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文学大课堂
16419000000016

第16章 现代文学(12)

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駖寿,又遐寿,字起孟,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周作人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其影响主要在“五四”时期。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他的散文可分两大类:一是“浮躁凌厉”的议论文(杂文);一是“冲淡平和”的小品文。前者多根据时事政局有所感而发,如《碰伤》、《前门遇马队记》、《偶感四则》(均见《谈虎集》)等,也有的是针对旧传统旧道德旧礼教而发的,如《祖先崇拜》、《思想革命》、《罗素与国粹》、《天足》(均见《谈虎集》)等,这些散文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后者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多写民情民俗和人世百态,留下了许多名篇。此类散文更能代表周作人的创作风格和个性。《故乡的野菜》以作者的故乡绍兴为背景,由野菜写到传说,野菜可以防虫蚁,可以清目,可以作菓,清明扫墓时可作供品,或作船上的点缀。文中有儿时挖野菜的回忆,有古籍《西湖游览志》的引用,有和日本“草饼”的对比,主要写人情风俗和典故,不涉政局时事,却传达出人生的兴味。《乌篷船》也写绍兴,先写船的形状、构造,再写坐船时的感受:“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蘋,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船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此外,还写到可以乘船去看戏。这段描写,从看见的(景物),听到的(浆声)再到想到的(看戏),写得自然流畅,在写景中寄寓闲情,使人产生一种恬淡闲适自如之感。《北京的茶食》在埋怨北京没有好茶食之余,发了一通“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的感慨。因为“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看来是“无用”的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这一文化需要被作者捕捉到并加以集中的表现。《喝茶》中所写的喝茶的目的不在解渴,而在对色、香、味的品尝,寄寓了同样的感受,流露出作者闲适的风度和雅趣。《苦雨》写大雨天身居北京的烦闷,除了小孩子和蛤蟆外,人们都备受大雨之苦,其中还特别提到“乡下的穷朋友”更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麻烦,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切。不能否认,周作人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表现在他散文创作里,则存在着个人本位主义、虚无主义、隐士思想,如《闭户读书论》等。

周作人是艺术性的散文即“美文”的提倡者,这种散文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夹叙夹议。他的散文一般都能够做到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开了现代“言志派”散文的先河。钱杏邨说他“喜说风景,论断书籍,因物抒情”(《现代十六家小品序》),基本上可以概括出他的特点。他的散文通过引经据典,纵谈文史,谈天说地,描摹风物,探寻人情事理,使人获得知识,受到启悟。他的散文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词句,不刻意雕琢,也没有严谨的构思,像是随兴之所至,信笔写来,自然天成。在近乎平淡的叙述中展示人情风物事理,即使针砭时弊的作品也不剑拔弩张,有人说他“以‘欠激烈’的态度,谈些‘欠激烈’的事物”(康嗣群:《周作人先生》)。显示出一种心平气和,洒脱自如,怨而不怒的名士风度。

周作人散文的成就,有赖于他的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特别是继承与借鉴了明末公安派小品,英国随笔,日本俳文,并加以融汇吸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用自己优美的散文,“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冰心、朱自清的散文

冰心,生于1900年,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冰心虽然也写小说,但散文的成就似乎在小说之上。由29篇通迅组成的《寄小读者》曾经成为风行一时的著名作品。《往事》、《山中杂记》等也有许多名篇。这些作品大都写于美国,此时作者一是离乡,二是卧病,容易引起文思雅兴,作者曾说“病中,静中,雨中是我最易动笔的时候”(《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六》)。她的散文感情细腻,文笔流畅,真挚动人,内容不外母爱、童真、大海三个母题。母爱在冰心散文中占有突出地位,作者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最纯洁最高尚的爱,“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请小朋友们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或隐或现,或出或没,不用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你,她的母亲对于她和他;他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正因为有了母爱,连病中的光阴,也变得“寸寸都是甜蜜的”(《寄小读者·通讯十》)。甚至写到她的病(肺结核)是由母亲传染的,因为是母亲,所以连这病也觉得可爱了(见《寄小读者·通讯九》)。除母爱外,作者对纯真的童年的回忆和对壮美的大自然,特别是对大海的歌颂,也是她的散文的又一重要内容。在小说《离家的一年》、《寂寞》中就写到了童年的生活,而散文《寄小读者》本身就是写给儿童的,自然包括许多童真的情趣。要知道,儿童是离不开母亲的,凡写到童真就离不开母亲,至于写大海也同母爱有关。作者曾说她爱大海是因为“海好像我的母亲”,“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寄小读者·通讯七》)。当然,作者爱海还因为海是辽阔的浩淼的,有着令人向往的不寻常的气魄。作者曾表示愿意成为一个灯塔的守护者,一个“光明的使者”(《往事二》之八),也曾表示,“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山中杂记·七》),因为海底是美的,“鱼龙竞逐,珊瑚玉树交枝回绕”(《往事》),海是美的归宿。不容否认,作者写母爱写大海写大自然,并没有超出追求爱与美的界限,在对爱与美的追求中,也包含着超尘绝世,追求安适的成分。茅盾曾说她是“只遥想天边的彩霞,忘记了身边的棘刺”(《冰心记》),如她写到的“林中”竟是这样的林中:“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因为它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因为它会惊起禽鸟,“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往事二》之三),由于作者家庭环境优裕,她的童年没有眼泪,生活安适,没有真正与社会接触,自然会流露出不少超现实的幻想。梁实秋曾指出她的作品是没有出校门的女孩子的作品,不是没有道理的。

冰心的散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曾写过一首叫《诗的女神》的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正可以代表她散文的风格。童年、母爱、大海这样的题材容易造成缠绵、亲昵、温存的气氛,更容易形成温柔的特点。而温柔本身往往包含着“脆弱”,一遇到不快或稍有意外的打击,脆弱的心很快就会化为忧愁,陶醉在母亲的回忆中是温柔的,一旦发现母亲并不在身旁,便会产生思亲思乡的忧愁。冰心的散文有很多篇都笼罩着这种气氛。正如作者所写“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头,指上捏着了乡愁”(《往事二》之六),“乡愁每深一分,‘我’的存在就证实了一分”(《往事二》之十)。“欲语又停留”是指她的语言含蓄蕴藉,虽然是白话体散文,但却吸收了某些文言词汇和句法,并且注意节奏,读来简炼而又流畅,形成了被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许多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是“放大了的诗”。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字佩弦,江苏东海人,因家庭常住扬州,自称扬州人。他的创作除新诗外,主要成就是散文,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有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诗意,文研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他的散文以优美的抒情散文见长。有的写景,有的叙事,有时也发议论,熔写景、叙事、议论于一炉,具有清新、优美、亲切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