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艺术小殿堂
16418300000017

第17章 提高修养

在前一篇中,我们曾讲到欣赏艺术品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那么,这种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从何而来呢?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只能是在各自审美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

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流传过许多关于“神童”的故事。奥地利十八世纪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1756年—1791年),从小就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被人们称为“神童”,“十八世纪的奇迹”。他三岁能按着琴键弹出和谐的音响,五岁开始练习写钢琴协奏曲,六岁开始单独演出。一七六二年,正当他刚刚六岁时,他的演出获得了成功。音乐会虽然结束了,但欢呼声久久不能平静,听众久久不愿离去,人们都被他的钢琴弹奏中的高难技巧和动人心弦的音乐魅力所感动。

然而,也有少数人持怀疑态度,认为一定有什么“魔力”在“点化”。于是,他们发现了“秘密”,你看,小莫扎特弹琴时右手无名指上不是戴着钻石戒指吗?那一定是一只具有“魔力”的东西。当第二天演出时,这几个持怀疑态度的人,到后台找到了莫扎特的父亲,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莫扎特的父亲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告诉这几个人说:小莫扎特哪有什么“魔力”,那是他长期接触音乐,经过苦练的结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所谓“神童”并不是天生就是“神”的,只不过他们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多一些接触和实践的机会,因而在这一方面显得比一般的儿童更聪明,更有才能,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莫扎特具有高超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们知道,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宫廷音乐师,他从小就让他接触一些西方著名的古典音乐,对莫扎特进行严格的训练、培养,并让他拜访一些有声望的音乐家,向他们求教。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许多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条件,那么,莫扎特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音乐修养呢?

那所谓“神童”和“奇迹”,是根本无法出现的。

艺术作品是人们对于现实的审美认识的最高形式。当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要在审美活动中去认识它、把握它,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和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艺术实践中逐渐认识艺术的审美特性,掌握艺术的规律。

例如,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修养很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小勤奋,努力好学。七岁时就跟着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进步很快。十二岁时就能阅读父亲收藏的前代书法论著。他父亲王旷也是晋代有名的书法家。起初,王旷嫌王羲之年幼,劝告他长大以后再读。王羲之却回答说:

“学习是不可以等待的,等我长大之后再看,怕就会迟了。”父亲听了,点头称赞儿子志向不凡,以后就悉心指导儿子学习书法艺术。王羲之成人以后,学习更加刻苦,勤勉。他走在路上,坐在椅上,手指也不停地划着字形,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有一次上床,他用手临空划字,竟划到他妻子身上。他妻子说:“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自家体,没啦。”王羲之听到“体”字,忽然想到应该创造自己的书法艺术。从此以后,他在欣赏和学习书法艺术时,更加注意各家的特长,揣摩各种字的间架、结构和笔势,揉和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终于自成一体。他的书法艺术自然清新,刚劲有力,真可以说是力透纸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位友人,碰巧不在,他在茶几上写几个字就走,了。过后这位朋友家人用力擦也擦不掉,用水洗也洗不掉。

还有一次,他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送去请人雕刻,刻工发现这些字的笔墨,透入木板里,约有三分厚。由于王羲之在艺术实践中,注意认识书法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并且始终兢兢业业,因此对书法艺术做到了精益求精,得心应手,自成体系,艺术修养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莫扎特,王羲之的故事,说明人们某一方面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只能在各自审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地培养起来,离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去侈谈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那只能是欺人之谈。那么,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呢?我们提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首先,要注意选择最优秀的艺术品作为自己的欣赏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就创造什么样的欣赏者。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更要注意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凡是那些旧时代的优秀之作,中国的,诸如《诗经》、屈原的作品、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等等,外国的,诸如《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以及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等等,它们不仅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而且也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我们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同时也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增强人们的审美判断能力。社会主义艺术继承并发展了过去进步艺术的优良传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着眼,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审美评价来扬美抑丑,对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有着旧艺术所不能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选择艺术作品时,更要侧重社会主义的优秀作品。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培养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德国大诗人歌德(1749年—1832年)的秘书爱克曼曾记录了歌德对他的教诲:

他(指歌德)在每一类画中只指给我看完美的代表作,使我认识到作者的意图和优点,学会按照最好的思想去想,引起最好的情感。他说:“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所说的鉴赏力。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能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作品的标准,估计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歌德的主张,为人们指明了培养审美鉴赏力,提高艺术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受了时间和无数欣赏者的考验,其本身就具有某种艺术准绳的意义,能够更集中地为人们提供总结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和特点的典型事例,进而从理论上认识和掌握艺术作品。

其次,要注意在比较和鉴别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正是在比较和鉴别中不断得到提高的。一件艺术作品思想性的高低,艺术性的强弱,只能经过比较和鉴别,才能知道。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约465年—532年)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看得多了,并加以比较,才能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刘勰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他说,麒麟和獐子,凤凰和野鸡,珠玉和石头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有人把它们弄混,就是因为见识不广,不能作比较和鉴别。因此,多读多看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常进行比较和鉴别,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就能逐步得到提高。

马克思、恩格斯在欣赏艺术作品和进行评价时,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例如,把拉斐尔和达·芬奇的绘画相比较,把莎士比亚和席勒的文学作品相比较,把歌德的《伯利欣根》和拉萨尔的《济金根》两本历史剧作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增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自然,比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每个人观赏艺术作品多少等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把不同国别的艺术品作比较,例如把中国的绘画与西方的绘画作比较,把中国的建筑艺术同西方的建筑艺术作比较,把中国的小说与西方的小说作比较,把中国的戏剧与西方的戏剧作比较。可以把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作比较,例如把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作比较,把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作比较。可以把同一时代的艺术家作品作比较,例如李白与杜甫,鲁迅与郭沫若,歌德与席勒。还可以把同一部艺术作品中的不同人物作比较,例如把《红楼梦》中的黛玉与宝钗、晴雯与袭人,贾琏与薛蟠、尤二姐与尤三姐等作比较……。

在进行比较时,要从艺术家,作品等具体现象着手,从具体、个别开始。对此,只要运用恰当,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抓住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便会认识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审美特征,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断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一文中,对德国优秀画家许布纳尔描绘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悲惨生活的一幅画,运用对比的方法作了高度的审美评价。这画,画的是纺织工人向工厂主交售亚麻布的情景。那胖得象猪一样的工厂主在对工人交来的布匹进行百般挑剔,借此压价盘剥,而那群工人呢,正面对工厂主的挑剔,威逼发出贫困的绝望与愤懑的情绪。

恩格斯指出:这幅画的突出特点是,“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贫困作了鲜明的对比。”并说这画在当时德国宣传社会主义的效用,比一百本小册子还强得多。一件艺术作品,总是或明或暗地采用对比的办法,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欣赏也依照艺术的对比方法去对待艺术,便会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恩格斯在这里,为我们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在方法论上作出了典范。

最后,参加各种业余文艺活动和艺术欣赏讨论会。

参加各种业余文艺活动,对于培养人们的鉴赏力,提高艺术修养有一种特殊的效能。健康的,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领悟艺术美,切身地体察艺术的审美特性。对于这一点,有不少同志,特别是青年朋友,都有自己的体会。比如,有一位同志参加《张海迪诗歌朗诵会》,他朗颂的是雷抒雁同志的《第五根弦上的强音——唱给保尔·柯察金式的中国女青年张海迪》。这首诗,他过去也看过,但并不深入,没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它的思想性、艺术性。通过参加诗歌朗诵会,经过反复的鉴赏,有了新的体会。他说:“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力作。在朗诵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它的艺术力量,告诉人们象张海迪那样生活,工作,不断地追求美好的东西。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猥琐的。”显然,这位同志对这首诗的审美把握是正确的,这恐怕同参加诗歌朗诵会有很大的关系。参加业余文艺活动,除了诗歌朗诵会,还有文艺晚会、歌咏比赛、故事会以及参观美术展览等多种形式。

艺术欣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多参加一些艺术作品欣赏讨论会是很有好处的。现在很多单位的青年组织,提倡影评、剧评、画评等活动,许多同志都参加了。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互相交流看法,进行自我审美教育活动,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判断能力。就以影评活动来说吧。青年们最喜欢看电影,一场电影看完了,总会引起不同反响和结果。有的同志,只求好看、开心,哈哈一乐了事,没有琢磨影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的高低,有的同志,从中寻找一些格调不高,情趣低下的东西,以自己的不大健康的艺术眼光想入非非,对影片作了不正确的审美判断,有的同志,对影片中的人物、情节、主题都深加思索,对文学语言、表演技巧、艺术表现都细加品评,常常提出许多问题和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时我们参加欣赏讨论会,和同志们在一起议论,从人物到主题,从艺术表现到影片特点,从影片的好处到不足,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认识的,和自己的看法是否一致,有什么不足,这样就会增长鉴别能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是提高社会精神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是艺术战线上的任务,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有雅俗之别,也有高低之分,它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又有社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艺术修养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广大欣赏者,特别是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在欣赏艺术美的过程中,进一步打开自己心灵之锁,点燃自己心灵之火,催人奋发向上,争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艺术中有美,人们需要美。朋友们,让我们在美的熏陶下,去创造那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