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境的狂澜(科学新知丛书)
16416200000015

第15章 环境问题(6)

从前,有一家人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日子。每天三餐都要烧柴做饭。可是灶台离柴禾垛(这是北方农村为了保证一年四季烧柴做饭而储备的)很近,灶台中的火焰不时地像火龙一样蹿出来,可是主人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些。有一天早晨,一位驼背的老者步履艰难地从门前走过,看到女主人正在烧柴做饭的情景,他便走过去,严厉地对她说:“你们不知道这有多危险,再不注意,你们家会因此而大祸临头的。”说罢便走了。可是女主人却不以为然,依旧接着做饭,好像没有听到老者的话。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忽然有一天,他们家果然着起了大火,只见火光冲天,浓烟四起,街坊四邻纷纷赶来救火,幸好邻居们来得及时,不久大火扑灭了,由于身体的原因,驼背老人没有来救火。主人为了感谢邻居们的帮助,一一地登门感谢,可是就一直没有想到去感谢那位曾给她提出忠告,可以免除火灾的老者。日子仍旧一天一天地过着,一天傍晚,风很大,同样的原因,又燃起了大火,这次大火把主人的所有财产烧得一干二净,主人面对着残垣断壁,才猛然记起那位老者的忠告,可是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做任何事都要未雨绸缪。

1998年6月中旬后,长江暴发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洪水何其猛,惊涛裂江岸。水位连创历史新高,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在8次洪峰和风浪的冲击下,大小堤坝险情不断。到8月中旬止,长江干堤累计出现险情达5350处。滔滔洪水荡尽了2亿人的庄稼、房屋和他们一年甚至几年对春天的憧憬。受灾农田达数亿亩,倒塌房屋数百万间,经济损失高达1000多亿元。

气象专家认为,长江会暴发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流域长时间降暴雨和特大暴雨。同时,1997年冬,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南海季风偏弱,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也是造成长江大洪水的重要原因。长江流域宽,支流多而大,河道长,最怕上、中、下游和支流的暴雨洪水叠加。可谓天灾势在难免。然而,仔细分析1954年和1998年的洪水,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1998年汛期的降雨量、总入流量和洪峰流量并没有1954年大。降雨量仅为1954年的80%~90%。而水位竟然超过1954年154米!由此可见,1998年的洪水,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那么,为什么长江洪水的来势如此之猛,防汛形势如此之严峻呢?生态专家指出,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是造成1998年长江“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的根本原因。此可谓人祸助波澜。人为因素,使长江流域雪上加霜。

追根溯源。青海省地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的源头,江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寒冷、多风、缺氧,江源地区植被稀少、矮小,一旦遭到破坏,就失去恢复能力。长江的源头的生态环境就像鸡蛋壳,一踩就碎。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淘金者涌入江河源头,给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带来灭顶之灾。到长江源头可可西里一带采金的有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省、区的人,最多时达十几万之众。采金场地,到处是沟、坎、堆,就像刚刚发生了一场战役。那是一种野蛮的掠夺和洗劫,野生动物成了淘金者果腹解馋之食,在劫难逃,猎杀事件层出不穷。长江源头,沉甸甸。试想一位弱不禁风的母亲,怎么能哺育出一个壮行万里的儿子?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恶化,世人关注。国家环保总局已提出:应把长江、黄河源头划定为特定保护区进行抢救性保护。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北宋李之仪的名句,写出了长江上下游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让人更痛切地感受到长江上下游之间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依存关系。有人说:“上游砍掉一棵树,下游就要毁掉一家人”“一木出林,万物遭殃”。事实证明,这绝不是夸张。长江上游有森林覆盖、植被良好的山区,地表土层蓄水能力强,即使下50毫米暴雨,也只有少量径流产生,下游无洪涝之害;而森林被破坏、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地表土层蓄水能力只有林区的1/2~1/5,即使只下20毫米的降雨,也能引起山洪。木里,在藏族民间传说中被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保存有西南最大的原始天然林,曾以木材采伐量大、森工产业规模大而著称。多年来人们发现每到雨季,山下大、小金河、木里河的河水越来越浑浊了,浑浊期也越来越长了。1998年遭了大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冲毁了县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农田、房屋。据保守估计,全县受灾经济损失达12亿元。多年来,长江上游天然林的大量砍伐,是致命的、根本性的破坏。即使大量培育人工林,人工林也不能与天然林相提并论,因为两者的森林功能、结构、作用完全不一样;另外,人工林缺乏真正的生态系统功能,病虫害一旦发生往往导致大片森林毁灭性死亡。内行人士曾说,10棵人工种的新树比不上1棵天然林中的老树。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40%,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1998年洪水是循着森林植被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底及河床提高(长江干流每10年河床要抬高1米)→调蓄洪峰能力减弱的恶性循环进行。令人欣喜的是,1998年夏天的长江洪水还未全部退完,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政府和云南省政府就先后作出重大决定:两省分别从9月1日和10月1日起,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流域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砍伐一棵天然林,全面封存砍伐森林设备和关闭木材交易市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山收购木材。我们希望每一位公民,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生活之中,都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生态责任,愿君心似我心。

放下斧锯,经济前景似乎不妙。但一位香港客商却看中了黑水县藏在深山里的龙卡沟,认为这里具备九寨沟、黄龙的风景特色,除了山光水色构成的自然资源外,还有以独特的藏羌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构成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有以寺院建筑、宗教仪式活动构成的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有以红军长征众多遗迹构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此外,还有稀有动植物、地震遗址、古现代冰川等科学考察旅游资源;还有四姑娘山、雪宝鼎等宜于登山滑雪的体育旅游资源,数不尽数。在商人眼里,这里将来是块“产金子”的地方。

当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聚集在长江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泥沙淤积等问题上时,我们痛心地发现由于湿地的围垦、退化,湿地的海绵作用大大削减,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洪水的肆虐。殊不知,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沼泽乃是大自然之造化。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地球之肾。有数据表明,1公顷林地比无林地要多蓄水3000立方米,而1公顷湿地要比林地的蓄水量还要多至少5倍以上。从地图上看,洞庭湖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宛如一块块补丁,粗糙地缝补在洞庭湖平原上。西洞庭湖几近消亡,“八百里洞庭”在1949—1984年间,湖面缩小46%。洞庭湖已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湿地的萎缩使她无法发挥调洪蓄洪的功能,也无法像海绵一样汛期吸、旱期吐;而洪水的光临,又会对洞庭湖产生不利影响。

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河湖萎缩造成河湖关系恶化,大大降低了河湖的行洪蓄洪能力,抬高了水位,仅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就因大量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而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的容积,相当于3个三峡水库的实际蓄洪量。可见,长江水位连创新高并非偶然,并非长江母亲不爱她的儿孙,而是我们过于贪婪,对她催逼太甚。

长江中下游星星点点的大小民垸,成为长江之痛的见证人和长江伤口的制造者。“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垸子,湖南、湖北等地,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像堤坝的防水建筑。”这些地区,恰恰是1998洪水为害最烈、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这仅仅是巧合吗?资料显示,在长江干流两干堤间的洲滩民垸263个;湖南洞庭湖区有民垸228个,这些民垸至少可蓄水100亿立方米。垸子怕旱怕涝,每年虽不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固加高堤坝,还是每年面临洪水的灭顶威胁。这毕竟是“龙口”里讨生活呀!堤坝增高迫使在相同水情下洪水位普遍升高,导致干流堤坝愈加愈高、愈高愈险的恶果。洪水猛兽是要给出路的,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奔流入海的长江每走一步都走得那么痛苦而沉重,那么艰难和漫长。这些民垸向江水步步紧逼,围追堵截,使得原先宽阔的河道在某些地段变得相当狭窄,从而造成水流不畅,下泄困难,形成“肠梗阻”。修建民垸也许是一种非常无奈的选择,因为人多,因为要吃饭。但这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选择,因为我们在与老天爷赌博。而老天爷是喜怒无常的,民垸已成为让我们又爱又怕的“双刃剑”。水毁之后,应特别重视“重建家园不一定重返家园”。湖北将有140个影响到行洪的民垸实施“平垸行洪”。迁村并点,移民建镇。但愿搬进新居的人们不会为每一个夏天而胆战心惊。

对长江应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对上游地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特别在山坡25度以上地带更显重要。中游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加固干堤。下游加固干堤,疏浚河道。即“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策略。

不仅是长江,目前我国整体的水生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等问题严重。黄河1997年断流226天,黄淮海平原许多河流枯水期退化为白沙带河床;1977—1985年,我国自然湖泊总数减少19%,总面积缩小11%。生态的失调,一方面使水分分配更加不均,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又使江河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旱涝灾害频繁,防不胜防。

对于长江,除了上砍森林、下填湖泊之外,千百年来共饮一江水的人们,在数十年间还共同污染一江水。在长江上,常呈现上百千米长的黑污带。而在大上海黄浦江,每年的发臭期超过150天。如果说洪水打击的是农业,那么污染将使工业举步维艰。让人感到尴尬的是:我们长期所做的这一切,有关教科书和宣传手册上是早已明白无误地写着不容许如此做的。我们应该从1998年的洪水中清醒了。

高技术污染

硅谷——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区,以其微电子技术产品的辉煌业绩——占世界同行业总产值约25%,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学子们的创新、敢冒风险的所谓“硅谷”精神而称为20世纪最后20年饮誉世界的璀璨明星。可是在成功的耀眼光芒和“技术秘密”的双重掩盖下,一场难以逆转的高技术派生出的“瘟疫”正悄然蔓延。

理克·普鲍先生是居住在美国硅谷的一名园艺师,他是一个极普通的美国家庭的父亲。他的小儿子布里安一出生就被发现心脏上开着一个洞,出生后半个月内就动过三次手术,住院达6个月之久。在这一带的住户中,有位母亲叫罗莱茵·劳斯夫人,她也有一个患着同样心脏病的孩子.她在给负责这一带供水的大橡树自来水公司、费尔柴尔德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地方水质管理委员会的信中诉说了这样的实情:“我的女儿于9个月前出生。但是,现在患有多发性心脏病。最近3年,在我居住的街区里有10个孩子出生,6个孩子健康正常,4个孩子却很悲惨。其中,1人死产,1人因先天异常而夭折,1人患有复发性血液病,而我的女儿一再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在我家附近的街区也听说有3个先天异常的事例。还有,我家附近的朋友由于使用了橡树自来水公司的供水,出生才8个月的女儿就患有多发性心脏病。他们都是我所认识的。我认为某些负责人或某些机构应该进行正式的调查。这些悲剧和费尔柴尔德公司的有毒化学品之间难道没有关系吗?我和邻居们对此都很关注。”这封信中提到的费尔柴尔德公司,其半导体工厂的废有机溶剂从地下储罐泄露了,居民的饮用水井由此受到污染。水井的污染时期、污染规模以及健康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据费尔柴尔德公司本身计算,约有220立方米的三氯乙烷等有机溶剂去向不明。此外,在医学方面,新泽西医科大学使用老鼠进行实验表明,三氯乙烷会引发心血管病。

1981年10月,在IBM公司圣何塞工厂最早发现地下储罐的有机溶剂三氯乙烷的泄漏情况,这种有机溶剂用于磁盘驱动部件的清洗。1981年11月,费尔柴尔德公司的工人在挖掘地下储罐(强化塑料制,已使用3年)附近的土壤时发现土壤湿润,遂开始调查湿润的原因,证实了距离600米远的大橡树自来水公司第13号水井(供应约700人)已被三氯乙烷污染了,其三氯乙烷的浓度为5800×10-9,污染程度严重到高达加利福尼亚州环境标准值(200×10-9)约30倍。地下储罐上写的都是强调“耐久”、“省钱”、“埋掉并忘掉它”之类的广告语,大量的地下储罐是廉价的玻璃纤维制品或强化塑料制品,它们在地下受到压力和溶剂渗透时便会出现裂纹。

地下储罐污染地下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