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恋·大千世界
16419300000038

第38章 物象测天

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都和气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都会出现不同的征兆。人们根据这种不同的物象反应,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趋势,叫做物象测天。物象测天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后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在生产实践中科学地总结了24节气,这些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形态等自然现象。

到了宋代,人们又运用土炭来预测晴雨:“秤土炭两物,使轻重等,悬室中。天时雨,则炭重;天时晴,则炭轻。”从此,利用不同物象测天的事就更普遍了。

元朝末年,娄元礼写了一本《田家五行》的书,这是一本古代天气谚语集。书中记载的动植物和杂物有20多种,用鸟、鱼、虫、兽、花、草、树木等来预测天气。其中有一些谚语,直到今天仍在广泛地流传着。

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生物的活动情况来衡量本地区的气候变化,这就是“物候”。如,“枣发芽,种棉花”,“雁飞过,赶快播”。它反映了物候和农事的密切关系。

为什么物象能反映天气变化?难道说有些动植物、非生物真的能知风雨吗?不是。原来,每当自然环境、气候等发生变化的时候,动植物和非生物等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征兆,反映出来的天气将有变化。例如,“燕子低飞”、“含羞草害羞”、“地返潮”等,这些都可以用作预报天气时的参考。