洋

正如前面所说的,由于南大洋在海洋学上有特殊意义,所以海洋学家们认为应单独将南大洋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大洋,尽管许多学者对其北界尚有不同的意见。

一般来说,将环绕南极大陆、北边无陆界的独特水域称为南大洋。具体地说,南大洋是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中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缘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南大洋曾有南极洋、南极海、南冰洋等名字,其北界的划定也有分歧。近期有关文献采用“南大洋”名称,并以“副热带辐合带”为其北界,该辐合带是一条海水等温线密集带,几乎连续不断地环绕南极大陆,表层水温为12℃~15℃。因为副热带辐合带是水文界线,它的平均地理位置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于南纬38度~南纬42度之间,故南大洋的面积亦不固定,大约为77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2%。

南大洋的大陆架除威德尔海和罗斯海之外都是窄而深的。因常年承受厚2000~2500米冰幔的重压,大陆边缘逐渐沉陷,大陆架前缘转折处深达400~800米。南大洋大陆坡陡峻,深邃的洋底被三条海岭(斯科舍海岭、凯尔盖朗海岭和麦夸里海岭)分割为三大海盆:南极—大西洋—印度洋海盆(最大深度为6972米)、南印度洋海盆(最深为5455米)和东南太平洋盆地(最深达6414米)。该洋仅有的一条深海沟叫做南桑威奇海沟,最深处为8264米,是南大洋最深处。

南大洋冷而重的陆架水下沉为南极底层水,是世界大洋深层水的主要源地。从热力学角度看,它是世界大洋的主要冷源,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南大洋有自己独特的洋流系统,其主要流型是巨大的南极绕极流,而且其主流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西风漂流,它是一个宽阔、深厚而强劲的风生漂流。南大洋的海水具有低温、高密度的特征,海冰主要有固定冰和冰山。南大洋南部有400万平方千米的永冰区,并有1700万平方千米的随季节生消的冰面。南极周围冰厚平均为2米,冰山通常长8千米,高不超过35米,冰山寿命一般为四年,冰山北移的最远位置,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分别可达南纬35度、南纬45度和南纬6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